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起病急骤、死亡率高、预后差且呈现低龄化和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但只能挽救缺血心肌,无法促使已坏死心肌再生或修复,无法逆转已出现的粥样硬化病变,加之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可使血管继续发生钙化、狭窄和堵塞,冠状动脉再狭窄及缺血风险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出院30d 内复发风险高,且复发后死亡率大幅升高。心脏康复作为一项综合性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年内猝死风险降低 45%国内外多部指南将以运动、营养、药物、心理及危险因素管理为基础的综合性心脏康复纳入推荐行列。然而,病人参与率低与依从性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各方面条件都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心脏康复参与率仅为 25%~35%,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低。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家心脏康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具有应用灵活、经济成本低、场所不受限等优点,可显著提高病人参与度与依从性。因此,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居家心脏康复的新技术发展应用现状进行如下综述,以期为居家心脏康复治疗提供可借鉴经验。
1 居家心脏康复的概念
居家心脏康复(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HBCR)是指在家庭或其他非医疗环境下进行心脏康复活动,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病人功能状态评估、运动康复、营养咨询、危险因素管理(血压、体重、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用药咨询和社会心理照护。居家心脏康复模式是传统的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中心心脏康复的替代方案,尽管医护人员建议病人离院后进行家庭运动康复训练,但体系化的居家心脏康复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居家心脏康复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护理服务方式的创新性改变为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居家心脏康复应用进展
2.1 互联网+居家心脏康复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的应用程序协助病人进行居家心脏康复的研究也得到广泛开展。通过线上应用程序可实现健康知识推送、身体指标监测、在线实时沟通等,从而达到促进病人康复的目标。尹姣等通过微信群聊答疑、公众号科普推送等形式,利用网络社交软件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居家心脏康复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双向传递,为 PCI 术后病人康复锻炼提供了有力保障。郭晓岚等构建的互联网+医护一体化平台,通过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标准化活动方案、利用 APP 或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心率、借助微信平台实现无障碍随访管理,有效保证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居家康复的安全性、科学性,提高了病人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于莉等[18]开发的互联网随访模式通过构建病人端、医护端、信息端的三端口互联网平台,建立了 PCI 术后病人居家心脏康复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满足了居家康复病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健康护理需求,还减轻了护理人员日常电话询问病人的负担。
2.2 居家使用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是将生物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数据通讯等模块与日常可穿戴服饰或配件相结合,用于测量人体生理指标、生物电信号以及身体活动,从而促进康复、维持健康甚至进行医学治疗的智能设备。Dehghani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开展的一项为期 8周的居家心脏康复计划方案中,利用腰装佩戴式计步器进行居家心脏康复计划,并在康复期间咨询医生以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调整居家体力活动的程度。侯欣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研究中,利用便携式心率带监测病人居家运动处方完成情况及心电图变化,并指导病人使用与心率带匹配的应用软件上传运动数据,实现锻炼信息的汇总及评估报告的形成,由康复团队依据个人情况开具新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以下简称“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主要面向年轻人和健身人士,其功能局限于对使用者的日常运动进行记录,不仅准确性有待提高,而且对老年人的使用需求考虑不周全,缺乏健康监测报警等重要功能。
2.3 人工智能辅助居家心脏康复
人工智能在居家心脏康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应用范围涵盖辅助康复训练、监测心电数据以提前发现异常情况、为个性化运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预测可能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康复效果的有效性等。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康复过程的个性化和精准性,还有助于减少心脏康复过程中的风险,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体验。Widmer 等为心肌梗死病人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并指导病人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记录居家饮食和运动习惯,以及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和体重等日常健康指标,该算法会根据这些指标生成健康状况评级,若有经病人确认过的异常情况出现,则会立即通知其责任医生。Vourganas 等设计了一种个性化家庭康复支持系统,使用机器学习方法,用于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支持,该方法既适用于康复目标的设定,也适用于疾病的诊断,通过该方法可以评估病人康复效果。吕煜焱等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算法的远程心电监测分析技术可通过实时上传病人心电图至云平台并进行人工智能化的自动预警,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如有出现病理性心电图,可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Aharon 等建立了 Well Beat 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为每例病人生成持续的个性化短信,每周发送 2 次,并将每例病人的动态概况与他们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创建连续性,并强化所需的行为可以在不增加医疗保健负担的情况下提高病人依从性,使病人受益。
