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21暨第六届中国血管大会上,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中国心脏大会秘书长郑哲教授发布了《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
郑哲教授介绍,《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覆盖全国1834家三级医院、2087家二级医院的10259521心血管病相关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还包括多个单病种管理和控制平台以及亚专科的数据。
报告包括四部分:心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分析、心血管亚专业关键质控分析、心血管专业质量改进和研究进展、心血管专业医疗质量工作展望。
该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现状如下:
1、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优质资源下沉任重道远
全国的心血管内科、外科的床位配比、医生配比情况,在不同区域、不同省份差别较大,心血管内科相对比较接近,但心外科和血管外科差别非常大。
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跨省就医有很大差别,心内科占4%,心外科占15%,原因是医疗资源配比不均。
2、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对质量监管提出新要求
该报告显示,占比20%的大医院开展了全国80%的手术,而占比80%的中小医院仅开展了20%的手术。
新技术的应用对质量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比如,2016~2020年,TAVR手术量几乎呈指数级上升。对这些新技术如何进行质控和规范,都提出了新要求。
3、结局差异,亟待全过程多角度评价
郑哲教授表示,如何解读结局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比如,从病历首页数据来看,院内死亡率较低,但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自动出院的,在医疗记录上不会写死亡,而是自动出院。
还有,我国取消了药物加成、耗材加成,这些层面都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郑哲教授指出,该报告呈现展示了我国心血管医疗质量现状,需要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解读,提出质控策略。
他指出,下一步的质控工作重点包括三个方面:(1)继续推进质控体系和数据平台建设;(2)强化数据分析反馈,发布各省质控报告;(3)持续开展医疗质量干预和改进行动,比如今年主要针对急性心梗指标和其他指标,这些方面的医疗质量会进一步提高。
郑哲教授介绍,2017年, 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委托开展工作,于9月1号正式通过评估,于11月1号正式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
质控中心开展全国心血管病专业的质量控制工作,以省级质控组织为依托,以医疗机构为落脚点,建立统一、高效的全国心血管病专业质量控制体系,来促进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和持续改进。具体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质控规划、方案具体措施、拟定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从2015年开始,过去连续6年国家开始制定和发布国家医疗服务质量报告,2018年起单独制定心血管专业医疗质量报告,今年向全社会正式发布。
2021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发布心血管系统相关专业医疗专业质控指标,其中提到11个病种、105个质控指标,其中心血管内科36项、心血管外科13项、介入诊疗技术26项,这些指标就是医疗质量评价的标准。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