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基于双心理论探讨中青年高血压
作者: 周浩然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2-09-27

据最近一次的我国高血压流行病调查,2012-2015年全国成年人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粗率约为27%-29%,与过去开展过的五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比较,发生率总体呈上升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18-44岁的年轻人高血压发生率为25.1%,是中国高血压发生率不断增加和发病人口增加的“主力军”。中青年高血压早期一般表现并不明显,再加上部分病人生活不规律,疏于对健康的重视,大多数患者在体检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进一步发展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肾病、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心脏病、脑出血、心力衰竭等疾病,给中青年病人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中青年高血压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类社会也开始更加关注精神与心理对疾病的影响。在二十世纪末,胡大一教授首先明确提出了“双心医学”概念,即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郁可致病,病可致郁”,两病互为因果关系,互相影响,导致疾病恶化。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关于高血压患者的发生率和长期精神紧张等原因的相关研究也在日益增多,最近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就认为长期精神紧张也是高血压病人的主要风险原因。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的产生、发病以及转归都与心理行为因素有很大的联系,而紧张心态也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危险性的上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杨华等发现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分别有多达31.7%和28.3%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祖国医学在关于情志病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已积淀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情志对心脏病变的重要作用,如“故悲伤忧思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面对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病人,“双心医疗”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双心医疗”主张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同时治疗,且疗效显著,由此提出采用“双心理论”论治中青年高血压的病人。



一、双心理论溯源



祖国医学中虽无“双心疾患”的相关论述,然“双心同治理论”在整个中医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朝历代医家不但正确认识到情志与心系疾患互相影响,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在,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而且也积淀了不少的临床成功经验。最早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不但能够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以滋养五脏六腑,而且统帅着人的意识、精神、情志、思维等精神活动,为“形神合一”的统一体。《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也,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由此可见,血脉和神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脏腑气血充沛为情志活动提供基础保障,情志活动需要气血运行畅达,因此双心疾病本质为心主血脉与主神志功能紊乱所形成的形神合病。《灵枢》云:“悲伤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景岳全书》中指出:“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指出心系疾病患者往往会伴有抑郁紧张、焦虑症、失眠健忘等情志障碍的表现,而情志障碍也可加剧患者的病情,从而不利心系疾病的正常康复。所以,在治疗身心疾病的临床中,不仅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加强血管的保护,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因而“双心同治”尤为重要。《血病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情志障碍日久使肝失调达,或横逆犯脾,或木火刑金,导致脏腑失司,气滞痰阻,痰蒙神窍,发为眩晕。而中青年人群患者情志失调,引起气血变化失和,阴阳失衡,肝阳化火,火热灼脉,损脉扰心,进而扰动神明,使神机不振,引起心主神志功能紊乱。因此,心主血脉与主神志二者相互作用,引起了血压的上升,进而增加了各种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而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心理障碍是中青年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焦虑抑郁症人群中患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上升,而高血压病人的焦虑抑郁症发生率则明显高出血压水平正常人。国内一份针对高血压病人合并焦虑抑郁症流行病调查的研究指出,高血压合并焦虑以及抑郁症的发生率依次为百分之十一点六-百分之三十八点五和百分之五点七-百分之十五点八。有专家采用Holter检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一百六十例,结果表明,早晨收缩压明显增高受病人紧张状态影响,而焦虑得分则是对早晨血压高峰的唯一有效预测因子。



二、以五脏为基础探讨中青年高血压病因病机



传统医学上无高血压病的命名,而是根据病人在临床上起病时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黎裕朝认为中青年高血压病由于暴饮暴食、情志失调、气机郁滞,以致气滞、痰浊、瘀血阻塞经络血脉为标实;后天失于调理或劳累过度以及忧思日久伤及脾胃,气机郁滞、肝郁化火、损伤肝阴为“本虚”,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刘中勇教授指出,青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可能与机体阴阳失衡,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郭维琴教授提出高血压的发生以肝脾肾虚损为本,气血痰瘀邪实为标。李运伦教授指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张伯礼教授提出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肝阳上亢,主要与肝气不舒,气机紊乱;情志不舒,日久化火伤及肝阴;肾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等三个方面有关。梁君昭教授指出中青年高血压病的病机多是由于内生痰湿,阻滞经络而发病,与情志不舒、阴阳失调有关。结合各医疗专家观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生活起居、禀赋不足等因素。而病性为虚实结合,以属实者为主,如肝阳上亢、肝郁化火、肝气郁滞、痰湿阻滞、心火亢盛、脉道过于充盈等,都可引起本病的出现;属虚者,多因脾胃亏虚、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脉道空虚引起。而该病的出现则与肝、肾、脾、心等内脏功能均有关。


