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中医健康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质量评估
作者: 郑飞飞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发布时间:2024-02-22


目前,医院心内科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临床服务符合国家和医院的质量标准;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尊重患者权利,注重患者心理社会的成长发展;加强学术交流,推动进修,提高临床技能,发展科研能力;建立科室间的协作关系,实施综合医疗;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推广生命观念,与社会联动,宣传健康理念;通过人性化管理,强化科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管理者利用先进而有效的医学服务模式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医院管理的实践中,中西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医学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优质的医疗服务。它融合了中医药理念和西医精神,不仅仅在病理诊断上具有独到之处,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握病人的治疗,更有效地调整病人的生理机能,使得患者在康复期间更加稳定、安全。此外,中西结合的管理模式还涉及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医院资源分配,以及改善服务内容和运行效率。同时,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该管理模式还要求医院实施人员资格认证,以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中西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并为患者提供更具创新性的服务。医疗机构应该通过建立合理的治疗流程,实施精准医疗,以提升患者满意度。此外,应该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得到更有效的医疗服务。本文探讨了在中医基础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管理工作在心内科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医院心内科2021年2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医学管理方案。观察组在基础医学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接受中医药管理方案。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中位年龄65.4岁。观察组男40例,女35例,中位年龄63.6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医学管理方案:①诊断。从客观检查、实验室检测到临床症状、心电图等,对于有冠心病征兆的患者,应及早诊断和治疗。②治疗。根据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③健康教育。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知道自己的冠心病病情,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如饮食习惯及运动等。④疾病监测。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随访,严格检查,注意疾病的发展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异常,以及病情复发,重新实施治疗。


观察组在基础医学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接受中医药管理方案。


(1)辨证诊断。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心气不足,元气衰竭所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体征来分析其内机,进行诊断,并给出对应的治疗方案。辨证要点包括动静结合、脏腑体质、发作及其变化特点、归经方向以及本病与其他病相关性等。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仔细检查患者的体质、发作及变化特点,确定冠心病的临床辨证。


(2)辨证用药。采取中药治疗,通过开窍补肾、益气定阴、和血运走、活血活络等方法,加以滋补补血、降火止痛等药物处方,具体药物及用量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


(3)辨证施膳。根据患者的辨证施以温、健、和、滋、宁等概念,以“火气大者少吃鱼、虾,少吃肉、生冷性的食物”的原则,调和五味,及时服用安神药膳,促进抗心绞痛和疗效的发挥。


(4)健康管理。除上述治疗方案外,还应采取劳逸结合、勤劳节约、戒烟限酒、注意夏季防暑等措施,并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冠心病症状异常,进行必要检查及治疗。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冠心病的健康管理应遵循“温补、调经、调心”的原则,以用药和饮食调养为主,重视调摄情志,进行体育运动,改善工作、居住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强调每月定期复查,以实现冠心病的有效管理和预防。


(5)情志干预。从中医情志学的视角来看,冠心病发病的机理可能涉及心脏气血的失衡、心脏气血的紊乱、心脏的不足和心脏气血的阻滞。从中医情志学的视角来看,冠心病患者情志特点主要表现为心境不宁、情绪低落、睡眠不好、思维迟钝、焦虑困扰和心智不健全等。有效的情志管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强体育运动,通过锻炼促进心脏血液循环,提供氧气和营养,减少心肌细胞的耗竭;注意心理锻炼,加强社会活动,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开心地做让自己喜欢的事;适当放松,调整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减轻压力;遵医嘱服用中药治疗,有效滋养心脏,平衡气血,对质及性质相同的症状给予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管理方案实施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康复效果进行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比较两组间的动脉硬化改善、心功能改善、血管通畅度改善、心率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影像学改善、并发症管理、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康复效果方面,比较两组间的患者在体力、有氧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管理能力方面的康复效果评分。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集中和离散趋势,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评分比较


观察组动脉硬化改善、心功能改善、血管通畅度改善、心率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影像学改善、并发症管理、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康复效果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体力、有氧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管理能力方面的康复效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心内科是一个有着深厚渊源的医学专科。心内科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阻塞性心脏病、先心病等疾病,依据具体病情,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如药物、生物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心内科还负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修复术等介入治疗,并能开展心脏内科病理和临床研究,为更好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心内科的日常工作量较大,患者病情复杂,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和体征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诊断,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检数据进行记录,以保证治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疾病康复是指患者在发病和治疗过程中,针对自身特点的体格功能的健康恢复过程。心内科患者的康复过程包括体力恢复、心理恢复、生活方式改变恢复以及锻炼方式重塑恢复等4个方面。心内科治疗过程应引导患者定期执行有氧、低强度锻炼,坚持多种运动,恢复锻炼负荷,特别是腹肌锻炼;正确理解临床诊疗指南及相关护理指导,明确服药目的及注意事项;优先坚持并行行为干预,以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合理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并注意改善休息模式、准备保健食品等。中医在指导冠心病康复方面有独特的特点,其疗效构成主要有以下方面:①调理血脉,直接调理心血管功能,利用服用中药等药物及走穴、灸刺等方法,调整心跳节律、血压及心室收缩力等。②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加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坏死发生率。③消除心肌细胞损伤,通过调节内分泌及新陈代谢调节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减轻心肌梗死发生率,同时促进心肌细胞恢复和再生。④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因为免疫功能不佳容易引起炎症反应,造成心肌损伤,中医采用针刺、拔罐等方法,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减少心肌损伤。


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心内科疾病具有很多优势,如药物联合疗法、不良生活习惯改变、中药调理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非药物治疗等方式,对缓解心内科疾病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和降低死亡率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中医治疗心内科疾病的研究进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宣法诊治、全身调理、针灸调理、中药复方制剂等手段,治疗心内科疾病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近年来,面对心内科疾病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医治疗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①针对心内科疾病临床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研究发现有助于调节心肌氧供关系的中药及改善心肌缺血的微量元素等对心内科疾病急性发作期病人有显著的疗效。②针对心内科疾病慢性发作期的治疗,研究出了适合心内科疾病慢性发作期病人治疗的中医药方,其疗效得到不少患者的认可。③对心内科疾病的深层次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发现了中药来调节心内科疾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等情况,以及改善心内科疾病患者脑血管和神经通路等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在基础医学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将中医管理方案应用于心内科的管理中。从病情辨证诊断、辨证用药、辨证施膳、健康管理、情志干预等方面具体开展相关工作。临床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硬化改善、心功能改善、血管通畅度改善、心率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影像学改善、并发症管理、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体力、有氧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管理能力方面的康复效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治疗与康复两个方面证实了中医药管理方法在心内科管理中的实践价值。


未来中医在心内科管理中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开展临床实验研究,将中医综合治疗及其组合进行临床研究,进而评价其疗效。其次,要开展心内科疾病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及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新疗法新药。最后,要深入研究中医内分泌调节与心内科疾病发病的关系;要加强研究中医调节循环系统与心内科疾病发病的关系,以求更好的防治;要加强中医治疗心内科疾病的教育工作,在医学管理实践中宣传和应用中医治疗的优势,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略

作者:郑飞飞

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来源: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9月31卷第18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