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Max试验验证症状限制心肺运动试验为最大极限运动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 张也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1-11-25

前言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一种客观、定量、精准的人体整体功能学检测方法,把人看做一个整体,全面综合精确地评估运动负荷过程中人体心肺代谢一体化联合调控反应,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CPET也被称为症状限制的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对心肺运动试验规范化操作和对“最大极限运动”准确的评估尤为重要,但对于最大极限运动定义及CPET中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RER)、血压及心率达到何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临床工作中既要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真实状态,又需避免病人处于危险之中,所以我们在进行CPET检查时,一定强调的是“个体化的症状限制”的最大极限运动,为了客观定量精准的验证患者在CPET测试的数据是准确的评估数据,对于运动中血压心率及RER严重不升而被质疑非极限运动的CPET来说,设计一种个体化的验证受试者CPET数据是否为准确极限运动的方法,首先在受试者完成CPET后,再次给予受试者自身峰值功率130%的个体化的的恒定功率,使得受试者再次运动至不能坚持,即Max测试。比较第二次测试的最大数据与峰值数据,探讨验证受试者CPET峰值数据是否极限运动,不断总结完善操作方法,对临床CPET最大极限运动数据的准确性给予进一步验证,同时探讨CPET终止标准。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CPET后再次施加130%自身峰值功率完成Max试验的216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正常健康受试者,175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签署本项检查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正常组为阜外医院体检结果未见异常的正常健康人。患者组选择其CPET检查时峰值RER<1.10或整个运动过程中心率和血压严重不升。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一种客观、定量、精准的人体整体功能学检测方法,把人看做一个整体,全面综合精确地评估运动负荷过程中人体心肺代谢一体化联合调控反应,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CPET也被称为症状限制的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对心肺运动试验规范化操作和对“最大极限运动”准确的评估尤为重要,但对于最大极限运动定义及CPET中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exchangeratio,RER)、血压及心率达到何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临床工作中既要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真实状态,又需避免病人处于危险之中,所以我们在进行CPET检查时,一定强调的是“个体化的症状限制”的最大极限运动,为了客观定量精准的验证患者在CPET测试的数据是准确的评估数据,对于运动中血压心率及RER严重不升而被质疑非极限运动的CPET来说,设计一种个体化的验证受试者CPET数据是否为准确极限运动的方法,首先在受试者完成CPET后,再次给予受试者自身峰值功率130%的个体化的的恒定功率,使得受试者再次运动至不能坚持,即Max测试。比较第二次测试的最大数据与峰值数据,探讨验证受试者CPET峰值数据是否极限运动,不断总结完善操作方法,对临床CPET最大极限运动数据的准确性给予进一步验证,同时探讨CPET终止标准。


1.2一般资料收集


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疾病、身高、体重等信息,并计算体质量系数(body mass index,BMI)。


1.3CPET和Max方案实施


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首先完成坐位静态肺功能检查,然后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同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各项肺通气指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恢复期结束后,再给予自身峰值功率130%的恒定功率,鼓励病人尽自己最大可能运动至不能坚持状态,验证受试者峰值数据达到最大极限状态。平均其Max测试恒定功率运动过程中产生的30s的平均数据最大值,用Max值表示。CPET数据按照Habor-UCLA医学中心数据解读原则解读,用10s平均数据制作孙氏新九图。CPET峰值数据用Peak值表示。运动结束后询问受试者停止运动的原因,并记录其Borg评分表的评分数。


1.4受试者完成整套CPET测试,Max测试相关指标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人体的自身功能状态在一定时期是相对恒定的,范围在10%以内。计算分析数值:差值=Max值-Peak值;差值百分比=(Max值-Peak值)/Max值×100%。结果评测:(1)若心率和摄氧量任一指标的差值百分比≤-10%(表明Max值低于Peak值)则定义Max试验操作失败,否则为成功;(2)若心率和摄氧量的差值百分比均在-10%~10%,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数据为极限运动,Peak值较为准确的评估病人状态;(3)若心率和摄氧量差值任一指标差值百分比≥10%时,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结果为非极限运动,受试者存在未尽力的情况。若条件允许可重新进行CPET测试,测试超过无氧阈后技术员加强鼓励;若条件不允许,可用Max最大摄氧量代替结果Peak摄氧量,用于临床诊疗评估,尤其对于心脏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等患者保证所得峰值摄氧量的准确性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注:Max试验给予是130%自身峰值速率的恒定运动,此运动方案下所得摄氧量若受试者尽力且操作无问题的情况下理论上应约等于CPET递增方案时峰值摄氧量或略高于峰值)。