2.1 肝主疏泄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中青年高血压多因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病位在肝,与情志相关,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理气解郁为主,使阴阳平衡、情志调畅、气血调达。《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当情志不畅犯于脏腑,则全身气机逆乱而百病自生。肝气不畅,气血失调,影响气机疏调,则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化生痰浊和瘀血,使脉道柔和舒缓度减低,发为脉胀。王海清教授查阅文献并根据高血压的症状和疾病特点将其命名为“脉胀”。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肝为母脏、心为子脏,气血运行通畅,若肝生理功能紊乱则气机失常,血液不行,津液不化,内生痰浊与瘀血,日久郁而化热,灼伤血脉,扰乱心神而生双心疾病。彭金祥指出主一身之里是肝,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调畅全身气血的运行输布,因而情志不畅首先影响肝脏,最终导致肝心同病。


2.2 脾主运化


脾为孤府,主运化,喜燥恶湿,主升清。由于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喜食膏粱厚味,加之中青年高血压病人休息不规律以及各种应酬较多,工作压力过大,思虑事情过多,喝酒过量,容易损伤脾胃。脾若失健运,则津液的运化功能失司,滞留于人体,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既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致病原因。然脾喜燥而恶湿,痰邪困阻中焦脾胃,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痰与湿停聚体内,气血乏元,形成恶性循环,使中青年高血压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中青年高血压从脾辨证论治应分其虚实,虚者调补气血,补养脾胃;实者化痰理气健脾。


2.3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藏心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而以气为用,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身体结构和维系人类生存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灵枢邪客》有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血的形成,来源于营气、津液和肾精三者,通过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化生的,《灵枢决气》记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脉是指气血运动的主要通道,即脉管,亦有血府之称,对气血的运行与分布有约束和调节作用。如《灵枢决气》有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若气血发生病变,长久累及至脉,必然会导致脉的病变。董丽、靳利利等人认为气血失和,脉道阻滞,与近现代以来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毛细血管容积增大、心肌负担增加、体内皮代偿性增殖,与新陈代谢垃圾沉着、毛细血管变硬、血黏稠度增加,而引起的高血压发病机理不谋而合。



三、以双心理论为基础谈脏腑论治



3.1 从肝论治


《类证治裁》云“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为中青年高血压从肝医治奠定了基础。邓铁涛教授提出血压升高和血压波动与情绪不舒、焦虑紧张、抑郁等情志因素相关,并主张通过从情志因素调理肝脏从而医治中青年高血压。在临床上治疗上此类患者应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疏肝理气并疏导患者情绪,进而双心同治;常用药物有夏枯草、决明子、栀子、黄芩、菊花、刺蒺藜、龙胆草、天麻、钩藤、葛根、代赭石、石决明、柴胡、郁金、玫瑰、白芍等。黄武松在临床上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导致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血压。宋柏红等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阳上亢证中青年高血压,能够降血压的同时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李梅等将一百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常规降压药和抗焦虑药,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郁平肝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降压效果和改善焦虑抑郁状态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解郁平肝汤可有效地缓解高血压合并焦虑症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压。岳雪勇将五十例高血压伴焦虑的病人分成了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二十五例给予基础降压药物,医疗组在对照组基本上增加了柴胡剂疏肝散汤药、稳心颗粒,研究发现对高血压伴焦虑病人有显著疗效,并能有效改善焦虑症状。李珩等运用调肝降压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研究表明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缓解患者心理障碍的表现。


