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按照疾病发生的速度、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分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心脏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乏力)及睡眠差等。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终身相随的疾病,即便现阶段医学水平已经研发出有效的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病情症状,但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病情不断恶化,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时间。
现阶段临床治疗与护理的主推荐为心脏康复,即从单纯的改善病情症状转变为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以及降低再次入院率、死亡率。心脏康复是一项综合医疗防治体系,其科学管理的核心基础,在于以医学角度对患者做出整体量化评估,从而提供给患者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脏康复计划。以心脏康复指南为引导,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基于量化评估的护理流程及用药标准对于推进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升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健康评估》由科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作者是袁亚红、程颖。本书主要介绍了健康评估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内容分为理论指导和实训指导两个部分。在理论指导部分主要介绍健康史评估、身体评估、心理-社会评估及健康评估记录等;实训指导包括状态评估、肺部和胸膜评估、心脏和血管评估、神经反射评估以及相关文书的书写等等。本书内容是量化评估的入门书籍,其知识内容适合想深入学习健康评估理论的相关医护人员。
《健康评估》中对于量化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流程及用药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常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常规可分为:病情观察、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四个部分。
病情观察一般贯彻患者入院到出院全过程,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呼吸困难、水肿、肺部啰音、水肿处皮肤破损有无)及出入量等进行监测。
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活动、休息、饮食几个方面。一般来说,会根据入院时患者心功能评估分级合理安排活动,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注意保持绝对卧床,同时严格控制其饮食中钠盐的摄入,并尽量少食多餐,清淡饮食。
用药护理包括血管扩张药物、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同时还需要对用药后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和观察。出院后3个月、6个月后,应给予患者定期的电话随访及适当的用药指导。
心理护理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十分重要,因为病情因素,他们易对生活和治疗没有信心,易处于消极、焦虑的生活状态,不利于病情保持稳定。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宣讲医学知识、医护与患者的日常沟通及心理疏导等。
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量化评估常用评价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评价主要包括医学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两个关键评价指标。目前我国临床医学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评估量表,通常选用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开发的SCHFI量表作为基础,直接编译或者经过适应性设计后进行实用。该量表分为三个亚量表:自我护理信心、自我护理维持以及自我护理管理。国内外临床护理实证证明该量表具有全面性,测量范围能够很好地覆盖患者的生活,量表条目适中,拟合指数可接受程度高。
生活质量评价常用MLHFQ特异性量表。该量表评价指标包括典型症状、躯体活动、体征、工作、情绪等,其对治疗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直观反映生活质量变化,因此被广泛应用。SF-36量表应用也较多,主要包括36个条目,对于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机能及总体健康等8个基础维度进行分级评估,该量表有一定的普适性,既可用于常规模式的健康状况,也可以用于特异性疾病的评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评估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量表是SF-36量表。
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流程与用药标准的建立
护理流程与用药标准的建立能够让治疗更具有预见性和计划性,结合患者的评估报告,通过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按照护理流程进行实施,可以让护理工作迅速展开,高效配合治疗进程,从而有益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与此同时,在量化评估的前提下,也能够为医生、护士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的治疗氛围,让彼此更理解,起到互补认识,增强信任感,并在充分沟通的实施过程中,实现最优化的医疗决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略)
作者:安洋,张秀敏,王毅苗,秦灵灵,章晨晨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文章来源:《健康评估》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