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41%-44%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能量占比,对女性心血管健康最有益
作者: 来源: 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发布时间:2021-10-14

不合理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会增加中间危险因素的发生风险,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

目前,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饮食上,尚存在一定争议。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向来强调低脂饮食。然而,既往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妇女健康倡议(WHI)饮食调整试验,45000名妇女随机接受标准或低脂(饱和脂肪占能≤7%)饮食,结果显示低脂饮食并未带来更高的心血管获益。

61683571079fa.png

图1. 低脂饮食干预组和标准组的心脑血管结局事件风险对比

另外,2017年,多国学者联合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研究,涉及对五大洲18个国家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关联性分析。PURE研究得出,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67.7%能量)、较低的脂肪摄入,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相关。

6168358ddd1ca.png

图2.  总脂肪、各类型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摄入百分比与总死亡率、主要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能量占比在45%-60%比较合适。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量<40%),可能会在短期内改善人体胰岛素敏感性并减轻体重。

目前膳食指南存在一个问题,在妇女健康倡议研究之外,多数相关试验主要涉及男性参与者或缺少性别特异性分析。而《Circulation》等杂志上的证据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表现,存在重要性别差异。饮食摄入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有待更多研究。

616835ad5d125.png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子刊《Heart》杂志上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与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总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从澳大利亚妇女健康纵向研究(ALSWH)数据库中纳入9899例女性,平均年龄52岁。依据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占总摄入能量(TEI)的百分比,将参与者划作五等分。

15年随访中,累计发生1199例心血管疾病和470例死亡。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1.   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能量占比,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相比最低组(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37.1%),中间组(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41%-44.3%)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相对低44%。

616835ca17a13.png

表1. 不同碳水化合物摄入能量占比的各组中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等的相对风险

2.   碳水化合物摄入能量占比的高低,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

3.   饱和脂肪摄入能量占比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或全因死亡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

4.   在一定范围内,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的摄入能量占比,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呈负相关。

总之,在澳大利亚中年女性中,适度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41.0%–44.3%),与最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但对总死亡率并无影响。适量增加饱和脂肪的摄入能量占比,与心血管疾病或全因死亡无关,相反,与较低的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率相关。

最后,在日常饮食中,不止应关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在总能量中的摄入占比,还应注意选取其中对健康更有益的“优质”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坚果、豆类、奶制品、海鲜等。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