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死亡率整体逐年攀升,且趋于年轻化,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心绞痛,伴随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漫长、病情反复的特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公认为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缓解心肌缺血和临床症状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针对性强等优点。然而PCI属创伤性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且费用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部分PCI手术患者缺乏疾病以及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对疾病的发展情况不了解,以及对介入手术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术后恢复效果,甚至出现死亡等不良事件。本文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和护理方式进行综述,分析心理护理应用效果,并提出合理建议。旨在提升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构建冠心病PCI术后心理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PCI术后的心理状态 1.1 PCI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特点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PCI术后40%~82%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异常心理状态,术后心理异常状态可能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国外研究表明,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术后恢复,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王立琴等研究提出焦虑、抑郁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因生活方式和周围环境的改变、亲人过度关注以及术后疼痛等原因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PCI治疗的效果。同样王海珍等研究指出术后焦虑、抑郁单独存在或同时存在会增加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焦虑和抑郁同时存在时,PCI术后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也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魏伟等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担心疾病再次发作,担心未处理的血管狭窄突然加重,患者过度关注自身疾病变化,这种未知感带来焦虑。侯聪玲等等调查发现首次PCI术后7d、14d评估患者焦虑或抑郁发生率均在20%以上,其中患者在PCI术后第7d焦虑、抑郁情绪表现显著,分别为97.6%、41.7%。一方面,PCI术后患者面对身体恢复进程的不确定性和手术带来的不适感,加重对健康恢复的焦虑和恐惧,导致情绪波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虚弱和自理能力下降,患者需依赖家人照料,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引发心理上的不安,进一步加剧情绪波动。尽管研究表明,术后1月PCI术后疼痛感逐渐消失,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对疾病的不确定感逐渐降低,情绪波动也逐渐减弱。但随着病程的延长,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又呈恶化趋势,对PCI术后患者机体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关注PCI术后远期患者心理状态。 1.2 PCI术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因素 1.2.1 年龄: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症状显著、病程漫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通常有更高的基础病症概率,需要置入更多的支架且手术复杂程度更高。老年患者通常在家庭中担任更多的角色,担心家庭保护能力减弱,心理负担加重。在术后的一个月内,患者面临着较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身体机能下降,各项功能衰弱,老年患者常常出现心理障碍和其他负面情绪。与此相反,年轻患者则更关注PCI术后的身体状况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研究显示,PCI术后年轻人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比例比老年人高出58.6%。不论是老年患者还是年轻患者,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心理支持和关怀都至关重要,提升其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注重不同年龄群体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和需求。 1.2.2 性别: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反应以及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等方面的差异,女性心思更为细腻,心理活动变化更频繁,在面临更高的社会心理压力,生理和代谢过程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此外,女性冠脉血管相比男性更细,增加血运重建治疗的难度,使得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从而影响疾病的预后。相关研究显示,冠心病行PCI的患者中,女性更易产生抑郁状态,其抑郁症发病是男性2倍多。袁炜等选取438例冠心病接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冠心病行PCI患者抑郁状态发生与性别、疾病状况有关。男性抑郁发生率24.4%,女性抑郁发生率35.5%,女性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 1.2.3 冠心病类型、残余狭窄程度: 随着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CHD诊断的分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在不同的并发症方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患者比非卒中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冠心病PCI术通常是在患者急性发作时进行紧急介入手术,这种突发和紧急的情况容易引发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此外,面对PCI术后仍存有残余狭窄的情况,患者对自身风险评估过度,担心残余狭窄是否会导致未来急性发作和预后恶化,进而引发心理障碍,对预后产生负面影响。 1.2.4 职业、经济状况: PCI术后患者的职业、经济状况都会影响其对疾病的认知,担心疾病的预后,面对高昂的费用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术前没有工作或处于离职状态的患者术后焦虑发生率明显较低,可能是因为术前有工作的患者更多地关注如何重新适应工作、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任务等问题,更容易引发焦虑情绪。自费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过度担心医疗费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导致精神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陆少云等研究发现经济情况较好的患者烦恼较少,对生活满意度相对更高,情绪状态更稳定。经济状况较差的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情绪波动,影响就医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可能无法坚持规律服药,导致病情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降低PCI术后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5 情感支持: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患者往往将疾病视为尊严和权力的丧失,不愿意与外界过多地分享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所面临的挑战,导致患者失去回归社会的信心,被迫减少社交活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情感支持,包括理解和关怀、正确传递信息、日常帮助以及来自社会的支持,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后的身体和心理挑战。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心脏康复训练。高水平的家庭情感支持有助于患者积极应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相反,低水平的家庭情感支持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焦虑、悲观和孤立,感觉无法有效应对疾病,从而可能加重病情。孙亚君采用纵向调查研究发现亲友的陪伴和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尊重、支持和理解,从而可以降低由疾病带来的恐惧心理,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2. PCI术后心理干预方式 2.1 正念认知疗法 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由美国心理学家乔·卡巴金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结合正念冥想和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正念冥想的教育和训练来减轻或消除患者压力,并积极管理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国内正念认知训练则多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预后为主。田蓓等选取行PCI治疗的9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PCI术后常规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认知训练,发现患者干预8周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提升患者心理弹性力量性方面效果显著,表明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感受到持续的内心力量支持,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全力以赴面对和克服,有助于患者以平和的心态和清晰的判断力去体验内在的感受,避免陷入抱怨、指责或痛苦的心理困境,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对应激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增强患者对心脏康复后期的信心。