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脏康复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心肺运动试验参数的影响
作者: 李颖 等 来源:山西医药杂志发布时间:2022-03-30

冠心病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阻塞等状况,诱发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缺血缺氧性坏死,尽管国家已推行二级预防预案,但我国年均发病人数超过250万人次,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生命安全。随着临床技术的成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案,以再通阻塞管腔为前提,重建心肌血供,挽救生命。但却因自身有创性特点,术后多易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冠状动脉无复流等状况,影响心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取冠心病患者50例,明确心脏康复对PCI术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时段内冠心病患者50例,依据红篮球法纳入对照组25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7~75岁,平均(61±13)岁;病程14~21个月,平均(19±4)个月;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7例。试验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8~74岁,平均(61±14)岁;病程15~22个月,平均(19±4)个月;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均已确诊冠心病,满足PCI术指征;NYHA(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年龄低于75岁;意识状态清楚,可准确执行医嘱口令动作。


排除标准:严重心肺疾病者,且难以坚持运动锻炼;体质量超过35kg/m2、血肌酐超过265μmol/L、年龄超过75岁;既往精神病史或家族患病史;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术后护理:常规服用抗凝药、调脂药,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以患者躯体状况、病情进展,严格控制血压及血糖数值,预防异常波动;调整饮食结构、作息习惯,保持心态平稳乐观,忌烟酒。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3个月心脏康复运动:①术后1d,指导患者下床运动,如病房走廊步行200m,早、中、晚各1次。术后2d,将步行距离延长到400m。术后3d,改为下楼散步,距离为500m,尝试上下楼梯运动。②出院1个月内,以70m/min速度下步行运动,持续30min,≥3次/周,运动结束时转为放松锻炼,如扩胸、抬腿等,共10min。出院1~2个月,采取步行、快走交替运动,以70m/min速度下步行60s,再改为90m/min速度快走30s,持续30min,3次/周,运动完毕时调整为放松运动。出院2~3个月,采取脚踏车、抗阻力交替运动;预先施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空载踏车为前提逐步增加负荷评估峰值功率(PP),再将60%PP定义为运动负荷,施行30min踏车运动,3次/周;联合等速肌力测定仪测定患者最大负荷量(1-RM),再由此选择最佳弹力带,运动强度由30%1-RM逐步增加到60%1-RM,各动作8~10次,2~4组/单元,2~3单元/周。此外,为保证患者运动期间安全,院内运动时由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出院运动应以门诊医师指导下,随时佩戴心电监护仪、血压仪等仪器,时刻测定主观感受,便于调节运动强度及速度,预防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


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即收缩时心脏射血量与左心室舒张末期血量的比值,心肌收缩力越强、数值越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用于展现舒张末期血容量、负荷参数;采用NYHA进行心功能等级。


1.3.2 运动耐力


6min步行距离(6MWD),在直线为50m走廊内完成步行试验,以2m为间隔作标记,设立起点、半程和终点等标识,详细记录6min内行走距离,但若表现为异常时立即暂停;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CPET参数变化,峰值摄氧量(VO2peak),以CPET试验最大负荷运动下摄氧量为准;无氧阈值(AT),以CPET试验负荷递增期间有氧向无氧运动转化临界值。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使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心功能、运动耐力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2组心功能比较


在心功能指标比较中,治疗前2组患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个月后2组各指标数值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运动耐力比较


在运动耐力比较中,治疗前2组患者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运动耐力均较强于治疗前,但对照组数值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冠心病是心血管病常见类型,也是国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典型病症,预后效果较差。PCI是该病主要治疗方案,呈现疗效显著、成功率高等优势,有效减轻心绞痛等症,但手术风险、治疗费用、术后再栓塞等因素的存在,也会为患者带来身心双重负担,阻碍躯体康复。同时,PCI术后患者还会面临焦虑、抑郁等情绪,80%以上均会再次面临心绞痛,即PCI术仅可减轻症状表现,难以清除冠心病致病因素。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冠心病PCI术后二级预防措施”观点,使之在患者术后康复、心功能改善、运动耐力增强、不良心血管事件控制等领域取得优异成效。诸多研究表明,科学性、合理性运动锻炼,既可促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还可在重塑心肌供血的同时,强化心肌收缩力,校正错误生活习惯,增强生活质量。“心脏康复”理念最早源于国外,以质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卧床理论为前提,认为尽早施行运动锻炼,可有效增强心脏功能,加快病情康复。随着研究力度的深入,该理论逐步在国内各医院得已推广、发展,从最初急性心肌梗死逐步延伸到心力衰竭、心脏介入术、心脏移植等诸多层面。特别是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术后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运动,不仅增强其自主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停止锻炼后远期疗效仍较佳。


年轻人PCI术后是否可立即工作、正常运动,是首要面临的问题。心脏康复理论是将PCI术后患者纳入基准,借助在院、出院等时段规律性康复运动,剔除冠心病高危因素,客观评估患者躯体状况和心功能的同时,制定早期运动计划,逐步拓宽血管管腔,加快动脉血流,有利于形成侧支循环,保证斑块稳定,还可增强心肌供氧,提高动脉血流储备力、心脏功能,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事件。同时,心脏康复锻炼是心血管病治疗、护理等环节不容忽略的内容,涉及护理评估、运动锻炼、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营养咨询、健康教育等诸多内容,而运动锻炼更是PCI术后心脏康复的关键,约占30%~50%,个别情况下会达到70%,可有效增强心肺肾等器官功能。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心脏康复运动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心功能、运动耐力,还可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李颖[1]陈铎[2]

作者单位:陕西航天医院内二科[1]内科[2]

来源:山西医药杂志2022年2月第51卷第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