3.2 从肝脾论治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戴元礼曰:“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得降……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故肝郁气结,横逆侮土,气机升降逆乱,为治疗高血压提供理论基础。早期高血患者发病涉及的脏腑多与肝、脾有关。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社会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下,肝失疏泄,不疏于上,便陷于下,肝木横逆,克伐脾土,往往形成“肝郁-脾虚-血虚-肝郁”的循环路径,故肝气郁结、脾虚痰湿为其核心病机,应以理气疏肝、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有白术、佛手、泽泻、墨旱莲、防风、郁金、山药、女贞子、薏苡仁、黄芪、车前草等。现代许多临床医生根据自身用药经验进行了疗效观察。刘莉等运用常规降压药联合黄连温胆汤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显著,且降压平稳,减少副作用。蔡宇鹏运用清眩解郁汤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可显著降低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血压,还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杨田等治疗高血压合并郁证两个案例,皆由情志不遂所致,形成一实一虚之证,病机是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根本在于疏调气机,调畅气血运行,常以健脾疏肝,通畅气血法治疗。许文杰等研究150例高血压伴抑郁障碍患者且肝郁脾虚证,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表明治疗高血压伴抑郁障碍中西医结合法效果显著。许滔研究高血压102例,运用健脾柔肝汤治疗后效果显著,发现中药对高血压病有健脾柔肝、化痰祛湿的疗效。


3.3 从心脾论治


《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和血脉,以气为用,若心之气血亏虚,则精神失养,心神被扰;据五脏相生心为母脏,脾胃子脏,母病及子,易忧愁思虑;“脾在志为思”,忧思过度,脾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不足,发展为心脾两虚,心动则气血耗伤,子盗母气,肝失调畅则生郁证,进而导致双心疾病。中青年患者长久地工作劳累,耗伤心之气血,损伤心之脉络,影响气血运行,日久血脉瘀滞,导致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伴有焦虑抑郁。主要治法为补益心脾、解郁安神、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黄芪、白术、柴胡、川芎、桃仁、益母草等。马兴延等运用归脾汤治疗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134例,治疗后,中药组患者的血压、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并且低于对照组,表明归脾汤在治疗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能有效的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李海聪等研究发现归脾汤加减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245例,可显著降低心脾两虚导致的高血压伴抑郁患者的血压,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高学全教授根据临证验案表明归脾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高血压,且效果显著。


3.4 从肝肾论治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中青年高血压由于不易发现,加之患者不予重视,肝郁气滞、肝郁气结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易形成气滞瘀血;肝阳上亢,化火伤阴,日久累及肾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加之肝气不舒,则眩晕、郁证并存。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龙骨、牡蛎、海螵蛸、核桃仁、紫石英、韭菜子、肉苁蓉等。治疗以补肾活血、疏肝解郁、潜阳补阴为主。郭磊等在临床上采用中药杞菊地黄丸和常规降压药治疗久患高血病患者,降压效果显著,且能补益肝肾。杨露露等主张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病机是肾虚肝郁,研究90例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对照组给予基础降压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解郁汤。研究表明,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率、HAMD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证实补肾解郁汤有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状态的效果。李日中应用中西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常规降压药联合滋肾养肝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研究显示,观察组降压效果高于对照组,表明滋肾养肝汤能降低患者的血压。曾文等中西结合治疗8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对照组降压药联合抗焦虑药,治疗组降压药联用杞菊地黄汤治疗。结果发现杞菊地黄汤联合降压药治疗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效果显著。



四、小结



中青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特殊的病理特性,就其发展变化,成为临床诊疗关注的重点。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疾病易于损害的主要器官有心脏、脑、血管、肾等,应当尽早防治,从而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等高危疾病的发生。因此,政府和医务人员加大对高血压病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的知晓度,提高警惕性,尤其对于有中青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人,应及早干预并改善睡眠,改变烟酒、饮食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降低血糖、血脂,缓解紧张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危险因素,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等,可及早的预防高血压和降低发病率。目前,中医药对中青年高血压发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经过整理并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大量临床科研资料,指出该病发生原因与肝有关,而且与心、肝、肾机能障碍密切相关,防治方法多采取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健脾疏肝、补益气血等方式,并利用双心同治的理论从脏腑论治指导中青年高血压病的防治,进一步彰显了中医的防治优越性,寻找良好的中青年高血压病预防、诊治和恢复方法与路径。



参考文献(略)

作者:周浩然[1]杨洁[2]庄欣[2]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