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的主要治疗方式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治疗可较好恢复患者的心功能,但要保障临床治疗效果除了良好的进行手术治疗,还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大量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中给予术后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良好恢复患者的心功能。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PCI患者78例,研究给予PCI患者术后即刻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生理与心理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我院78例行PCI患者,采用信封随机抽取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9~77岁,平均(63.8±6.0)岁;梗死部位:侧壁9例,下壁14例,前壁16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48~78岁,平均(64.6±6.2)岁;梗死部位:侧壁10例,下壁13例,前壁16例。两组患者性别、梗死部位以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院方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知情。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患者;心功能为Ⅱ级和Ⅲ级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心力衰竭、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患者;合并血液疾病的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病症确诊后,护理人员及时开展常规护理,术后3~5d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恢复良好后进行简单的日常动作训练,并予以患者生活指导,促使患者在术后能够良好恢复。
1.2.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后即刻心脏康复护理
内容有:(1)心理干预。及时进行正确的指导,讲解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术后进行康复护理的目的以及简单的康复训练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此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术后即刻康复护理。术后5h在患者手术穿刺部位给予沙袋压迫,术后12h制动患者的术侧肢体,术后24h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活动,将其床头抬高,指导患者学习床上大小便,术后2d进行四肢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学习翻身、梳洗和进食;术后3d可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帮助下绕床活动;术后4d需适当增加活动量,在床旁活动的同时上下楼梯练习;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恢复状况,对身体状况出现异样的患者应及时停止康复训练,确保临床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3)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治疗后进行生活指导,除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以外,还需要告知患者具体病症治疗状况,并对临床中的治疗方案进行简单表述,另外需告知患者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养饮食,保持心情愉悦,患者出院时叮嘱家属照顾患者康复的同时定期到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理评分,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具体依据我院临床检测结果;心理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差,具体评估结果均对照我院临床评估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会出现心绞痛、胸闷等症状,PCI术能够有效疏通冠状动脉狭窄与阻塞,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改善临床病症,若术后不能良好进行康复训练,均会造成PCI术后仍有心绞痛发作,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加强可以有效去除不良因素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可见术后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PCI术后给予即刻心脏康复护理,有助于恢复患者心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在临床中的整体护理效果较好,原因分析为:术后即刻心脏康复护理能够良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去除不良心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促使其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术后及时康复护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心功能,也能使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恢复日常活动,护理人员指导下,患者在术后不同康复时期有适当强度的训练,逐渐提高其术后运动量和运动耐力。
综上所述,即刻心脏康复护理在PCI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理评分,临床护理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