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脏康复联合正念减压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效果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作者: 王斌洁 丁雪茹 陈晓琴 李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5-05-21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病情凶险,通常收治于心脏重症监护室( CCU) 。常规护理注重基础护理内容,在促进患者心功能康复及改善心理状态方面效果有限。心脏康复干预是通过营养、运动干预等多种方法,改善心脏功能的干预模式。正念减压训练是最为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通过教授患者身心修养冥想方法,可以帮助其减轻不良情绪。因此,本研究以我院近期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评估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对患者心脏康复效果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6 例,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682d51ac924fa.png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基于《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确诊为重症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Ⅱ~Ⅳ级; 

②患者18~80岁; 

③患者沟通交流能力正常;

 ④在心脏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 

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本研究并予以通过。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脏器功能异常者; 

②存在恶性肿瘤者; 

③精神障碍者; 

④依从性差者;

⑤临床资料不完整。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基本用药指导及饮食干预。列举 CCU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注意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如有异常,及时上报,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应急处理。


1.3.2 观察组给予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

1.3.2.1 心脏康复干预: 

①抢救性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脉搏的变化进行密切监控,治疗过程中主动、全面配合医生。严密观察的肤色及体温,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按医嘱对患者实施相应处理。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控输液量及速度。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关注,如果观察到患者出现低氧血症,要立即给予吸氧;如果观察到患者血氧饱和度<94%,要立即告知医师,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②心理疏导:干预期间需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时询问及安慰患者。在每日查房时主动向患者讲述有趣故事。积极与其交谈,对其所述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根据记录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患者是否出现不良情绪及出现原因,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为其介绍既往治疗成功的病例。

③运动指导:结合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患者身体条件,制定患者运动计划,患者运动期间,应由护理人员陪同;Ⅲ级患者可以指导其在病房中轻微进行运动锻炼; Ⅳ级患者可以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伸屈肢体等锻炼。并做好运动记录工作。

④饮食调整:有经口进食与肠内营养两种进食方式。干预过程中,经口进食通常作为首选方式,推荐每天摄入至少6种蔬菜和水果、多种谷类、适量的蛋白质和心脏友好型脂肪,禁止刺激性饮食,适当减少饮水量。危重症患者多应用肠内营养,护理人员加强对管道的管理,避免出现管道弯折、堵塞情况。

⑤严格用药:严格遵医嘱用药,在使用药物前对患者各项信息进行确认,应用利尿剂期间要准确记录尿量,应用血管扩张剂期间要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1.3.2.2 正念减压训练: 

①身体扫描:指导患者缓慢闭合双眼,从内心深处不带任何情绪及评价感受全身各个关节位置,扫描顺序为头部、颈部、肩部、腹部、脚部;嘱患者将注意力依次集中在扫描位置,完成扫描后收回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精神。

②正念冥想:感受当下自身情绪起伏变化,捕捉内心想法与消失的过程,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接纳、改善外界、体内刺激。训练频率为3次/周。


1.4 观察指标


1.4.1 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DC-35Pro)测量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


1.4.2 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记录2 组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1.4.3 不良情绪: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不良情绪,SAS最高分为100分,无焦虑<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SDS 最高分为100分,无抑郁<53分,轻度抑郁53~62 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评分范围≥73分。


1.4.4 依从性: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诊治依从量表评估患者的干预依从性,总分0~100分,≥90分为完全依从,80~89分为部分依从,0~79分为不依从。依从率= (完全依从+部分依从) / 总例数×100%。


1.4.5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再发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2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 LVEF、LVEDD、LVES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组LVEF高于干预前,LVEDD和LVESD 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682d51c19c812.png


2.2 2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 组SAS 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 SAS评分、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682d51d87fd13.png


2.3 2组患者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依从率为94.34%(50/53)低于对照组的71.70% ( 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4。


682d51f94c547.png


2.4 2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5。


682d520b66314.png


2.5 2组患者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和总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6。


682d521b5a7cb.png


3 讨论 Discussion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器官灌注缺乏,在发病后,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引发休克或死亡。病情严重时需进入 CCU 接受治疗,然而,在治疗期间,患者面临诸多护理风险因素,容易出现不适感,其病情控制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心功能恢复。常规护理以生命体征监测及处理为主,效果不够理想。心脏康复干预是对患者用药、营养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旨在促进其心功能康复。正念减压训练是通过向患者传授正念减压方式,增强自我对生理状态的感知能力,减弱外界刺激,促进其自我情绪的调节,最终促进身体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F较高,LVEDD、LVESD 较低(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短( P<0.05) 。表明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用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促进康复进程。分析原因:心脏康复干预中抢救性干预能提高救治效率,减少风险因素;心理疏导可改善不良情绪,有助于患者康复;运动指导促进了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及患者身体体能,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饮食调整利于患者机体恢复;严格用药可充分发挥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焦虑、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会使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提升,这可能导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低( P<0.05) 。表明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用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减少患者不良情绪。分析原因:心脏康复干预中的心理疏导通过安慰患者、讲述有趣故事改善患者心情,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心理困扰,通过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高其治疗信心。正念减压训练可使患者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减少对未来及疾病的担忧与恐慌;可使患者远离外界刺激,能够减少不良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使患者放松身体,缓解心理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依从率为71.70%,与观察组的94.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用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分析原因:心脏康复干预中的心理疏导能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正念减压训练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其干预依从性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43%,与观察组1.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用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不会增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干预联合正念减压训练用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提高康复效果,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干预依从性,且不会增加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斌洁 丁雪茹 陈晓琴 李莉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来源:河北医药2025年5月第47卷第5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