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马拉松运动的心脏风险、猝死及防范策略
作者: 盛祥梅 等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发布时间:2021-12-28

马拉松运动源于古希腊,距今有120多年历史。据中国田协公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2019年马拉松总参赛规模达到712万,相比2018年总参赛规模增长129万,随着参赛人数增多,马拉松赛场意外风险事件逐渐增多。马拉松对参赛者心脏影响是利大还是弊多,该如何规避马拉松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马拉松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相关研究,为人们了解马拉松运动与心脏健康关系提供参考,为规避马拉松赛场意外提供防范策略。


一、马拉松运动的心脏风险


1.1 马拉松运动与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从事大强度耐力性运动的部分运动员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Herm等采用便携式心电记录仪观察马拉松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心电情况,发现9.3%运动员至少有过一次心房颤动;7.5%运动员出现短暂ST-T段偏差;17%运动员比赛结束后出现hs-TnT显著升高。Kim等对比552名心律失常和无心律失常的马拉松运动员发现,其中心律失常者具有较长马拉松史、较大运动强度、较高最大摄氧量。Molina等对马拉松运动员与久坐男性随访10年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心房房颤发生率比久坐组高出4倍。相反,Grabs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早搏或颤动发生风险小于同年龄组健康对照人群。马拉松运动后1h检查发现,运动员的心房性早搏不仅没有升高,反而降低了。同时该研究显示,运动后即刻出现的心脏损伤和电解质变化与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没有直接联系。


综上所述,马拉松是否存在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仍存在争议。因此,未来需要加强样本量的筛查条件,进一步地证实马拉松运动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1.2 马拉松运动与心肌纤维化


Mohlenkamp等人研究108名平均年龄在50岁马拉松爱好者发现,12%的运动员存在心肌纤维化现象。Arif等人调查了102名50-72岁马拉松运动员,发现其心肌纤维化发生率(12%)显著高于同龄对照人群(4%)。Merghani研究发现,在106名男性马拉松运动员中,有15人发生了心肌纤维化,而具有同样年龄、运动年限的女性马拉松运动员和久坐对照人群则无心肌纤维化现象。相反,部分研究结果不完全支持马拉松运动员心肌纤维化现象存在。Herrn检査了十名ST-T段异常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并未发现心肌纤维化情况。Abdullah等研究证实,虽然马拉松运动会造成大龄马拉松人群心肌损伤因子释放,但这种心肌纤维化现象并不常见,不管是久坐人群,还是马拉松运动人群,持续身体活动的时间与局灶性心肌纤维化的发展并不相关,这可能是潜在的隐匿性冠状动脉疾病所导致。


马拉松是否存在诱导心肌纤维化的风险,仍存在争议。马拉松运动员的性别和运动经历与心肌纤维化风险之间的关系仍需通过大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1.3 马拉松运动与冠状动脉钙化


马拉松运动时心脏需要持续提供大量血液,冠状动脉作为心脏提供营养的唯一动脉,与马拉松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年被广泛研究。Mohlenkamp调査了108名年龄>=50岁且没有心脏病史的马拉松运动员发现,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指标(CAC)>100的马拉松运动员比例高达36%,9%的选手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重建。然而,该研究一半以上的马拉松运动员曾经是吸烟者,其可信度被质疑。随后,Schwartz等人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50名男性马拉松运动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马拉松运动员钙化斑块量明显高于久坐不动的对照组。Kroger等人对德国男性马拉松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发现,长期参加马拉松的运动员容易发生冠状动脉钙化,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反,Roberts等人调查26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发现,与久坐女性人群相比,女性马拉松运动员的冠状动脉硬化体积和钙化体积低于久坐不动的对照组,长期的耐力性训练不会增加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风险。该团队还调査了50名男性马拉松运动员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比率低于同龄对照组,冠状动脉的钙化和斑块的形成与参加马拉松的次数、从事年限无相关性。


尽管关于马拉松运动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但较为一致的研究是,与同龄和相同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对照人群相比,马拉松运动员仍具有较低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风险。


二、马拉松猝死现状研究


2.1 国内外马拉松猝死现状研究


马拉松猝死指:“运动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意外死亡”。Maron统计陆战队马拉松与双城马拉松发现,每50000-88000名完赛者中可能出现1个死亡个案。美国部分学者对不同时期马拉松猝死调查发现,1975—2004年间马拉松猝死率达到了0.8/10万;1976—2009年间马拉松猝死率达到了0.58/10万;2000—2009年间马拉松猝死率达到了0.75/10万;2000—2010年间马拉松猝死率达到0.39/10万。近几年,Nilson对在瑞典马拉松猝死率进行统计发现,瑞典马拉松猝死率达到了0.24/10万。许臻晔四统计了2012-2016年马拉松心脏骤停案例发现,国内马拉松猝死率达到了0.47/10万。


