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识形成
北京护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组织国内心血管领域相关专家共同制定和撰写本《共识》,制定了以证据为基础、以《共识》为主导的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处方标准化项目内容。经过《共识》核心小组检索大量国内外文献,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经多轮核心小组会议沟通确定《共识》初步内容,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共识》内容。文献检索数据库为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PubMed、Embase、BMJBestPractice、UpTo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由2名接受过循证护理中心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的质量评价,并共同确定文献的评价结果。有争议的地方,第三方介入,达成共识后,决定将其纳入或剔除。采用指南研究评估工具及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分别对纳入的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共纳入9部指南(3部为A级,6部为B级)、6篇系统评价,提取指南及系统评价中相关证据,并使用2014版JBI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分级,为《共识》内容提供参考和证据支持。邀请17名专家就《共识》初稿形成的一级主题、二级主题进行专家函询,就推荐意见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需要时对每个主题进行修改、增加或删减。17名专家的熟悉程度系数为0.906,判断依据系数为0.941,权威系数为0.924。第1轮专家函询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0.17,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47(χ2=62.295,P<0.001)。第2轮专家函询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0.13,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07(χ2=48.339,P<0.05)。《共识》核心小组成员根据函询结果进行再次查阅文献,修改讨论,修改后进行第2轮专家函询,函询专家达成一致意见后,最终形成《共识》终稿,共包括:心脏康复与健康教育、护士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健康教育的方案、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的策略(形式)及传播方式、健康教育的特殊人群7个主题,共26条推荐意见。
二、共识内容
2.1 心脏康复与健康教育
心脏康复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心脏康复的必要组成部分(Level1A,GradeA),能让患者了解疾病、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养成、提供治疗依从性、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冠心病预后。健康教育的定义是指卫生专业人员和其他人向患者传递健康相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将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或健康状况。大部分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辅助治疗,健康教育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患者健康相关行为。1999 年和 1992 年的 2 项荟萃分析表明患者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Dusseldorp 等的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和压力管理可以使心脏病的病死率平均降低 34%,再梗死减少29%。尽管最新的系统评价显示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并没有降低患者的总病死率(中等质量证据),但是有证据表明健康教育可以降低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护士与健康教育
护士是心脏康复多学科团队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提供者(Level 5A,Grade A)。推荐将护理门诊作为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Level 1A,Grade A/B)。护士主导的心脏康复护理门诊常规工作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改变患者不良健康行为、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由护士主导的心脏康复护理门诊将会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总体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心脏康复护理门诊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心脏康复知识知晓、治疗依从性、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等,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对药物的依从性具有有利作用。心脏康复护理门诊设立的有效性取决护理管理层面支持的力度,因此,在建立由护士主导的门诊之前,必须明确医疗保健系统的特殊结构和资金供给的可能性,明确职责任务和人员资质,建议心脏康复护理门诊护士需从事心血管专科护理工作5 年以上, 并取得心血管专科护士培训证书。
2.3 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
(1)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Level 1C,Grade A)。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指导的动机性干预,作为一种促进行为改变的指导性、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方法,通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增加患者的信息支持及社会支持水平,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依从性,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整合了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自我调节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多个理论的核心精神,强调人们的行为与确定特定环境下的知识和健康信仰、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和能力的增强、提高社会支持等干预方法有关,并将促进健康行为改变的干预概括为4个部分:评估患者个体化的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和疾病感知以及所处的行为改变阶段;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与技巧,并指导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护患合作,共同建立行为改变计划以及短、长期目标,督促患者积极管理与目标相关的现有行为;通过加强对照护者、配偶等的知识教育,或采用网络、电视传媒等方法为患者提供充足的信息。(2)自我管理模式(Level1,GradeB)。自我管理模式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而是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让患者回归独立、健康的生活。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识及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目前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论很多,如奥瑞姆自护理论、赋能(授权)理论等,其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自我效能理论(Level1B,GradeA)。自我效能是指人们成功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加强患者及长期照护者疾病认知水平,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2.4 健康教育的方案
(1)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应遵循个性化原则(Level1,Grade1A)。推荐使用现有的量表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和健康教育需求(Level1B,GradeA),同时还可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目前国内汉化的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相关量表包括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Information Need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INCR)、心脏康复量表(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ventory,CRI)、冠心病教育问卷(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ducation Questionnaire-Ⅱ,CADEQ-Ⅱ)等,见表1。同时普适性的问卷如焦虑症筛查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尼古丁依赖量表、匹兹堡睡眠问卷也可帮助评估患者现阶段状况,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宣教。(2)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Level1B,GradeA)。家庭授权及家庭联合督导,是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应重视心脏康复过程中患者家属的参与。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依从性,改善疾病预后。心脏康复计划应考虑家庭成员和照顾者对患者心脏康复的贡献。可以成立专门的护理支持小组,重点关注伴侣或护理人员在应对心脏不良事件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脏康复方案应考虑平等和多样性问题。(3)尽早开始 (Level 1C,Grade A)。院内康复期的患者最容易接受 健康教育,因此是最佳的患者教育时期。在入院后 即由心血管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的健康教 育,目标是生命安全和回归正常生活,改善患者的 预后,本期的教育重点是生存教育和戒烟。此外, 将心脏康复门诊纳入患者的出院计划,向患者介绍 心脏康复门诊,使患者了解心脏康复门诊的对疾病 康复的重要性,患者出院后由医生推荐到门诊尽早 开始心脏康复, 可以提高患者心脏康复参与度。
2.5 健康教育的内容(Level5A,GradeA)