1.5研究分阶段进行


1.5.1研究初步报告60例受试者


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CPET后再次施加130%自身峰值功率完成Max试验的60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组,40例心脏疾病患者为病例组。先进行20例正常组探索实施操作方法,总结一定方法后应用临床40例患者。


1.5.2进一步扩大病例及临床研究阶段156例受试者


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技术员操作相对成熟期间)强化阶段。其中21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组,101例心脏疾病患者为病例组。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实验室操作员更换)换新操作员阶段。34例心脏疾病患者为病例组。


1.6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Excel公式及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


二、结果


2.1受试者CPET特点比较


正常组与病例组整体功能状态评估结果比较如下表1所示:病例组峰值摄氧量(L/min、ml/(min·kg)、%pred)、无氧阈(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s、%pred)、PeakRER、峰值收缩压(mmHg)、峰值运动负荷(W/min)、峰值心率(bpm)、摄氧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比值、%pred)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氧化碳通气有效性平均90s最低值(LowestV4e/V4CO2)(比值、%pred)、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斜率(V4e/V4CO2Slope)(比值、%pred)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619de74dba2e1.png

619de78341239.png

2.2 216例峰值RER分布情况


病人组PeakRER(0.77~1.42,1.03±0.1)明显低于正常组(1.12~1.53,1.2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8.372)。病例组共175例患者,其中100例(57.1%)PeakRER<1.05,155例(88.6%)PeakRER<1.15,20例(5.0%)PeakRER≥1.15。


正常组共41例正常人,其中0例(0.0%)PeakRER<1.05,5例(12.2%)PeakRER<1.15,36例(87.8%)PeakRER≥1.15。其具体分布如图1表示。

619de7e630322.png

A:病人组峰值RER的分布情况;B:正常人组峰值RER的分布情况;PeakRER:峰值呼吸交换率


2.3运动持续时间及运动转速


所有(健康和病人)Max试验成功例恒定负荷功率运动持续时间为(48±13,22~77)s,而失败者持续时间为(27±12,8~35)s,差异显著(P<0.05,t=3.326)。成功例转速范围多在60~90r/min。


2.4摄氧量差值、心率差值百分比绝对值>10%原因分析


在初步研究阶段:先行的20例健康受试者探索Max试验成功16例(80%),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12例(75%)和非极限运动4例(25%);失败4例(20%)。而后对40例病人临床使用Max试验成功37例(92.5%),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34例(91.9%)和非极限运动3例(8.1%);失败3例(7.5%)。该阶段总试验成功率为88.3%。失败原因为鼓励不足。


中间阶段:122例受试者中,Max试验成功116例(95.1%),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111例,为非极限运动5例;失败6例(4.9%)。


后期换操作员阶段:34例受试者中,Max试验成功29例(85.3%),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25例,为非极限运动4例;失败5例(14.7%)。


所有正常组与病例组均安全无任何事件完成CPET和Max试验。216例受试者中,Max试验成功198例(91.7%),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182例,为非极限运动16例;失败18例(8.3%)(表2)。

619dea0c7c70d.png


三、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心血管疾病为主体的病例组患者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峰值收缩压、峰值运动负荷、峰值心率和OUEP均低于正常组,说明患者得到整体功能状态普遍受限。峰值摄氧量、峰值氧脉搏和峰值心率是可以反映循环、呼吸配合的代谢

指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反映人体内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过渡的拐点,是反映机体运氧能力的指标。病例组由于疾病影响,无论是呼吸、循环及骨骼肌任一器官系统受限,均影响了其呼吸循环代谢一体的整体功能状态,所以在临床诊断评估患者时需注意树立整体的观念,以人为本全面评估。