2.2 马拉松猝死特征


2.2.1马拉松猝死以男性非职业选手为主


Roberts等学者对马拉松猝死男女差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潜在的心血管风险率高于女性,导致男性猝死率较高。任燕丽学者对猝死者分析发现,女性的心脏供血能力远不如男性,导致女性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差,因此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女性猝死率相对较少。此外,肖克凡等对马拉松猝死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猝死者都是男性非职业选手,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比赛经验,不懂得合理分配体力,从而导致心肌血流急剧增加,引起心肌缺氧,导致猝死。马拉松猝死高发人群主要以男性非职业选手为主,猝死原因与自身生理特点、潜在的心脏疾病和马拉松比赛经验等因素有关。


2.2.2 马拉松猝死主要发生在邻近终点处


Re-delmeier等人发现,多数马拉松猝死发生在赛中或赛后(图1)。相关学者对2014-2016年马拉松猝死者调査发现,发生在最后4公里内的猝死者有11例,到达终点后猝死有3例,其余4例均发生在比赛途中,分别占猝死人数61.11%、16.67%、25%。这可能由于一方面参赛者在赛中出现“极点”,机体心脏循环系统负担加重,供血不足,导致猝死。另一方面剧烈运动后立刻停下,使静脉血易淤积于静脉中,造成心脏缺血,从而导致猝死。


61c980842ca2a.png


2.2.3 以心源性猝死为主


心源性猝死指:“心脏原因所导致突然死亡,发生在已知或未知的心脏病病人中”。陈健发现心源性猝死主要由先天疾病所导致。美国学者对猝死者进行尸检发现,心源性猝死65%~70%归因于冠心病,10%归因于其他结构性心脏病,5%~10%归因于心脏传导障碍。Mathews等对马拉松猝死者病因分析发现,在28例马拉松猝死中有13例诊断岀患有心肌梗死,其年龄在45岁以上,未满45岁的猝死者患有其他结构性或先天性心脏病(图2)。马拉松运动本身不会导致猝死,大多数是在未知心脏疾病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而致死,其中心肌梗死是造成猝死的主要病因。


61c980960e8ca.png



三、马松松运动赛场意外的防范策略


目前虽然有很多马拉松组织机构对赛事设有防范措施,但马拉松猝死的比例仍居高不下㈤。因此,本文参照国内外马拉松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提出建立三级马拉松运动赛场意外防范策略(图3)


61c980b518d95.png



3.1 一级预防


建立赛前资格筛查程序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参赛人群进行资格筛査。Redelmeier等网人对马拉松猝死者进行尸检发现,大多数猝死者都患有心脏疾病。厦门马拉松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的家庭和个人疾病史以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筛査程序改为二层,第一层由安保人员对参赛者相关资料进行辨别,第二层由赛事医护人员对合格者进行体检报告筛查,对筛查不合格的人员采取退赛与禁赛处理。因此,建立赛前资格筛查程序,有利于核实参赛者的疾病史和身体基本情况。


3.2 二级预防


增加赛前心血管筛查程序二级预防主要针对一级预防的可疑人群进行监督防范,传统筛查很难对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如果参赛者患有潜在心血管疾病,在赛中容易诱发潜在心脏疾病发生。因此,对一级预防的可疑人群进行二级防范体系十分重要。Corrado等对意大利选手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发现,自1982年进行赛前心血管疾病筛查开始,运动员猝死率大幅下降。美国赛事组织机构的医疗团队,采用心电图、CT等医学手段作为赛前筛査“二线”策略,对运动员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以便早期发现潜在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个体,规避猝死事件发生。因此国内马拉松赛事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筛査的研究,采用医学手段为参赛者进行赛前心血管疾病筛查,为马拉松运动参赛者提供安全保障。


3.3 三级预防


合理布置赛中救援力量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马拉松赛中救助力量部署。东京马拉松赛中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现场医疗团队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消除患者心室颤动。美国海军陆战队马拉松救援经验表明,对心脏骤停者进行救援必须需要医护人员佩戴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黄金时间内实现救治。此外,该研究在赛中部署了固定医疗站点,每200-300英里配备AED和救治人员,为心脏骤停者进行除颤救援。目前,国内成功救援案例中,多数马拉松赛事都设置了常规救援力量,但均未设置急救员岗吧因此,应在赛中地段设置固定医疗站点,1~2名医护人员和急救志愿者,并配备相关通讯设备、随身急救包、AED,以确保心脏骤停者能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救援。


四、总结


(1)马拉松运动与心02律失常、心肌纤维化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未来需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明确马拉松与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2)尽管关于马拉松运动与冠状动脉钙化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是,马拉松运动员与同龄和相同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对照人群相比,马拉松运动员仍具有较低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风险。


(3) 马拉松运动猝死的风险较低,马拉松运动猝死主要发生在邻近终点处和男性非职业选手身上,这与参赛者遗传的显性或隐性心脏疾病有关。


为预防马拉松运动猝死事件,应该建立马拉松猝死三级预防体系,包括赛前资格筛査、赛前心血管筛査、赛中救援力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盛祥梅[1][2],王世强[1][2],肖刚[1][2],孙晓[1],李丹[1][2]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1]体质健康和运动健身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2021年第48卷第6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