(1)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介绍心脏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同时提供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出院前,提供有关疾病和其他预防措施的信息以及支架术后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程度,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明确健康目标,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信心,加强自我管理。(2)诱发因素。介绍冠心病的发病诱因,如重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感染、失血、休克、心律失常等,并为患者分析发病诱因,从而避免再次发病。(3)危险因素。介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遗 传因素等,通过解释控制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对患者 进行教育。(4)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介 绍 MACE 的 症 状 及处理。主要包括不适症状的识别、发病后的自救 等,并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压和脉搏。出院前,提 供有关如何应对胸痛(包括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片或 喷雾剂)的建议。(5)运动。介绍运动的原理及注意 事项。长期保持运动习惯的需要和好处,指导患者 正确进行呼吸运动及如何在适当的强度下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患者相关的运动锻炼在出院前由康复医师和护士进行评估指导,患者的运动能力评估可采取心肺运动试验、平板运动、6分钟步行试验、30米往返运动测试等。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院外护士定期随访指导。关于竞技体育则需要专家对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等和风险进行全面评估。(6)心理调适。应向患者介绍冠心病常见的心理反应及应对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协助患者掌握应付精神压力的技巧。如心肌梗死后,患者较多出现焦虑及抑郁,应对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护士与心理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指导,应介绍针对焦虑及抑郁的自我调整方法及寻求心理辅导的时机。(7)营养。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营养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向患者介绍饮食图谱,介绍地中海饮食的益处,地中海饮食和摄入大量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工作坊、小组授课、实物演示等。(8)日常生活。应向患者介绍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对心脏的负担。建议向患者提供日常活动量的表单。在提供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建议时,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及所计划活动的类型。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同时还应向患者提供性生活指导,由于疾病和药物等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性生活障碍,应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性生活方式。(9)戒烟。住院期间,早期指导患者戒烟。让患者知晓戒烟的益处,明确戒烟可能遇到的障碍,如体重增加、抑郁、戒断症状等。可推荐患者去戒烟门诊或其他可提供帮助的机构。(10)回归社会。为患者提供重返工作的建议。心脏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就重返工作提供意见时,应考虑患者的身体及心理状况、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继续从事以前的工作或病后力所能及的工作。还应告知患者如果工作中出现不适应如何自救。(11)药物管理。介绍二级预防相关药物,解释处方药物的用途,向患者提供多样化的药物宣教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并鼓励患者遵守处方。建议向患者提供工具,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如药名、用法、时间、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随身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等。(12)家庭急救技能。建议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心肺复苏培训。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13)交通工具。对患者是否可以驾驶车辆及乘坐飞机、火车、轮船、高铁、地铁等情况,进行指导。根据患者身体及心理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2.6 健康教育的策略(形式)及传播方式
(1)动机性访谈(Level1B,GradeA)。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挖掘患者行为改变的潜能,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其康复依从性。另外,访谈过程通过增加护患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促进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在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的过程中,患者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处于积极位置,可亲自参与对未来生活方式改变的规划,有助于增强疾病知识和康复感知。对健康专业人员进行动机性访谈沟通技术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参加研讨会和完成在线课程。(2)治疗性健康教育方式 (Level 1C,Grade A)。治疗性健康教育被世界卫生 组织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且广泛应用 于慢性疾病领域。治疗性患者教育是一个持续的、 系统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人获得并维持他们管理慢性病生活所需的技能。治疗性健康教育要根据患者心理,组织一些 灵敏易被患者理解接受,包含与疾病发生发展、治 疗、护理、健康行为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活动,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以配合医护诊疗行为。治疗性健康教育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降低患者失访率,提高患者参与运动训练比例以及对疾病、治疗、运动康复的认知 水平,改善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3)健康教育路径(Level 1B,Grade A)。把健康教育引入临 床路径,使健康教育程序化、具体化和目标化,其较 传统的健康教育而言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 量。心脏康复路径教育能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 患者的心脏康复知识,减少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从而改善临床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实施心脏康复路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心脏康复知识掌握程度,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将临床路径应用到冠心病患者康复期心脏康复随访有助于规范心脏康复流程,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康复效果,节约医疗成本。(4)推荐使用移动通讯和互 联网技术作为健康教育传播方式(Level 1A,Grade A), 如电视、健康科普活动、宣传视频、电话、微信、手 机 APP、虚拟现实技术等。传播方式还可以通过人际传播(患者与患者之间,家属之间等)、社区宣传、 提供纸质版材料让患者及其照顾者共同学习,重复学习。
三、建议与展望
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专业性和个性化的特点,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在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健康教育方案,不断进行重复教育,强化患者健康观念,形成健康相关行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手段和传播方式也要多种多样,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依从性和满意度。另外,心脏康复健康教育需要多元化团队,护士作为和患者最近的,也是健康教育的核心人员,除了详细了解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还应该走到患者中去,任何网络技术都代替不了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只有专业化和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也符合当代生物 -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更好地应对健康促进新挑战。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年2月第30卷第2期
执笔者:郑一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李庆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小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广东省人民医院)、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炎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焕英(北京同仁医院)、邓海波(北京协和医院)、果迪(北京医院)、高学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谷瑞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胡可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姜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康晓凤(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康铁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春燕(北京护理学会)、李庆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海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李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马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秦彦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剑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苏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童素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建(中日友好医院)、吴瑛(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吴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筱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余旻虹(北京协和医院)、游桂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叶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洪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海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赵立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郑一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丛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