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项舒展柔和、动静均衡、呼吸舒畅、强心健体、调节微循环功能的运动,常为国人保健养生之道。“养”是自我调理、开穴顺气,以增强人体内的各系统和谐有序的调理。太极拳运动是一种防病的自我摄生保养手段,对中老年人防病健身、祛病延年往往具有奇功异形作用。太极拳运动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恢复及健身养生的文献已有不少报告。本文观察60例中老年慢性病者进行太极拳运动后对心血管功能及其病症的影响,并将练拳前后心血管功能指标测试结果中有显著变化的项目提出报告,旨在挖掘太极拳运动的医疗功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某学院教职工晨练区中老年慢性病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5-72岁,平均63.5岁,其中55-60岁16例,61-70岁30例,70岁以上14例。受试者基础健康情况:腰椎间盘膨出症恢复期20人,类风湿性关节炎8人,缓脉伴低血压症8人,肩周炎4人,肺结核(稳定期)4人,耳源性眩晕4人,窦性心律频发性早博4人,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4人,胃溃疡岀血术后3例,慢性代偿性心肌病1例。
1.2 研究方法
受试前检査内容:物理体检、心电图分级运动试验、肺功能检査排除非代偿的心肺疾病,能坚持太极拳运动。受试合作者,测试前一周,停服影响心血管功能及原发病治疗的药物。
受试方法:选用简化24式和42式太极拳,由体育教师带教,医务人员监控,每晨7点与下午4点各练拳一次,每次约30min,三个月为一疗程。心血管功能测定,于练拳前,受试者静坐10min后测体重、身高、血压、并用AZN-II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将挠动脉博动图采集扫描,分析取点,数据处理,自动打印心血管功能各项指标,并记录原发病症候,三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测上述项目对比。
统计数据处理:对测试结果进行t值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2.1 太极拳运动对心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患有9种不同慢性病者练习太极拳前后心功能的测定(见表1)发现,在各项心功能指标中,心率(HR),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以及左心室有效泵力指数(VPEL)在练拳前后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变化差异(P<0.01)„三个月练拳后心率增加10-15%(6-13次/分),平均增加10.15次/分。心率是了解心血管机能的简单易行测试指标,常被用于反映运动量大小、运动对人体影响及运动者自我监控的客观指标,同时亦是太极拳运动健身效果观察的客观指征。从运动训练学观点出发,就中老年人心血管生理机能、心脏负荷能力而言,心率为120次/分左右,为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但是作为慢性病者或非体力劳动的中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以平均90次/分为宜,通常不会出现意外。由于运动应激作用使HR加快,即刻引起SV、CO、CI和VPEL增加,表明中老年慢性病者都能顺应太极拳运动的需要,心脏功能处于良好状态。本组有一例慢性心肌病稳定期,运动后心率在控制范围之内(心动负荷试验II级),但待至训练后期由于其他原因的附加,出现心电图ST段改变心肌劳损之前,已有过运动后阵发性心率增加,可达120—140次/分,超出前段运动后心率的30一40%以上,且休息恢复期时间亦超常一半,故对有心血管疾病者虽属代偿期,或运动试验Ⅱ级,运用太极拳运动匀和调节心血管功能时,应自我检测心率变化,对掌握运动量、运动时间有重要临床意义。
可见运动引起心率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心室内径和每博出量增加,每分钟博出血流量明显加大(1.453Umin),心脏指数平均增加0,899IVmin/m2,左心室有效泵力指数平均增加15.12kg/min/m2,看岀通过太极拳这种匀和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博出量与回心血量,提高了左心泵和射血功能,随心输出量增大改善心脏细胞有氧代谢,有益增强心肌储备能力,改善慢性病所致心功能减退的健康状况。本组有一例老年习拳者,坚持10余年如一日,定时定量,开展有氧太极拳活动,不但改善心功指数,而且多年较频的心脏早博消失,使自律运动呈正常图形。但是运动量的限制也不容忽视,另有一例代偿性心肌病因其他劳累仍运动,结果出现心肌劳损,供血不足的意外。
2.2 太极拳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从练拳前后血管功能变化看,收缩压(SP)、血管弹力扩张指数(FEK)较练拳前增加,主动脉排空系数(BK)较练拳前减少,差异显著(P<0.05--0.01),而舒张压(DP)无显著变化,差异不显著。两套太极拳活动30分钟,连续不断肌肉舒缩运动,机体产热量增加,随着心率加快,心血泵出量增多,血运速度提高,自主神经紧张度增强,血管舒缩度及血管弹性改善,练拳三个月后血压增加1-5Kpa以上,提示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平均增加,外周阻力平均减少,管腔容积增大,血流量增多,该结果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本组有两例60岁缓脉、低血压患者,由于太极拳训练若干年,使心率由46-48次/分,提高10%以上;收缩压20-30mmhg,舒张压5-10-mmHg,使心脏指数都有所改善。同时,通过运用太极拳运动意念集中、精神放松、运动自然柔和、呼吸匀细深长,消除焦虑、颓废情绪,降低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使血管平滑肌张力减低、血流加快,流量增多,提高了代谢率,从而调整中老年慢性病的血管功能,除1例心肌劳损症候加重外,其余59例慢性病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增强了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延缓组织老化过程。