在不同学科CPET指南里也分别提到峰值RER的定为1.05、1.10、1.20等数值时作为极限运动或尽力程度的指征,但尚无统一结论。Chase等研究心力衰竭患者的峰值摄氧量预后评估中也提到了RER达到1.10表明最大努力的提法。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出峰值RER是评价受试者是否尽力的最为精准可靠的指标,将RER≥1.10作为受试者尽力运动的指标,但同时指出不能将其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美国胸科协会(ATS)指出RER>1.15被认为受试者是近似于极限运动或者是极限运动。病例组其峰值RER(0.77~1.42,1.03±0.1)明显低于正常组(1.12~1.53,1.2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9.372)。本研究中病例组多为心力衰竭或肺循环等有严重疾病活动受限的患者,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患者即使主观上非常配合的尽力运动,其峰值RER也很难达到1.15或是1.10,病例组共175例患者,其中100例(57.1%)PeakRER<1.05,155例(88.6%)PeakRER<1.15,有一部分的患者其峰值RER也大于1.15,虽然其PeakRER相对较高,但CPET功率递增至最大状态的整个过程中血压、心率严重不升,心血管反应严重受限,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到达极限运动,不能确定其评估测定核心指标的准确性。所以决不能以峰值RER、峰值心率和峰值血压特定数据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一方面容易造成运动试验的危险,另一方面因过早停止而使临床测量数据不准确。


