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液体管理的意义分析
作者: 李媛媛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23年5月第18卷第9期发布时间:2023-11-10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因病原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血循环导致急性微循环衰竭,诱发相关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衰竭、全身炎症反应以及组织灌流不良。目前在临床上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休克,关键内容在于早期识别感染性休克,落实液体复苏干预措施是目前临床上控制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性内容。因部分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的过程中具有低阻滞以及低灌注的状态,病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灌注水平、改善氧代谢对于缓解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评估液体复苏管理效果以及调整液体复苏方案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监测手段应该为无创、连续的,同时可以实时反映机体生理以及病理变化。基于此,本文选取8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液体管理期间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复苏液体管理,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6±8.81)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1.37±8.8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患者具有明确感染灶,具有意识障碍,且具有全身炎症反应等相关症状;临床资料完整;患者以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在对照研究期间退出者;入院以后症状不明确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以及失血性休克者;具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精神状态异常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复苏液体管理。对照组在管理期间选择应用常规非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观察组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全身清洁,选择在患者胸部、颈部两侧贴电极,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监测。如果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很容易出现颤抖以及躁动等相关症状,则可能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现象,在相关数据监测结果采集时自动捕捉患者于平静状态下的相关数据,综合采集反映患者病情发展程度的相关指标数值,包含尿量、瞳孔大小等。在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期间还需要根据监测仪器显示的生命体征数值输入液体,依照仪器数值调整液体速度以及剂量。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流动力学参数 


对比两组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前后舒张压、HR及血氧饱和度水平。


1.3.2 并发症 


统计两组患者脑膜刺激征、心律过快、呼吸梗阻以及过敏性休克等相关症状发生情况。


1.3.3 无创动力学监测指标


详细记录观察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复苏6h后的HR、CO、CI、SV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


干预前,两组舒张压、HR、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HR、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54de766c65fe.jpg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呼吸梗阻 1 例 , 并发症发生率为 2.38%(1/42) ;对照组发生脑膜刺激 1 例、心律过快 2 例 , 呼吸梗阻 2 例 , 过敏性休克 2 例 , 并发症发生率为 16.67%(7/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74, P=0.026<0.05)。


2. 3 观察组干预前后无创动力学监测指标对比


观察组干预前HR178.61±12.35)/minSV(16.39±4.78)cm3CI(5.57±1.37)L/(min·m2)CO(2.14±0.74)L/min;干预后HR(121.48±13.06)/minSV(20.36±5.18)cm3CI(4.25±1.16)L/(min·m2)CO(2.48±0.42)L/min观察组干预后HRCOCISV水平均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983.6504.7653.937,P=0.0000.0000.0000.000<0.05)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目前因严重感染所引起的机体急性、广泛微循环障碍 , 导致患者机体重要脏器血液灌注减少 , 很难满足组织细胞的代谢需求 , 会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等临床表现。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而言 , 抗休克以及抗感染属于患者成功抢救的关键内容 , 其中抗休克治疗主要通过补充血容量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式 , 进而纠正患者机体微循环障碍 , 逐步改善脏器灌注不足等病理状态。感染性休克患者因机体器官功能处于逐步衰退的状态 , 存在免疫力低下等现象 , 患者基础体质比较差 , 需要通过液体复苏治疗进而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液体复苏管理是实现患者抗休克治疗的关键性措施 , 其主要目的在于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 维持血液携带氧功能 , 改善脏器灌注以及微循环 , 减轻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庞小青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效果评价”研究中提及 , 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期间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对于促进患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 干预后 , 观察组舒张压、HR、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 HR、CO、CI、SV 水平均优于本组干预前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析原因如下 :以往进行液体复苏管理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为患者意识状态 , 或者依照血压、尿量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 但是上述指标数值于液体复苏早期未见明显改变 , 很难反映患者血容量等指标数值。而依照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连续性监测可以有效掌握患者输液 , 依照监测指标的波动情况进行输液量以及输血速度的调整 , 可以减少因错误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 , 具有关键性作用价值。此外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期间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可以对于患者存在的循环功能不足尽早识别 , 掌握组织灌注不良现象 , 尽早纠正以及对应处理措施 , 可保证患者生存情况。


综上所述 , 感染性休克患者于早期液体管理期间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对于促进患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 , 有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 , 在临床上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媛媛

单位:山东济宁兖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23年5月第18卷第9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