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高艳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4-12


心脏瓣膜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瓣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如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导致心脏衰竭或猝死等不良预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能够通过切除病变瓣膜并替换为机械瓣膜、生物瓣膜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但因疾病消耗,且手术需在体外循环下实施,致使患者术后心肺功能恢复较慢,导致生活质量低下。因此,术后心脏康复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核心内容之一。常规的围术期基础管理可改善心脏功能,但能否改善呼吸功能效果尚不明确。Ⅱ期心脏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运动计划,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常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干预。本次研究观察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今后临床康复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8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60例,围术期常规康复干预)和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Ⅱ期心脏康复方案)。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第6版》相关诊断标准;(2)均成功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4)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I级。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晰,无法正常交流者;(2)精神障碍;(3)风湿活动未被控制或控制不足3个月;(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5)合并肺部疾病;(6)合并影响运动的骨关节疾病或神经性疾病。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37例,体质量指数19~26kg/m2,平均(23.51±0.68)kg/m2;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0.59±5.16)岁;NYHA心功能分级:I级24例,II级21例,III级15例;单瓣膜置换35例,双瓣膜置换25例。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39例,体质量指数20~26kg/m2,平均(23.34±0.49)kg/m2;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59.94±4.37)岁;NYHA心功能分级:I级22例,II级20例, III级18例;单瓣膜置换37例,双瓣膜置换23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获得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围术期常规康复干预,包括排痰训练:排痰前先进行数次轻微咳嗽,随后深吸气,摒气后将痰液咳出;常规康复训练:卧床状态下行简单的四肢屈伸活动;随后过渡至有依托坐于床上和床边活动,坐于床上时可行洗漱、进食等活动,床边活动时可行扶墙慢走、如厕等训练。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内容有:知识宣教:向患者普及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氧运动训练:每周3次,周一、周三、周五行有氧运动训练,热身13min,包括关节活动和八段锦等运动;训练50min,包括功率踏车、跑步机(37min)、单腿站立训练(1min)、滚泡沫轴和主动拉伸训练(12min)。抗阻运动训练:2次/周,周二、周六行抗阻运动训练。热身13min,包括八段锦运动、关节活动等;训练40min,采用Thera-band黄色弹力带行抗阻训练(27min)、单腿站立训练(1min)、滚泡沫轴和主动拉伸训练(12min)。患者训练期间佩戴便携式EM-5心电遥测监护仪(北京宏润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以便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两组患者均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心肺功能: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采用Smax58ca心肺运动功能测试仪(购自南京瀚雅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无氧阈时代谢当量(METat)、峰值摄氧量 (VO2peak)、氧脉搏(O2pulse)。(2)运动耐力: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下肢部分)、6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评价患者的运动耐力。FMA(下肢部分)共17项,赋值0、1、2分,总分34分,得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6MWT是指患者在6min内能行走的最大距离,行走的距离越远提示运动功能越好。(3)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简表(SF-36)评估,SF-36包括:情感职能 (RE)、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生命活力(VT)、心理健康(MH)、社会功能(SF)、总体健康(GH)、生理职能(RP)共8个维度,每个维度各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门诊复查或电子通讯的形式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等发生情况。随访终止时间为2022年3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YHA心功能分级例数、男女比例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生活质量评分、运动耐力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成组或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 心肺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VO2peak、VO2at、METat、O2pulse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VO2peak、VO2at、METat、O2pulse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运动耐力指标对比干预前,两组fma、6mwt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FMA升高、6MWT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3 SF-36各维度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RE、PF、BP、VT、MH、SF、GH、RP评分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GH、PF、RE、VT、BP、SF、MH、RP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与对照组(16.67%)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5.00%)降低(P<0.05),见表4。



3、讨论


心脏瓣膜病多由风湿热、感染、黏液变性等因素引发,导致血液流动异常,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最终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危及患者的性命。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重要外科手段之一,通过瓣膜置换可改善心内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机体的病理状态。但心脏瓣膜置换术需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且患者经手术导致的应激反应可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生理功能变化,以致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如心功能下降等,从而导致运动耐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部分患者因体力不耐受,对咳痰、深呼吸等产生恐惧心理,而术后长时间的憋气,易造成肺泡萎缩,减弱机体的气体交换能力,引起肺功能下降、胸腔内积液、积气等并发症。提示心脏瓣膜置换术只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术后还需面临加强运动耐力、心肺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诸多康复问题。既往不少研究均证实,心脏功能恢复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康复重点。为了改善手术效果,临床上多在患者术后采取康复干预,以使治疗效果提高。常规干预包括排痰训练和常规康复干预,通过四肢伸展、床边活动等可调节患者机体肌肉的舒缩作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但其内容笼统、单一,忽视了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应用效果有限。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包括有氧训练及抗阻训练,以往的研究证实其在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脏疾病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干预,心肺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运动耐力有所提高。围术期通过常规"床上-床边"训练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肌力恢复,但运动强度较小,心肺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有限,运动耐力也得不到大幅度提升。而Ⅱ期心脏康复通过有氧及抗阻训练调节肌肉适应度,增强肌肉摄氧量,恢复机体血液循环,调节心血管储备能力,从而扩张冠状动脉直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此外,Ⅱ期心脏康复方案中的抗阻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肺容量,增强肺部气体交换功能与二氧化碳的弥散功能,促进肺功能改善。而通过热身及伸展运动,患者肌肉舒张、收缩得到相应的缓冲,进一步提升心肌灌注水平,有利于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自主神经功能,利于对机体运动系统的调控,逐步增加肢体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耐力。相关研究也证实,有氧运动可通过提高心肌最大耗氧,提高肌细胞的氧利用率,进而促使全身大肌群参与运动,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同时也有研究发现,抗阻训练的运动强度可控制在靶心率范围内,在患者机体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地行康复训练,让患者更容易接受及配合相应锻炼内容,有利于帮助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Ⅱ期心脏康复方案中的运动方式在心脏瓣膜术患者运动康复训练中常见,通过交替式进行,可锻炼躯体各肌群,协调躯体平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经随访发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经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干预后,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这可能与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佳有关。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可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运动耐力,生活质量也明显升高,同时还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