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原因导致测试失败:(1)患者疾病导致的失败。病例组受试组编号P71、P91、P113、P118和P127,心率差值、摄氧量差值百分比分别为-12.9%与4.7%、-0.3%与-33.8%、0.0%与-29.8%、-7.4%与-26.6%、2.1%与-28.7%,Max试验失败,Max试验不能证明CPET峰值数据是否为极限运动。分析患者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为:此5例患者患者均诊断心衰,其心肺运动试验9图的多个指标(分钟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等指标)呈现典型的波浪式呼吸,符合严重左心衰竭的病理生理表现。波浪式呼吸是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呈现的异常呼吸形式,心力衰竭患者的波浪式呼吸最早由Cheney和Stokes分别在一百多年前报道。这种波浪式呼吸病理生理状态,一般不易逆转,如果选择的时间不恰当,容易造成患者峰值状态时,摄氧量处于波浪式呼吸的下降阶段,使得患者的摄氧量不容易上升或者不上升,从而得到的Max摄氧量相对较低,测试无法起到证明CPET的作用。如何避免心力衰竭患者波浪式呼吸的影响?施加Max试验的功率的时间是否不用卡定5min的时间,选在波浪的上升阶段还是波浪的下降阶段,或者是如何根据个体化呼吸波浪的时间宽度选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此类患者数量做进一步研究,来找到其中的规律。(2)转速的问题。病例组受试者(编号P165)摄氧量差值、心率差值百分比分别为-11.3%、-13.2%,Max试验失败,Max试验不能证明CPET峰值数据是否为极限运动。该患者诊断为冠心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分析患者出现此结果的原因:该患者在开始Max试验后的10s内,蹬车转速平均127r/min;且总蹬车时间不足25s。患者本来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蹬车的速度过快后很快的停止,所以导致克服阻力的时间过短。应保证患者蹬车的速度在60~90r/min,以患者蹬车最舒服的转速进行Max试验。提示对于操作者不要一味地要求患者尽可能快蹬,作好导演和鼓励者的角色,使患者在转速在60r/min以上,90r/min以下保证患者用最适合自己的转速进行,同时操作者在旁鼓励,不要一直用“加快,加快”的词语,使得患者速度过快而导致试验失败。(3)患者坚持的时间。病例组受试组编号P151、P166、P170和P171,心率差值、摄氧量差值百分比分别为-0.5%与-32.3%,-10.6%与-22.4%,-0.8%与-27.9%和-2.0%与-38.6%。Max试验失败,Max试验不能证明CPET峰值数据是否为极限运动。分析患者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为:Max试验操作鼓励程度不够,受试者Max试验坚持时间均少于35s。由于Max试验的功率相对较高,如果不给予受试者足够的鼓励,会非常容易产生疲劳感,以至转速减慢很难维持,导致Max的摄氧量未明显上升而失败。属于前期试验阶段的鼓励不足,该失败的几例多为实验室技术操作员更换,对技术方法不熟练,由结果3.2.2可得,应保证Max试验有效的运动尽可能维持50s以上。(4)对技术员操作方法的培训。P151、P166、P170和P171,P143、P146、P147、P148,CPET峰值摄氧量和峰值心率与Max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率的差值百分比较大属于新的技术员对该方法应用不熟练。对于结果2.4不同阶段失败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前期初步试验阶段初步摸索方法后的操作失败率为88.3%,总结一定技术方法后,扩大病例应用临床病人,技术员操作熟练后在116例受试者中成功率达到95.1%,且如果去除患者疾病特殊呼吸模式的影响,成功率可达到99.2%,可验证CPET峰值数据的准确性。当实验室技术员工作原因更换时,虽然在操作时,交待新技术员一定的操作要领,但该方法成功率仍仅到达85.3%,可见对于技术员的培训尤为重要。(5)Max测试的试验成功,但验证CPET峰值数据为非极限运动数据。Max试验数据高于CPET峰值数据10%,Max测试的试验是成功的,证明CPET为非极限运动,CPET测试时患者并未尽力。病例组编号P143、P146、P147和P148摄氧量差值、心率差值百分比绝对值至少有一项>10%,此结果验证CPET峰值数据为非极限运动数据,在CPET过程还有空间可以继续坚持。说明受试者Max试验前的CPET测试并未尽力,该CPET的峰值数据是不准确的。临床指导如果受试者条件允许可以重新做一次CPET,如果受试者条件不允许,即计算Max试验摄氧量最大值代表CPET峰值摄氧量,这样使得临床评估报告的结果更为准确,对于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很差的患者来说,准确的数值评估对于其病情诊断、预后预测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小结:本研究选取的216例受试者,鼓励不足在Max试验失败的原因中占比最大,可较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于当前国内其他试验室来说如果想实行这种方法安全有效地验证CPET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规范化的质量控制和严格地操作标准尤为重要。对于操作者来说首先Max试验开始前充分交待CPET是一个极限运动,运动过程中尤其无氧阈状态以后一定要尽可能加强鼓励,当运动至峰值状态发现其CPETPeakRER<1.10或者整个运动过程中心率、血压严重不升甚至无反应时,在CPET恢复期5min后,准备进行Max试验,首先让患者空蹬至转速60r/min以上,保持最适合自己的蹬车速度可在60~90r/min,然后施加130%自身峰值恒定功率运动,拍手打着节拍,口喊加油鼓励患者,关注血压和心电图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鼓励受试者,直到蹬不动,或转速不能维持40r/min,此过程尽量鼓励患者,使患者Max试验的持续时间尽可能保证在50s以上,以保证Max试验的成功验证。停止运动后评价Brog主观疲劳程度量表评分及停止运动的原因。随后结合分析摄氧量差值、心率差值百分比综合分析患者CPET结果是否为准确的极限运动结果,并给予不同的临床评估结论。Max试验不以特定的血压、心率和RER等指标为终止运动的标准或者作为其最大极限运动的证明,不用主观劳累程度,是以受试者自身的功能状态为标准实行的个体化客观定量的评估方法来验证CPET峰值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最大极限运动状态的结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1)Max测验是在CPET整个过程结束后再次施加的恒定功率运动,受试者会有一定的疲劳感;(2)本次初步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接下来有待进一步扩充样本量进行研究,不断完善Max测验的操作及分析方法。综上所述:CPET应该是个体化的症状限制的极限运动,而不是定义RER、心率或血压达到某值作为判断是否为最大极限运动的指标。Max试验操作方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个体化客观定量精准的角度得出明确的证据,保证我们得到的CPET峰值数据可用来准确评估患者整体功能状态,对疾病诊断和预后预测,寻找可靠的危险分层指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张 也 1,孙兴国 1,2 △,刘 方 1,郝 璐 1,5,宋 雅 1,2,台文琦 1,葛万刚 1,李 浩 1,石 超 1,徐 凡 1,王继楠 1,2,张艳芳 1,2, 周晴晴 1,2,陈 荣 1,3,邹昱馨 1,4,5,马铭欣 1,3,夏 蕊 1,3,黄 燕 1,3,谢友红 2

作者单位: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重庆400050;3.辽宁省大连儿童医院,大连116000;4.聊城市立医院儿童医院,山东聊城252000;5.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

来源: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21,37(2)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