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脏康复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病人术后心肺储备功能的影响
作者: 耿俊义 等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发布时间:2022-03-31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和高发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和人均寿命整体延长,冠心病病人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未来20年,冠心病可能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临床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通常选择手术治疗,其中冠状动脉搭桥能有效改善病人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等症状,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若想获得长期良好的心功能和运动耐量,不仅依靠手术治疗,还需在术后给予积极有效的心脏康复治疗。相关研究显示,术后有效的康复方案可提高冠状动脉血流和心储量。目前,康复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报道不一,未形成规范和统一的心脏康复方案。本研究总结既往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工作经验,改良出一套心脏康复模式,选取76例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术后心肺储备功能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9岁;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冠状动脉搭桥术指证,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首次行开胸手术;能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完成3个月随访等。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急诊手术;严重呼吸系统、凝血系统、肝脏等疾病;合并胸外伤;术中突发心搏骤停、出血量过多;术中更换二尖瓣或主动脉等。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病人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62.12±10.12)岁;体质指数(23.21±2.17)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21例,Ⅳ级7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63.01±6.23)岁;体质指数(23.30±2.07)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9例,Ⅲ级23例,Ⅳ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行常规围术期干预和康复指导。包括术前对症干预,提高病人机体耐手术性,行常规健康教育,介绍手术流程,协助病人完成各项检查,指导病人增加四肢活动量;术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心包压塞,确保引流通畅,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尽早停用呼吸机,体征稳定后采取半卧位,进行床上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结合肺部理疗等康复治疗,之后酌情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方案。训练原则:以病人可耐受程度为准,期间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评估耐受性;由少至多,循序渐进;出院后所有运动初始强度以50%为佳,最大不超过85%,每周复查了解病人运动耐受情况,给予5%梯度调整;医务人员或家属观察病人运动情况,出现头晕多汗、面色苍白或出现其他异常体征时立即停止运动,恢复后降低运动强度。心脏康复方案详见表1。


6243b7a6dd939.png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病人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 r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评估干预前后两组运动耐力:6min步行距离(6 min walk distance,6MWD)、无氧气阀通气峰值摄氧量(VO2max)和氧通气等量(ventilatorye-quivalentsforoxygen,VE/VO2)。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估生活质量,共19个条目,5个维度,换算为标准积分: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条目最低分)/(该条目最高分-该条目最低分)×100,分值越高提示病人机体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肺储备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肺储备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LVEF、FVC、FEV1/FVC较干预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3。




2.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后,两组6MWD、VO2max、VE/VO2较干预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3 两组干预前后SAQ各维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Q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三、讨论


LVEF、LVEDD是临床常用的心功能评估指标;LVEF正常范围为50%~70%,可反映心脏每次搏动的射出血量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LVEF<50%提示心功能下降,回至心脏的部分血量未有效泵出;LVEDD反映左心室容量负荷程度。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前LVEF偏低,部分病人LVEDD偏高,说明病人已存在心功能降低。FVC、FEV1/FVC是常用的评估肺功能指标,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前两项指标偏低,提示肺功能受损。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LVEF、FVC、FEV1/FVC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LVEDD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心脏康复模式可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搭桥病人术后心肺储备功能。


相关研究显示,心肺功能运动试验指导心脏康复运动对心肺功能产生良性作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心肺功能运动试验可准确评估心肺功能,协助医师定期调整病人运动处方,用于冠状动脉狭窄、堵塞、供血不足和缺氧缺血耐受力较低的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可保护心肺功能,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的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6MWD、VO2max、VE/VO2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VO2max、VE/VO2是常用的心肺功能运动试验指标,其中VO2max是评定有氧运动耐力的常用指标,有氧运动耐力即人体运动最大强度时机体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量,摄入氧气含量反映人体进行高水平有氧运动的能力;VE/VO2与VO2max共同反映人体心肺储备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均存在运动耐量低下,与病人心肺储备功能下降有关。干预期间,观察组采用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后VO2max、VE/VO2均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说明心脏康复模式可进一步提高病人有氧运动耐受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6MWD较对照组延长,提示病人运动耐力提高。心脏康复从术后1d开始进行,根据病人机体状态,耐受性,从少到多,从小幅度运动到大幅度运动,从被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不断提高康复训练强度,从简单的创伤运动过渡到床旁站立、行走和院外有氧运动,有利于心肺功能、肌力、身体协调性等改善,从而提高运动耐力。吴雅芳等指出心脏康复运动可提高中老年冠心病病人peakPower值,提示肌肉力量增强,从而直接提高病人运动能力和有氧耐力。


SAQ包括疾病认知、治疗满意度、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和活动受限5个维度,是评估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常用指标。本研究采用该量表评估不同康复干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SAQ各维度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倪烨等研究显示,心脏康复模式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SAQ各维度评分,且高于常规康复干预病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心脏康复模式能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包括增加对疾病认知,提高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使心绞痛症状和活动受限缓解。原因可能是由于心脏康复模式中采用心肺功能运动试验,使用运动呼吸监测仪、计算机等了解病人呼吸情况,评估心肺储备功能,从而精确调节运动强度,优化心脏康复训练方案,既能确保病人机体耐受和安全性,又能缓解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运动的恐惧感,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强度,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缓解心绞痛,减少机体活动受限,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既往常规康复训练指导比较,心脏康复模式通过动态评估病人运动耐受性,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可以优化运动处方,加强运动频率、强度管理,明确不同时间段运动项目,规范康复运动;结合多项有效训练,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受性和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今后可延长随访时间,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略)

作者:耿俊义,霍仙娜,郭琳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年2月第20卷第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