陈烨等研究显示,通过为PCI手术患者提供一个月的居家远程协助正念认知疗法可以改善其不良情绪,可能是由于该疗法能够激活大脑前额区,同时激活左侧脑区负责积极情感区域,减少负责消极情绪的杏仁核区活动。张朝霞等在综合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正念认知疗法对98例行PCI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结果表明,通过正念呼吸、静坐冥想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生理和情绪状态,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客观接纳当前的现实情况,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正念疗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改善患者情绪,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然而长期处于冥想状态,会使患者过度依赖,以自我为中心。因此,针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疗效。 2.2 放松训练 PCI术后常伴随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心理痛苦程度,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放松训练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从紧张、焦虑到放松状态的训练过程,通过肌肉放松、意向放松等方法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从而降低患者活动水平,减少心理压力。放松训练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不仅关注患者心理放松,更能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唐晓艳等对9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和躯体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内容包括正念减压训练、意向放松训练、音乐放松训练、腹式呼吸训练以及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随访6个月后发现,试验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放松训练能放松心情从而减轻负面情绪且试验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意向放松训练能够调节睡眠时的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身心健康状况。音乐独特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直接影响下丘脑和大脑皮质,有助于平复患者的身心状态。腹式呼吸训练和逐步肌肉放松训练被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在身心放松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樊学英等运用三线放松训练法,中国传统功法气功中的一种静功,强调心、息、身一起调理。训练过程将意念、呼吸和姿势三部分结合起来,依照身体三线各个骨骼和肌肉进行放松,最终能够将整个身体调整到一种舒适、自然的状态。在排除杂念的同时,逐渐集中意念,保持心神安定和心境平和。经过24周的三线放松训练,干预组患者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而负性情绪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6min步行距离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值明显增加。表明放松疗法有效帮助患者放松身心,降低心理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并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感受。 2.3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治疗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表情、鼓舞人心的言语以及富有力量的肢体动作,对患者进行正面的心理影响,从而有效地调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最终达成治疗与改善的目的。王会等将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精准的语言、恰当的表情和积极的肢体动作,对患者情绪产生客观的暗示作用,有助于患者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事物,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心态。通过这种方式,患者能够以更加理性、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和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此外,通过心理暗示治疗手段,有效帮助患者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维持内心平和与稳定,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源性死亡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张颖对行PCI患者114例运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技巧,熟练沉稳的护理操作技能,自然舒适的交流表情,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以及指导患者进行鼓励性评价。使患者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强化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改善希望水平进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促使正面情绪形成良性循环,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2.4 团体式心理护理 团体式心理护理,其核心理念在于充分发挥团体的协同力量,通过精心组织的交流平台和倾诉机制,患者可以在集体中分享经验、交流感受,进而实现心理认知层次的提升,有效缓解不良情绪状态。对于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而言,病情自身所伴随的症状以及PCI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均构成显著的心理应激源。这些应激源可能引发患者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进而对其术后的康复进程以及整体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团体式心理护理通过组建特定的小组,为冠心病PCI术后的患者提供一个互信、积极交流的平台,能够自由分享彼此的感受,释放内心的情绪压力。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有效减轻对疾病和手术的忧虑和恐惧。此外,团体心理护理还通过座谈会、小组会等形式组织放松训练,帮助患者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从而更理性地面对疾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生活质量。陈烨等研究发现当患者了解到其他个体同样面临类似的困扰和挑战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社会认同”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痛苦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同时,当患者得知存在处境更为艰难、生活更为不幸的个体时,会产生一种“向下比较”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心态,辩证地评价自己的处境,增强自信,甚至能够产生安慰他人的意愿,最终改善自身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外,研究发现睡眠障碍问题在干预1月、3月后有显著改善趋势,且干预6个月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李洁等对冠心病且行PCI治疗患者采取六次团体式心理护理,结果表明,通过强化患者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患者之间信息交换与情感共鸣,积极分享各自的治疗成功经验与心得,相互鼓励与安慰,试验组不良情绪与应对方式评分优于对照组。通过患者间的互助与支持模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更加主动地面对疾病与治疗,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与策略,值得进一步探讨。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心脏病学、心理医学以及护理学科相互融合,在传统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通过正念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给冠心病PCI术后的患者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有效缓解他们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进程。此外,心理护理还能帮助患者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但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理评估中,目前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主要依赖于国外成熟的量表进行研究和评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患者群体。研究时间多为数周到数月不等,样本量偏小,患者年龄跨度较大。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心理护理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未来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试验,减少地域、文化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准确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心理变化,从而推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康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