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占心力衰竭患者的50%以上,且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发病率和死亡率类似。HFpEF的主要特征是劳力性呼吸困难,运动耐量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下降可以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的峰值氧耗量(PeakVO2)降低来衡量,该方法准确有效并且可重复性好。有研究表明耐力运动训练(ET)可提高HFpEF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中PeakVO2和运动耐力,并降低发病率。国外一些临床研究显示ET可以显著改善已知与HFpEF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内皮功能障碍、全身炎症、代谢综合征)。此外,一些研究数据表明ET可以缓解年龄相关的舒张功能下降。然而,目前国内关于ET对HFpEF患者的峰值氧耗量和舒张功能的影响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拟探讨耐力运动训练是否能增加HFpEF患者PeakVO2及其对舒张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70例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诊断标准;②左心室射血分数>50%。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持续性心房颤动、大量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及心肌病患者;②合并肝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③患者有运动测试或训练的禁忌证。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耐力运动训练组(试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5.8±7.4)岁;心功能NYHA分级包括Ⅱ级28例,Ⅲ级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51~74岁,平均(64.9±8.2)岁;心功能NYHA分级包括Ⅱ级29例,Ⅲ级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耐力运动训练
试验组患者在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在医师的监督下通过踏车进行耐力运动训练。训练强度根据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以及自身心肺功能选择适合的功率。在第1个月内,进行了强度和持续时间(20~40min)增加的有氧耐力训练(2次/周)。目标心率是基线PeakVO2的50%~60%。从第2个月开始,每周训练频率增加(3次/周),训练强度增加到目标心率达到基线PeakVO2的70%。记录血压,心率以及训练强度和出勤率等安全参数,总训练时间为3个月。
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及随访,继续并维持其日常活动,每两周进行随访,询问期间有无不适症状并提醒下次随访。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心肺功能: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后,使用某品牌心肺运动测试系统评估心肺功能,记录PeakVO2、无氧阈值(VO2AT)、每分钟通气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斜率(VE/VCO2slop)。(2)活动耐量:行6min步行试验,评估两组患者的活动耐量;(3)心脏彩超舒张功能:使用PhilipEPIQ5经胸超声心动图仪评估舒张功能,记录超声心动图指标,如二尖瓣充盈早期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左心房容量指数(LAVI)。(4)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期内的急性心衰加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和6min步行距离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eakVO2、VO2AT、VE/VCO2slop和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PeakVO2、VO2AT和6min步行距离较明显增高,VE/VCO2slop较基线下降,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上述各项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脏彩超舒张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E/e'比值、e'和LA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E/e'比值和LAVI明显减少,e'较增加,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e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内均无急性心衰加重入院,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试验组患者有2例发生一过性呼吸困难,5例发生轻度骨骼肌不适。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训练任务。
三、讨论
运动耐量减低在慢性HFpEF患者中十分常见,但是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方法尚无统一认识。心肺运动试验可以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评估活动耐量及预测临床预后。PeakVO2是指最大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中所测得的最大耗氧量,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VO2AT标志着无氧代谢的开始,越低说明心功能越差。心衰患者常常过度通气,导致CO2分压降低,使VE/VCO2斜率增加。VE/VCO2斜率增加是心衰患者事件发生的可靠预测因子。本项研究探讨了耐力运动训练对HFpEF患者峰值氧耗量和舒张功能的影响,发现试验组经过3个月耐力运动训练后,PeakVO2、VO2AT较对照组增加,而VE/VCO2slop较对照组下降。6min步行试验结果也显示,试验组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内均无急性心衰加重入院,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这一结果提示3个月的耐力运动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耐受良好的运动治疗措施,能够增加HFpEF患者峰值氧耗量及6min步行距离,提高运动耐量,改善了患者预后。
HFpEF的病理生理特征是舒张障碍,超声心动图指标e'、E/e'比值和LVAI能准确评估左室舒张功能。二尖瓣瓣环速度e'与左心室顺应性以及跨瓣压力梯度有关。当存在心肌舒张障碍时,峰值跨瓣压力梯度减少,导致二尖瓣环速度减慢。而且有研究表明,E/e'比值升高与HFpEF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下降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e'较对照组升高,E/e'比值和LAVI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通过耐力运动训练,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数据表明,对HFpEF患者进行耐力运动训练有可能改善舒张功能。
综上所述,HFpEF患者发病率高,但有关其治疗的数据相对较少,而耐力运动训练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运动治疗方法。将来还需要在范围更广泛的人群中研究ET的长期可行性和耐受性、最佳训练类型以及最佳训练频率和强度。
参考文献(略)
作者:邱志超,陈珏通,张建勇,文彩虹,邢哲,刘桂斌,曾凡超,钟志雄,袁玉琴
作者单位: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文章来源:海南医学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