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除具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外,还可能累及心血管、骨骼肌肉等系统而引起肺外表现,进而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康复是COPD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善患者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训练方案,仍处于探索及持续优化阶段。国内外研究证实,有氧训练可有效增强COPD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功能和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且高强度训练效果显著优于中低强度。但鉴于老年患者身体功能下降,多伴有基础疾病及潜在的心血管事件和运动损伤风险,故临床医生更推荐其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如何使老年COPD患者在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中最大获益成为临床康复领域关注的重点。
血流限制性训练是一种新兴训练方式,指在患者运动期间对其肢体近端进行加压以减少肌肉组织附近血管系统血流量,进而增加肌肉力量和改善肌肉功能。有研究指出,低强度康复训练与血流限制性训练联合可达到高强度康复训练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对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提高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提供新的策略及循证依据。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和老年医学中心就诊的122例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血流限制组,每组61例。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稳定期COPD的诊断标准;(2)年龄≥60岁;(3)能够正常沟通交流,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脏病者;(2)合并急性脑梗死、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因骨关节、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者;(5)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6)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剔除标准:(1)训练依从性较差者;(2)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常规组剔除5例(训练依从性较差者3例,中途退出本研究者2例),血流限制组剔除3例(训练依从性较差者2例,中途退出本研究者1例),最终纳入常规组56例,血流限制组5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有吸烟史者占比、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编号:KY2021080402)。 1.2 干预方法 患者均参考COPD相关指南给予一般疾病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和药物干预。在此基础上,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中低强度有氧训练。训练前,检测患者的静息心率(hear trate,HR),计算并记录其最大心率(maximum hear trate,HRmax)、心率储备(hear trate reserve,HRR)。在训练过程中,先指导患者进行热身运动5min,而后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踏车训练(强度为40%的HRR、持续时间为5min),休息2min,以上为1组训练,重复循环6组,最后以放松训练5min结束。训练频次为3次/周,持续干预6个月。训练第1~2周,患者需在门诊康复训练室进行训练,以保证其能够完全掌握训练方法,而后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居家训练。对于居家训练患者,需每个月到门诊复诊1次并接受训练指导。相关公式:HRmax=210-年龄×0.8,HRR=HRmax-HR。 血流限制组患者接受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即在患者双侧股动脉增加50%的安静状态动脉闭塞压(指静息状态下,通过外部加压使目标动脉血流完全阻断人体所需的最小压力值)。具体操作如下: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患者股动脉安静状态动脉闭塞压,之后在训练前5s将11~16英寸加压袖带捆绑于患者双侧股动脉,对袖带进行充气、加压使其压力值为50%的安静状态动脉闭塞压,在此条件下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同常规组),训练间歇期释放袖带压力。持续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上述指标数值越高表明患者肺功能越好。(2)Borg呼吸困难评分量表评分: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Borg呼吸困难评分量表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呼吸困难越严重。(3)6分钟步行距离(6 min walking distance,6MWD):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测定患者6MWD,6MWD越长表明患者运动耐量越好。(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分别采用SAS和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量表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采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得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6)中文版健康调查量表36(Short Form 36,SF-36)评分: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采用中文版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肺功能指标 干预前,两组FEV1、FVC、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血流限制组FEV1、FVC、FEV1/FVC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Borg呼吸困难评分、6WMD 干预前,两组Borg呼吸困难评分、6WMD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血流限制组Borg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常规组,6WMD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SAS、SDS评分及PSQI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及PS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血流限制组SAS、SDS评分及PSQI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中文版SF-36各维度评分 干预前,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血流限制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讨论 COPD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因之一,康复训练是稳定期COPD患者疾病管理的重要干预措施,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呼吸症状、提高心肺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现有研究证实,有氧训练对COPD患者康复有效,且高强度有氧训练的康复效果优于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但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减退,其接受高强度有氧训练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和运动损伤发生风险,如何使其在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血流限制性训练作为一种新兴康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目标肌群的局部代谢水平,进而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骨骼肌肥大,改善肌肉功能。然而,血流限制性训练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肌肉肥大和力量增长,并不强调训练方式是否为有氧。因此,对于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而言,联合血流限制性训练与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可能会优势互补。但目前临床对于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能否使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获益尚缺乏相关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血流限制组FEV1、FVC大于常规组,FEV1/FVC高于常规组,Borg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常规组,6WMD长于常规组,表明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可有效改善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高运动耐量。分析原因,与常规中低强度有氧训练相比,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可通过增加代谢应激反应、升高机械应力及促进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素1等激素合成等机制促进肌肉肥大和改善肌肉功能,进而增强呼吸肌收缩能力,改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高运动耐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血流限制组SAS、SDS评分及PSQI低于常规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高于常规组,表明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可有效改善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有氧训练能够促进机体释放多巴胺,调节负性情绪。而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的康复效果与高强度有氧训练相当,由此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COPD患者多伴有慢性低度炎症,临床表现为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因子水平升高,这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而有氧训练可通过减轻机体慢性低度炎症改善睡眠质量。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性低强度有氧训练能够通过运动核心时钟基因BMAL-1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调节睡眠深度和觉醒持续时间,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血流限制性中低强度有氧训练可有效改善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提高运动耐量,进而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观察指标较少,今后还需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作者贡献:汪金亮、韩婷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结果分析与解释;汪金亮、曹慧梅、韩婷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汪金亮、曹慧梅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汪金亮撰写、修订论文;韩婷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略 作者:汪金亮 曹慧梅 韩婷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 来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7月第33卷第7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