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心肌梗死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因病人基础疾病多,术后长期卧床,PCI术后容易出现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早期康复训练和呼吸功能训练对于促进病人术后康复和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阶段康复计划是根据病人病情特点,制定分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更加细致且有针对性地促进病人功能恢复或改善。本研究观察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联合阶段康复计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再通后病人心肺储备功能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AMI病人97例,均采用PCI治疗且冠状动脉靶血管再通标准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联合组(48例)与常规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1)年龄45~75岁;2)AMI的诊断依据《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标准,病人起病后12h入院,经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出现,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前区疼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至少1支冠状动脉梗死;3)病人均在我院接受PCI治疗,术中血流再通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达到3级;4)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Ⅱ~Ⅳ级;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2)恶性肿瘤病人;3)伴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4)合并严重的肺部基础疾病(肺结核、矽肺、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5)交流或理解能力障碍,无法完成相关问卷调查。
1.4 治疗方法
1.4.1 呼吸训练
两组均采用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以及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病人仰卧位或坐位(前倾倚靠位)。腹部放松,经鼻缓慢深吸气,隆起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促进横膈上抬。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刚开始练习时,每次练习1~2min,逐渐增加至每次10~15min,每日锻炼2次。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取舒适的坐位,颈肩部放松,用鼻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内陷,嘴唇缩拢像吹口哨一样缓慢呼气,根据病人情况缩唇和腹式呼吸做3~5次,然后两手叉腰,胸廓尽量外展,经鼻深吸气,使下胸廓充分扩张,屏气3~5s,身体前倾,腹部收缩,嘴巴张开快速呵气3次后,调整呼吸,回位。此种方法有助于通过振动气道促进痰液排出。
1.4.2 康复训练方法
常规组:在呼吸训练基础上采用一般康复指导,采用步行、上下楼梯等简单运动方式。联合组:在呼吸训练基础上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术后6h,病人卧床,适当抬高床头,在床上进行一些四肢功能训练,包括主动以及被动训练。术后12h,病人可适量从床上坐起,可进行坐位训练,每天3次,每次坐10min,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增量。术后24h,病人可起身下床,进行床下坐位训练,每天3次,每次坐10min,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增量。术后3d,病人可下床走动,可进行缓慢步行,每日2次,每次往返50m,根据病人行走情况逐渐加量。术后2周,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一些上下楼梯等运动,每天2次,每次20min。术后4周,根据病人恢复情况增加有氧运动,包括慢跑、骑自行车、练太极拳等活动。每次训练20~30min,运动时靶心率控制为(220-病人年龄)×(60%~80%),如出现肢体麻木、气短、眩晕、胸闷胸痛等症状或心率>100次/min或心率<50次/min须立即停止运动。术后每个阶段都要给病人进行全身按摩,穴位针刺以及理疗仪器等物理康复。两组病人干预时间均为10周。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心肺运动试验指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6min步行距离。SAQ主要从病人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及其稳定程度、疾病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认知水平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病人PCI术后康复效果越好。心脏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峰值摄氧量(peakVO2)、二氧化碳当量斜率(VE/VCO2)、峰值功率(peakWR)、无氧阈(VO2AT)、峰值代谢当量(peakMETs)。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LVEF、LVESV、LVED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LVEF高于治疗前,LVESV、LVEDV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后LVEF高于常规组,LVESV、LVEDV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两组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peakVO2、VE/VCO2、peakWR、VO2AT、peakMETs及6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peakVO2、peakWR、VO2AT、6min步行距离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两组SAQ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Q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的主观满意度、SAQ总分均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结果
PCI是指从上肢或者腹股沟处选择桡动脉或者股动脉作为穿刺进入点,置入导丝到达冠状动脉血管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情况,并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植入支架。临床常采用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PCI术后仍伴有心肺储备功能下降、心力衰竭等风险,因此PCI术后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本研究观察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联合阶段康复计划对心肌梗死介入再通后病人心肺储备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LVEF高于常规组,LVESV、LVEDV低于常规组,表明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联合阶段康复计划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早期呼吸功能训练通过调节病人呼吸频率和节奏,保持心率稳定,提高氧气量摄取,从而提高心脏功能。阶段性康复训练,通过一些有氧运动,包括步行、上下楼梯等,不仅按时提醒病人并对运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促使病人积极锻炼,增加血液中氧气携带量,从而提高心脏功能,更大程度改善心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干预后peakVO2、peakWR、VO2AT、6min步行距离大于常规组,表明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联合阶段康复计划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心肺功能。早期呼吸功能训练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促使病人胸廓最大限度扩张完成深度呼吸,从而促使横隔肌下降,腹压增加,引导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被排出。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呼吸训练可恢复人体心功能。联合组使用阶段性康复训练,通过分阶段进行心脏康复训练,从早期卧床时做一些四肢功能运动锻炼,包括抬手、抬腿训练,再到术后恢复可下床走动,并逐渐增加步行时间,最后等病人情况良好做一些有氧运动,包括上下楼梯、慢跑、太极拳等,循序渐进增加病人肺活量,增加病人肺泡通气量,从而促进病人心肺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干预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的主观满意度、SAQ总分均大于常规组,表明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联合阶段康复计划可更有效地提高PCI术后康复病人的康复效果。早期呼吸训练中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是由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和用力呼气技术三部分组成的一个循环周期。此方法可对呼吸频率和节奏进行控制,起到调整胸廓运动作用,达到增加肺泡通气量以及血液中氧气含量的效果,维持血压平稳,保护心肺功能,从而提高病人术后康复治疗效果。联合组通过阶段性康复训练,采用相应物理手段辅助进行训练,如在术后早期,可采用相邻部位肌肉等长收缩,也可在床上进行相应功能训练,如理疗、针灸、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在恢复期适当加入肢体局部运动,而在手术后期进行康复训练,也可采用各种肢体动作力量锻炼,增加病人肌肉力量,改善病人运动能力,从而减轻病人躯体受限程度。
综上所述,对于PCI术后再通的AMI病人,采用早期呼吸功能训练联合阶段康复计划能更显著地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