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呼吸康复训练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对改善患儿肺功能与运动耐力的作用
作者: 游银英 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年7月第19卷第发布时间:2025-07-02

目前,临床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常用药为糖皮质激素,同时配合抗过敏用药及吸氧等。治疗机制为通过药物控制炎症反应,进而使呼吸困难症状得以缓解。


但仅凭用药治疗对患儿的肺功能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呼吸康复训练在改善肺功能中应用的切实有效性已被证实,但由于以往临床并不建议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剧烈运动,故并未被应用在该疾病患儿治疗中。但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发现,缺乏运动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并对患儿的运动耐力造成负性影响,故有学者主张应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展开相应的康复运动训练,以期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患儿病情恢复。为探究此观点是否可靠,特做此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共60例,均于2021年1~12月入院。患儿家属了解本研究相关内容,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女分别为17、13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9.06±1.69)岁;体质量15~32kg,平均体质量为(23.74±2.91)kg;病程1~6年,平均病程为(3.39±0.87)年;病情程度:轻度、中度例数分别为20、1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女分别为19、11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9.11±1.70)岁;体质量15~32kg,平均体质量为(23.79±2.93)kg;病程1~6年,平均病程为(3.42±0.86)年;病情程度:轻度、中度例数分别为19、11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比。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具备完整性;②对本研究涉及治疗方案耐受。


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②伴有心血管、呼吸道疾病者;③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④伴有肢体功能异常者;⑤伴有先天异常发育而对运动无法耐受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并配合日常生活指导、饮食指导、吸氧等基础干预。


观察组同时接受呼吸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缩唇呼吸训练:让患儿保持坐位,经鼻将气体缓慢吸入,屏住呼吸2s,引导患儿将舌尖顶到下颌牙齿内底部,弓起舌体向上颌贴近。将口唇缩起行吹口哨状,缓慢的将气体有节律的呼出。2次/d,15min/次。②腹式呼吸训练:将患儿调整为立位、坐位或卧位,将身体放松,双手分别放置在上腹部、前胸部,引导患儿经鼻将气体缓慢吸入,使膈肌放松,将腹部隆起,用放置在腹部上的手感受腹部上抬的感觉,屏住呼吸5s,将气体缓慢呼出,收缩腹肌,再用放置在腹部上的手感受腹部内陷的感觉,给予一定的力量向下按压,全部呼出剩余气体。2次/d,15min/次。③呼吸反馈训练:通过血容量搏动传感器、生物反馈仪等多个仪器对患儿的呼吸幅度与频率进行调整,通过音乐声对信号进行反馈,提示呼吸是否在阈值范围内,2次/周,30min/次。


所有患儿均接受为期半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半个月后,根据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肺功能指标恢复到参考值范围内;有效: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半个月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包括FEV1、FVC及FEV1/FVC。通过肺功能测试仪进行测定。


1.3.3 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半个月后运动耐力改善情况


包括6min步行距离、疲劳程度。其中,6min步行距离通过引导患儿在6min的时间内进行行走,将行走距离进行记录,距离越长提示运动能力越佳;疲劳程度根据主观疲劳感觉量表进行评定,量表评分范围为6~20分,分值与疲劳程度呈正比。


1.3.4 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半个月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根据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包括情感能力、症状情况及活动受限3部分,每部分评分范围为0~7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SPSS29.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分别通过χ2、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半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2.2 两组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FEV1、FVC、FEV1/FVC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半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两组FEV1、FVC、FEV1/FVC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运动耐力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6min步行距离、疲劳程度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半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疲劳程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情感能力、症状情况及活动受限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半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情感能力、症状情况及活动受限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6864eed4c0f58.png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群体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致病因素复杂,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机体免疫机制等均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工业、交通业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污染加重,该疾病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该疾病患者占3000万,而其中仅有1.24%的患者为成人,多数患病者为儿童。疾病发生后,以气急、咳嗽、喘息、胸闷为典型临床表现,疾病发作时多会伴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伴有呼吸衰竭。如未及时治疗会损伤患儿脑部神经组织功能。加之疾病易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将对患儿的家庭经济造成较大负担。因此,疾病发生后早期实施规范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研究表明,治疗半个月后,观察组肺功能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提示观察组治疗方案的实施获得了显著临床效果,促进了患儿肺功能的提升。对其分析,呼吸康复训练属于运动训练的一种,通过科学的呼吸训练,控制呼吸频率,降低过度通气,能够使患儿肺部残余气体更有效地排出。通过缩唇呼吸训练能够使呼吸流速降低,提高气道内部压力,预防外周小气道发生闭合与塌陷,对胸廓与肺部的顺应能力有促进效果,改善肺部通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修复肺功能。多种训练方式联合应用能够使其气体流畅度、氧气供应量提升,血流比例失调问题得到有效纠正,使肺顺应能力变佳,肺通气功能改善。多次的训练对肌肉的活动能力有激活效果,促进了血液循环,使气道痉挛症状缓解,减少了气体在肺泡内的残留,缓解了病情严重程度。该训练方式在提升患儿肺功能的同时,还促进呼吸肌耐力、肌力的增强,提高肺活量,降低呼吸疲乏程度,进而使患儿能够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同时,该治疗方式操作简便,且无创伤,不受特定地域即可完成训练,易于被儿童所接受。

本研究还得出,治疗半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疲劳程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半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情感能力、症状情况及活动受限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6min步行距离是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的常用评定方式,诊断过程简单,其诊断结果值与心肺功能呈正比。提示观察组治疗方案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患儿的运动耐力,改善了生活质量。对其分析,该疾病对患儿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加之治疗期间部分药物可能会引发相关不良反应,对其健康程度、心理状态也会造成影响,使其生活质量降低。而呼吸康复训练是利用呼吸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对以膈肌为主的负责吸气的肌肉进行训练,使肺部容纳性变大,呼吸肌力量提升,强化运动耐力及呼吸耐力,提高肌肉的携氧能力,对肌肉的疲劳程度生成起到延缓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对该疾病患儿实施有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抑制体内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表达量,进而使机体对炎症的抵抗能力增强,有助于患儿气道的重塑。患儿气道重塑后,促进机体细胞代谢能力增强,训练过程中呼吸动作的生成使患儿心肺功能均得到强化,提升运动能力,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得有效控制,患儿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均得到改善,使患儿生活质量逐渐恢复。


本研究将呼吸康复训练应用到小儿支气管哮喘疾病治疗中,通过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为其展开科学、个性化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案。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患儿家属的支持下,纳入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儿心肺功能、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均得到明显改善,印证了该项康复训练方案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为该疾病患儿治疗期间的临床应用情况获取经验。但由于在此类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呼吸康复训练处于初始应用阶段,临床经验缺乏,医护人员对康复训练的具体展开效用了解尚浅。为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依据,给更多患儿带来益处,应在日后临床工作中强化相关内容的推广应用,增加干预时间,提升样本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做准备。


综上所述,呼吸康复训练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肺功能,强化患儿运动耐力,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略

作者:游银英

单位:漳州市南靖县靖城中心卫生院

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年7月第19卷第1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