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运动康复干预的疗效分析
作者: 奚岳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3-14

多数心血管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即为慢性心力衰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该病具有死亡率较高、愈后易复发的特点。慢性心力衰竭会引起患者心脏结构异常和心脏功能异常,从而影响心脏供血与心室充盈程度,导致患者发生运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呼吸困难等多种不良表现。目前临床主要应用扩血管、强心以及利尿等药物治疗,但远期效果不佳。据有关报道显示,应用运动康复干预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

运动能力,对患者远期治疗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对本组的148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运动康复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1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康复组,每组74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33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7.26±3.73)岁;病程4~15年,平均病程(13.42±2.89)年;合并症:33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症。康复组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6.73±3.43)岁;病程5~16年,平均病程(13.28±2.73)年;合并症:32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64102bce8693e.png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国慢性心衰诊疗指南》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年龄均>60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性疾病者;患有恶性肿瘤者;无法配合医嘱或依从性差者;3个月内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完善各项检查资料。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如吸氧、入院宣教以及基础护理和常规用药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干预。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制订相应的计划,第一阶段:患者在院期间由于病情较为严重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上下楼梯等,15~30min/次,3次/周,运动强度为60%心率储备;第二阶段:患者出院后视患者身体情况可以进行慢跑、太极、有氧操等有氧运动,运动30~35min/次,3次/周,运动强度为70%心率储备;第三阶段:患者出院后3个月,有氧运动时间为40min/次,5次/周,运动强度为60%~70%心率储备,运动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气促加重、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若患者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返回医院。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心功能指标水平。根据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疾病症状、心理情绪、体力限制等21项,每项0~5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心功能指标主要为LVESD、LVEDD、LVEF。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康复组生活质量评分(41.16±4.3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29±5.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64102bac1a47a.png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LVESD、LVEDD、LVE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均小于本组干预前,LVEF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康复组LVESD(34.26±2.52)mm、LVEDD(47.27±3.79)mm小于对照组的(43.18±2.36)、(55.01±3.41)mm,LVEF(53.17±4.86)%高于对照组的(46.05±3.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64102b95a94aa.png


3、讨论


长时间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终末期易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室长期压力过大或容量负荷致使心肌收缩无力不能维持心排出量。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或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不佳且预后较差,患者会时常出现反复入院的现象,同时还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负担。近年来运动康复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氧运动对改善患者心功能与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积极作用,是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据研究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可以减少患者再住院的几率,同时降低患者死亡率。心力衰竭的发生是由于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肌细胞,致使心肌细胞凋亡,同时造成心室重构与心肌纤维化。目前发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治疗较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是有氧运动,通过本次研究1年的随访发现,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康复组生活质量评分(41.16±4.3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29±5.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均小于本组干预前,LVEF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康复组LVESD(34.26±2.52)mm、LVEDD(47.27±3.79)mm小于对照组的(43.18±2.36)、(55.01±3.41)mm,LVEF(53.17±4.86)%高于对照组的(46.05±3.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动康复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恢复、远期心功能指标与生活质量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脏运动康复干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指标,对患者日后生活及运动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