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相关研究显示,该类患者心脏在功能、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改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现如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其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特点。此外,有相关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开展心脏康复能降低其5年病死率。且通过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以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心脏康复,能有效纠正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病死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往临床普遍认为,PCI术后需绝对卧床1周,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早期开展运动康复会增加心脏破裂风险。而近年来研究显示,早期运动康复能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改善其预后状况。为此,本文就近年来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康复运动的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以便为日后临床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可靠的参考。
一、PCI术后早期康复的概念
1.1 康复
目前临床针对康复的定义较多,但均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概念演变而来,即综合的使用教育、医学、职业的及社会的措施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或已出现的功能障碍进行功能锻炼为主的干预,最大程度提升其生理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以便其早期回归社会。总而言之,康复包含四个维度(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医学康复及社会康复),尽可能让患者恢复健康。
1.2 心脏康复
20世纪70年代由Wenger首次提出以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措施,被认为是心血管医学发展路程上的里程碑。自此之后,心脏康复运动疗法从起初消极观点逐渐转变为新型康复措施,其内涵日益拓展,包含康复评估、运动锻炼、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用药干预、定时检测、健康宣教等,从多维度、多层次给予干预。心脏康复的目标明确,但方式却不是一成不变,其在多种心脏疾病中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我国关于心脏康复运动疗法的报道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但该康复措施应用于急症PCI术后患者康复的相关研究在近年来才逐渐增加。美国心脏学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已将心脏康复作为ⅠA类推荐纳入指南。我国2016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颁布,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而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对其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关注,获得较大的进展,但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运动康复措施
2.1 早期康复
该阶段主要以提升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能力为主,从而有效提升其耐受、缩短住院时间,为稳定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干预内容主要包含患者机体状态全面评估、健康宣教、运动指导及出院指导等。根据患者相关危险分层制定个体化方案,运动锻炼需在血压、心电监测下开展,以患者可耐受为宜。1针对低危患者,可在术后24h内开展相应的运动锻炼;2中高危患者病情不稳定,往往于术后3~7d,逐步开展运动锻炼,注意运动需循序渐进。
2.2 稳定期康复
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中提出,对于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计划需遵循普遍性原则,结合患者自身状况,制定适宜的个体化方案。运动康复包含运动形式、强度、时间及频率三方面,即1运动形式:临床主要采取有氧耐力运动,以柔韧性、抗阻训练为辅;有氧运动包含室内自行车、慢跑、散步、跳绳等;抗阻训练包含哑铃、弹力带等器械辅助运动;柔韧性训练主要针对老年人群;2运动强度:常用的强度计算方式包含:心率储备法、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目标心率法等。一般而言,我国临床往往以最大心率定义运动强度,根据“220-年龄”进行计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进行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70%~85%)运动锻炼。而夏昆等人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开展不同运动强度康复训练,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功能及运动耐受方面的改善更优。针对运动强度的选择,临床仍需进一步进行探究;3运动时间及频率:热身5~10min;有氧训练根据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个体化训练。低危患者起初5~10min/次,逐渐延长至0.5~1.0h/次;中高危患者起初为15~30min/次,逐渐延长至0.5~1.0h/次;抗阻锻炼:10~15个/组,1~3组/次,放松5min;有氧运动3次/周,抗阻运动1次/周,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适当调整。
2.3 维持期
该阶段是早期康复、稳定期运动训练的延续,主要目的为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防范式、运动习惯,从而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三、运动康复措施的应用价值
3.1 改善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高明霞等人研究发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运动康复治疗,能有效稳定其心理状态,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2个月内心源性休克、心衰发生率,提升近期预后效果;江彩霞等人研究显示,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开展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其日常生活能力得分(76.00±5.9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93±6.51)分,且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降低,证实运动康复能有效改善预后、生命质量。
3.2 改善心肺功能
海瑞等人研究显示,将心肺康复运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其最大氧脉搏、最大代谢当量、峰值千克摄氧量均显著提升,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低;汪蕾等人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开展运动康复,其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最大摄氧量、最大每搏摄氧量、最大代谢当量均高于治疗前,说明心肺康复运动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四、小结
总而言之,根据近年来临床研究成果发现,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具备充足的研究数据与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但由于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具有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潘倩,彭欢欢,莫政群,辛宗妍,肖嘉凤
作者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