2.3 太极拳运动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测试结果显示(见表2),练拳3个月后,微循环率更新呈增加之势,微循环更新时间亦可平均缩短2.189s,可见通过有计划和适量的太极拳匀速运动,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有氧训练,改善了自主神经中枢功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微血管扩张,管径增大,血流灌注量增加,机体器官组织代谢、物质更新交换率提高,组织间物质利用率充分,从而有益于机体器官生理功能的恢复,使因疾病所致的机体器官代谢低下或出现老化过程得到充分改善或延缓。
2.4 太极拳运动对原发病症的影响
本组所选60例患者涉及9种慢性病,其中,腰椎间盘膨出症20人,占33.3%。其余各类病症分别占总数的3.3%—13.3%,除1例外,通过练习太极拳后症状均有缓解(见表3)由于腰椎间盘膨出在本组中所占比例最大,加之该病恢复过程中较难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且少有研究报道,为此笔者重点对其进行了练拳前后的实验对比(见表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组织退变、损伤、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侧膨出,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下腰和下肢坐骨神经疼痛为特征的病症。本组病人临床症状典型,采用牵引按摩、手法复位,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的相对位置,减轻膨岀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局部粘连,卧床1周后进行太极拳练习,三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由于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动静结合、驰张更迭、动作缓慢、走弧划园的有氧运动,要求练习者左右平衡、姿势端正、动作虚实分明、屈中有伸、随屈就伸、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的运动形式,以气行血,血入肌肤,尤其在练习过程中对躯干姿势的特殊要求,正好与临床对椎间盘突出症恢复期的要求相符,有利于椎体的坚固和腰背肌力的加强,对该病的恢复有着特殊意义。
同样,由于太极拳自身的这种运动特点,对中老年许多慢性疾病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本组观察结果与许多文献基本一致:太极拳运动对加强关节及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作用明显,有利于提高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增加,能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对慢性骨关节类疾病起到积极防治作用,如关节炎、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病症获效是由于太极拳运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腹压改变,使膈的上升幅度增大,造成较大的胸内负压抽血更多的血流回心,呼吸舒畅,使系统的紧张度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系统运行功能,对稳定血压、血脂,防治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中老年常见病起到积极影响。
三、讨论
通过试验分析,太极拳对改善中老年部分慢性病、心血管功能有明显的效应,对延缓病理和生理性衰老过程大有裨益。在太极拳运动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增强机体内在和谐和有序的有机调节,不仅有益于骨关节疾病,而且对神经、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统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本组除一例心肌劳损者强迫终止,其余59例都能自觉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生命活动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李振斌[1]王兴怀[1]张岳[2]李翔[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
来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1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