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胡大一:以疾病为中心,还是以患者为中心?
作者: 来源:胡大一大夫发布时间:2023-01-30

在医疗机构发展与学科建设中存在两种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而实际上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和两种模式,即是以疾病为中心,还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疾病为中心的思路与模式,推行的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分科越来越细。以心血管的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心血管学科为例,心内科划分为高血压科、冠心病介入科、心律失常电生理科、心力衰竭科、结构性心脏病科、肺血管疾病科,心外科细分为冠状动脉外科、心脏瓣膜病外科、先天性心脏病科、大血管外科等。分入各分支的科室或专业的医生专注于负责的疾病,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申报科研课题、门诊与收治患者、绩效挂钩的分配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一位简单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收到冠状动脉外科,尽管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冠状动脉介入或药物治疗加康复,但最终可能接受的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小切口,不停跳也很诱惑患者)。反之,一位糖尿病、左主干与多支多处病变的患者收到了心内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显然是优选方案,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由心内科做,结果这些本应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常常被植入多个支架,远期效果远不及外科手术。心内科医生并非不懂临床研究证据,但往往会违心地与患者及家属讨论,可以搭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可以支架,但搭桥需开胸,支架无需全麻,无需开胸,你们讨论一下,给个说法。患者在什么分科接受治疗,就是这一分科的绩效。绩效与奖金收入直接挂钩。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思路与模式,显然对医疗机构的经济回报与医生的收入确是有短平快的激励实效,但不能确保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以疾病为中心的思路与模式导致医生“见病不见人”,丢失了医学人文的灵魂,实际是用快速发展、成本增加的生物医学技术把患者误作“机器”的修理。见病不见人,使医学失去了本应有的温度。


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与模式,必然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救治的是有疾病与痛苦的人,他们既有躯体的病痛,也有对疾病恐惧,对有不同创伤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安全性与效果(包括远期疗效的不确定、不安即焦虑)、出院后如何用药,如何运动、饮食、精神心理、戒烟限酒不缺乏指导与随访。


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必然落实精神心理-生物-社会综合的综合模式,在学科建设上是整合与融合,体现“医生围着患者转”。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 (MultidisciplinaryTeam,MDT)会诊服务的模式,即我1993年从母校北大医院到朝阳医院的心脏中心1.0版到2.0版的发展模式。


心脏中心的1.0版创建于1993年,心脏中心门诊、病房、CCU/ICU不分心内外科,由中心统一管理下的分工合作。收治的每一例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必须建立心内外科讨论会诊机制,不是各自能在患者身上做什么,而是如何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优化的诊治方案,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心脏中心的2.0版,始建于2012年,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脏中心1.0版基础上,增设心肺预防与康复、双心医学会诊、代谢内分泌与心血管会诊与影像学会诊;同时,探索使用网络医疗、穿戴设备、智慧医疗的研发成果,融入MDT及长期随访系统,用实际行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移。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