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均是急诊科常见疾病,这些疾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速、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需要临床积极探寻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对上述急诊疾病,临床多采用药物或手术方案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达到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治疗目标,还需要临床在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增加心脏康复和(或)肺康复治疗,以改善其心肺功能,才能减少患者疾病反复发作,并降低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从而能全面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本文主要总结了心脏康复与肺康复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一、心脏康复与肺康复的定义及其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
1.1 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指的是采用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促进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并使其获得获得最佳体力、精神、社会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促进其社会功能尽可能恢复正常,进而促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和改善其生活质量。这里所说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是以运动为核心,同时包含规范的循证用药、心理和营养咨询、健康宣教、危险因素控制等综合性心血管疾病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急诊治疗中,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能预防其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生。
1.2 肺康复
肺康复指的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健康教育与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呼吸肌训练、肺康复锻炼等综合性治疗方案,以稳定、逆转患者病理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争取帮助在因相关肺病产生的生理功能损害和全身情况条件下,使其呼吸功能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COPD全球倡议和各国COPD防治指南均推荐将肺康复作为有症状伴活动能力下降的COPD患者及其他急诊疾病患者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将其应用于急诊治疗中,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能显著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二、心脏康复与肺康复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2.1 心脏康复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
2.1.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的核心组成部分,且其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适应性、血液供应能力和冠状动脉弹性等均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不仅能降低其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还能促进其心肌供氧量增加,从而能使其心脏负荷减轻和心脏工作效率提高。在急诊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主要以散步、骑车、爬楼梯、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有氧运动为主,配合适当的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训练。为保障急诊患者运动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为检验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效果,治疗过程中,治疗人员可对患者行心肺运动负荷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将试验结果作为评判其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且还能为运动疗法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2.1.2 心理支持
受疾病的影响,急诊治疗患者心理状态较差,需要治疗人员给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也即要求治疗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干预,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态。
2.1.3 危险因素控制
危险因素控制指的是以循证用药为基础,对患者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控制,以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尽可能避免进食油腻、肥厚的食物,以控制血脂、血糖和血压,并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戒烟戒酒等。周雪娥等人研究中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干预及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前,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增加心脏康复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水平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干预组,且增加心脏康复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患者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其心功能,还能减少其心脏不良事件。
2.2 肺康复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
2.2.1 呼吸肌训练
呼吸肌训练是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或恢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常用的呼吸肌训练包括深慢呼吸训练、缩唇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呼吸操等,这些训练方法不仅具有确切的康复效果,且操作简单。
2.2.2 咳嗽训练
行肺康复治疗急诊患者的肺功能均较差,多伴有严重的咳嗽,部分患者还可能合并肺炎,为促进其肺功能恢复,在肺康复治疗中还需指导其进行咳嗽训练,也即指导患者身体坐直,深吸气至肺总量后,前倾身体,连续用力咳嗽,以将肺部痰液排出,若患者痰液较粘稠,还需在咳嗽训练的基础上对其增加雾化吸入治疗。
2.2.3 运动训练
在肺康复治疗中同样需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包含上肢运动锻炼、下肢运动锻炼和全身运动锻炼三种,其中,上肢运动锻炼主要包含居中、阻力对抗等锻炼,下肢运动锻炼主要为爬楼梯、骑自行车等,全身运动锻炼包含跳舞、游泳等,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较危重,也可采用按摩、针灸等被动方式进行肺康复治疗。
2.2.4 心理支持
行肺康复治疗急诊患者的病情一般较复杂,病程时间较长,且不适症状较多,从而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因此,治疗人员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给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其解决心理障碍,可对其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海瑞等人对两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及心肺康复运动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氧脉搏、最大代谢当量、峰值千克摄氧量等心肺功能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心肺康复运动干预组患者各项心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心肺康复运动干预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说明心肺康复运动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还能减少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三、心脏康复与肺康复在急诊治疗中的应用适应症和禁忌症
尽管,心脏康复与肺康复在急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急诊治疗均可采用心脏康复与肺康复治疗,因此,还需要治疗人员掌握相关的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其中,心脏康复治疗适应症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恢复期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禁忌症为急慢性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全身性疾病(如发热>38℃)、急性心包炎或心肌炎、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衰、夹层动脉瘤、心内血栓等。肺康复治疗适应症为轻度、中度、重度肺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移植手术患者等,禁忌症包含冠心病急性期、肝功能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包填塞。
四、结语
心脏康复和肺康复均是以改善患者心脏和肺功能的适应性,以促进其心肌和肺部供氧增加,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从而使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正常社会功能而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包含健康教育与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支持、运动训练等,其中,以运动训练为主,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成功率,还能显著改善其心肺功能,从而能全面改善其预后。由于大部分急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且心肺功能障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或预后恢复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就需要临床在急诊治疗过程中给患者提供心脏康复和肺康复干预,这样不仅能提高其心肺功能,还能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再发生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严格掌握心脏康复和肺康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才能保障患者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王潇彬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医院
来源:饮食保健2021年10月第40期综述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