2.4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构建康复方案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是将虚拟与现实相互结合,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等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一项前沿科技,能打破传统心脏康复中时间、地域与交通的限制,可作为心脏康复的有效辅助手段。
Vieira 等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居家心脏康复锻炼系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该项目使用Kinect 系统和电脑进行虚拟现实锻炼,系统安装在每个参与者的家中,使用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估功能依靠传感器捕捉康复动作实现并为病人提供有关挑战的实时反馈。该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物理治疗师来执行练习,并提供康复质量的评估。参与者还可以作为第二个虚拟人,与虚拟物理治疗师进行互动。系统通过跟踪捕捉个人动作并与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匹配,根据预先计算的数值监测每项运动的重复次数,并将其设置为个人运动档案,从而协助治疗师完成在康复过程中对病人的身体状况的评估。Mocan 等开发的RoboTeleRehab 系统由居家康复机器人与虚拟现实模块组成,病人将沉浸在 Unity3D 游戏引擎开发的 VR模块生成的环境中,其中有树木、飞行物体和其他病人化身。基于云的中央游戏引擎允许注册玩家追逐移动目标或其他玩家,并根据无线心电图传感器、血氧仪和血压监测仪确定的身体表现赚取积分,玩家必须找到某些物体并与之碰撞,从而在虚拟世界中积累点数,最终得分最高和生理状态最好的玩家将赢得比赛。
综上所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居家心脏康复方式灵活多样,相较于传统心脏康复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优势,接受度更高,但是病人并非处于专业医疗环境监控下,对病人的自我监测管理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居家心脏康复的有效性已得到诸多研究证实,然而居家心脏康复如何利用新技术在居家心脏康复过程中保障病人安全与康复质量,从而达到更优质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3 居家心脏康复推行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3.1 加强居家心脏康复理念普及
心脏康复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但全民接受心脏康复理念还需要很长时间,导致心脏康复比例水平低。通过调查 PCI 术后病人居家运动康复情况得知,有超过半数的病人有运动习惯,但基本都没有规律科学的运动指导,而且大多数病人认为运动不需要医生指导,个别病人认为 PCI 术后需要休息而不敢运动。在居家心脏康复治疗过程中,由于缺少心脏康复团队的监护和指导导致安全性低,因而对病人的自我监测和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居家心脏康复推行过程中需加强宣传,尤其是针对轻症或无明显病理性体征病人的宣传,提高病人康复意识。
3.2 突破信息技术发展困境
目前应用于居家心脏康复的信息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已较为广泛,而我国尚未大面积普及居家心脏康复,居家心脏康复所需的信息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干预方法是基于微信、QQ 等社交软件的线上指导。居家心脏康复很大程度依赖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仍有大量老年人不接受、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人数字技术素养水平与技术发展不同步、远程信息技术数据安全等问题也是在居家心脏康复推行过程中的新问题。因此要求研究者在设计居家心脏康复方案时充分考虑该影响因素,将所需设备及操作流程简约化、轻量化。
3.3 缓解病人经济压力
据调查,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将居家心脏康复纳入其医疗保健系统,并将其作为医保内容的重要部分之一。而我国尚未对居家心脏康复制定统一收费标准,也未纳入医保范围。考虑到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居家心脏康复所需仪器及信息化移动医疗等费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家心脏康复大范围、迅速地发展。将居家心脏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或商业保险,可有效缓解病人个人经济压力,提高其参与积极性,促进居家心脏康复的发展。
4 小结与展望
本文详细探讨了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新型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居家心脏康复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为了更充分地验证其实用性和可行性,未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长期的、跨多个医疗中心进行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此外,还需加强多学科融合,积极推动创新性技术的发展,并在应用流程标准化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以确保该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朱晨阳 陈媛 张榕祥 陈诗琪 田凤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来源:全科护理2025年4月第23卷第7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