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儿童心脏病患者要不要做运动测试? JAHA重磅综述给出21项分病种建议
作者: 张诗源 编译 来源: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布时间:2025-04-30


2025年4月10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已知或疑似先天性及获得性心脏病患者“序贯运动测试”的权威综述与多中心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由科罗拉多儿童医院心脏研究团队主导,汇集122篇高质量研究,并结合来自北美33家医疗机构的59位儿科心脏病专家的问卷结果,首次系统提出不同类型心脏病患儿应如何安排重复性心肺运动试验(CPET)或其他运动评估工具的临床建议。


一 为什么儿童心脏病也需要“连续”运动测试?


文中强调,心肺运动测试(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不仅可用于一次性风险评估,更重要的是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数据。


尤其是在儿童或青少年CHD患者中,运动耐力的逐年下降,往往先于影像学或临床症状的变化,能为早期干预、再手术时机、药物疗效评估提供关键参考。

例如:

Fontan患者:Vo₂峰值每年平均下降1.25%,≥3%的年度下降与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高度相关;

TGA术后者:VE/VCO₂斜率升高、氧脉减少,常预示系统右室功能恶化;

TOF患者:运动中肺动脉返流减少幅度大者反而提示良好心率储备。

因此,连续的运动测试已被视为动态监测心脏代偿与衰竭趋势的“晴雨表”。


二 方法与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研究团队检索PubMed及Google Scholar,涵盖“serial exercise test”“prognostic exercise test”“CPET”“pediatric”等关键词,针对每类心脏病逐条收集相关文献,按照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四级证据等级(A~D)进行归类与评分。


 专家问卷调查


由北美“Pediatric Exercise Testing Network”协助,问卷内容涵盖:

每类病变的测试频率

起始测试年龄

是否因出现症状而调整频率

偏好的测试方式(CPET、6MWT、应激影像等)


共59位专家参与,来自33家医疗机构,包括心脏科医师(73%)、运动生理师(24%)和高级执业护士(3%)。


三 核心结果与21类病变建议(精选摘要)


分流类病变(ASD/VSD)


多数专家不建议常规CPET,如无残余分流或症状,仅在特殊情况下考虑,证据等级D。

支持性文献显示,修补术后患儿的运动能力通常正常。


左心系统病变(AS、CoA)


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者建议每1~2年CPET一次,重在观察ST改变或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轻度病例或术后恢复良好者可每3~5年复测一次;

合并应激超声可检测隐匿的壁运动异常,提示潜在缺血。


右心系统病变(TOF)


若存在肺动脉返流、RV功能障碍或心律失常,建议每1~2年一次CPET;

正常者则可每3~5年复测一次;

推荐关注Vo₂下降、VE/VCO₂斜率上升、心率储备等指标。


复杂心脏病变(TGA/ccTGA/Fontan)


TGA术后(atrial/arterial switch):建议每1~3年CPET,重点评估系统右室的储备能力和心律;

ccTGA未修补者:建议每1~5年一次;

Fontan患者:建议儿童期每2~3年一次、青少年期每1~3年,必要时结合6MWT。


获得性病变(KD、MIS-C、心肌炎)


川崎病如有中~大型动脉瘤者,建议每6~12个月CPET或应激影像一次;

MIS-C或心肌炎:运动恢复前4~6个月建议复查CPET;

严重心肌炎患者的恢复期运动能力下降与未来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心肌病与心律失常(HCM、DCM、ARVC、LQTS等)


HCM:每1~2年CPET;如为青少年运动员,建议每年评估一次;

DCM:建议每年测试一次,重点关注Vo₂趋势变化,用于决定移植时机;

ARVC:CPET安全,但需采用次极量测试,重视VE/VCO₂斜率;

LQTS:运动恢复期QTc延长可作为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 专家共识与未来展望


专家一致认为:儿童CHD患者的运动测试“宜早、宜稳、宜连贯”。


测试应当:

从学龄期起开始

统一测试方式(跑台or功率车)

遵循标准化参考值对比


报告呼吁建立全国或国际性儿童CPET登记数据库,以弥补样本稀缺性带来的科研局限。



五 结语:CPET应成为儿童CHD管理“标配工具”


这项汇聚文献、调查与共识的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针对21种心脏病的个体化运动测试建议,是目前最全面、实用的参考资料之一。未来,我们应将运动测试纳入常规随访体系,并结合影像、实验室、生存质量等评估手段,构建多维度随访模式。


对于所有儿科心血管医生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指南,更是提高长期治疗质量与患者生存的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诗源 编译

来源:美国心脏学会杂志杂志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