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等认为,当前的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或需要“升级”一下,应考虑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指标。
基于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者比较了两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新模型包括人口学特征、生物标志物、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指标;
老模型使用的是弗明汉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尿病等。
结果发现,除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外,QT 间期、主动脉根部直径和室间隔厚度均为心血管病的预测因素。
长QT间期增加心血管病风险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有报道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肌复极化相关的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心梗后瘢痕组织、血糖升高、血胰岛素水平升高、低血钾、肥胖及心室肥厚等相关。
对于主动脉根部直径,有研究发现高龄、控制差的高血压和舒张压与主动脉根部直径变大有关。
净重新分类指数分析表明,新模型重新分类率比老模型增加了20%。
决策曲线分析(DCA)结果显示,新模型比对照模型净获益更大。
这项研究还证实,尿酸氮、血肌酐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均为心血管病的风险因素。
研究者认为,过多依赖传统的心血管病风险因素评估潜在的心血管病,可能会导致评估不足。与传统心血管病预测相比,新模型更优,尤其是应用于中国人群时。
而且QT 间期、主动脉根部直径和室间隔厚度都为心血管病独立预测因素,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更早干预。
这项研究共对东北农村地区心血管健康研究(NCRCHS)中≥35岁10349位居民进行了分析,平均随访4.66年期间,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1%/年,其中包括342例脑卒中和175例冠心病。
来源:Li Z, Yang Y, Zheng L, et al. It's Time to Add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chocardiography to CVD Risk Prediction Models: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Risk Manag Healthc Policy. 2021 Nov 15;14:4657-4671.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