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心脏瓣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进而引发心脏过度疲劳。研究表明,合理的康复训练对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疗理念的快速更新,心脏运动康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动机访谈常用于疼痛管理、糖尿病监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预防等领域,初步效果明显,利于患者改变行为。本研究旨在分析术前心脏运动康复配合动机访谈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影响,以期提高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治疗的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中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2)具备心脏瓣膜手术指征;(3)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开展心脏运动康复。排除标准:(1)伴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2)伴有肾脏、肝脏、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3)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有吸烟史者占比、有饮酒史者占比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23-科-673),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干预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根据术式开展相应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脏瓣膜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原理及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肢体活动训练等,做好皮肤准备。 观察组患者术前接受心脏运动康复配合动机访谈,主要内容如下:(1)心脏运动康复:入院后评估患者6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并根据6MWD进行心脏运动康复,即6MWD<375m者在康复设备辅助下进行心脏运动康复,30min/次,1次/d;6MWD≥375m者进行有氧训练,如散步、爬楼梯等,20min/次,1次/d。需要注意的是,心脏运动康复前后需要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参数。(2)动机访谈:①第一次访谈,充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及家庭情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于相应心理支持;② 第二次访谈,向患者讲解瓣膜病相关知识,使其能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③第三次访谈,明确患者现存问题并给予其针对性干预,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疾病感知状况,该问卷包括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了解3个维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感知疾病威胁较大。(2)采用6min步行试验(6 minutes walking test,6MWT)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运动耐量,并记录其6MWD,6MWD越长表明患者运动耐量越高。(3)采用超声心动图(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M300A)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E')比值。(4)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Scale,WHOQOL-BREF)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4个维度26个问题,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BIPQ总评分及其各维度评分 干预前,常规护理组与观察组患者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了解维度评分及BIPQ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了解维度评分及BIPQ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6MWD和心功能指标 干预前,常规护理组与观察组患者6MWD、LVEF、LAVI、E/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6MWD长于常规护理组,LVEF高于常规护理组,LAVI、E/E'比值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WHOQOL-BREF总评分及其各维度评分 干预前,常规护理组与观察组患者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及WHOQOL-BREF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及WHOQOL-BREF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近年随着医学技术快速 发展,手术已成为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心脏瓣膜手术是采用人造瓣膜代替受损瓣膜,从而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促进心功能恢复。研究表明,心脏瓣膜病患者若术后护理不佳,则会出现心律失常、尿血、发热、感染等症状,进而影响手术效果。心脏运动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辅助措施,其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心功能,缓解患者腰背肌疲劳症状,加快血液循环。动机访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谈话,使其改变不良行为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旨在分析术前心脏运动康复配合动机访谈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了解维度评分及BIPQ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术前心脏运动康复配合动机访谈能增强心脏瓣膜病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能力,分析原因可能为:动机访谈可使患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疾病状态,进而增强对疾病的感知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6MWD长于常规护理组,LVEF高于常规护理组,LAVI、E/E'比值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术前心脏康复配合动机访谈能提高心脏瓣膜病患者运动耐量和心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心脏运动康复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储备能力,改善心功能,有效调整患者神经系统,从而减少其消极情绪;而动机访谈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增加患者心脏运动康复依从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及WHOQOL-BREF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术前心脏运动康复配合动机访谈能有效提高心脏瓣膜病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术前心脏康复配合动机访谈能增强心脏瓣膜病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能力,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心功能及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所得结论仍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贡献:贾群妹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负责撰写、修订论文,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贺春岳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王秋阳、苏丕雄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果分析与解释。 参考文献:略 作者:贾群妹 贺春岳 王秋阳 苏丕雄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4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