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抗阻力训练联合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疗效的改善研究
作者: 蒋亚林 等 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发布时间:2025-10-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由于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气道重塑和肺泡结构破坏,引起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预后。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COPD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临床在COPD的管理中,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在缓解COPD患者的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往往需要患者长期、频繁的医院就诊,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为代表的非药物治疗策略被广泛认为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抗阻力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 RT)因其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机能而受到关注。而COPD患者长期的疾病状态导致肌肉量减少和肌肉功能下降,RT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CPRR)通过结合有氧运动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以全面提升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单一的康复措施虽能带来一定的益处,但综合性的干预方案可能更有利于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结局。然而,关于RT与CPRR联合应用于COPD患者的具体效果,目前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报道。血气分析作为COPD评估呼吸功能的重要工具,能够直接反映机体氧气交换能力和二氧化碳排出效率,对于监测COPD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RT与CPRR联合应用对COPD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不仅是对现有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完善,也为进一步优化COPD患者的康复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RT与CPRR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的效果,深入探究这两种方法组合应用对COPD患者血气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分析,回顾性纳入2023年12月~2024年5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采用实施呼吸肌抗阻训练方案的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另外54例仅接受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训练方案治疗的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样本量计算公式:式中统计功效(1-β)为0.80,分别对应80%或90%的功效,α为0.05,双侧检验α=0.05,Z1-α∕2=1.96,对应的Z值约为0.84,假设效应大小Δ=1d,估算出一组的患者样本量为50。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12例;年龄56~89岁,平均年龄(76.89±7.87)岁;住院时间6~14d,平均(8.85±2.10)d,肺功能分级Ⅰ、Ⅱ、Ⅲ、Ⅴ级为19、12、13、10例。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13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74.30±7.84)岁;住院时间6~14d,平均(8.33±2.00)d,肺功能分级Ⅰ、Ⅱ、Ⅲ、Ⅴ级为22、13、1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原则,并经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审批号:2024-259)。


纳入标准:(1)符合COPD诊断标准,患者具备康复活动适应证;(2)思维逻辑清晰,具备沟通能力;(3)对量表的内容充分理解;(4)临床记录无缺失;(5)符合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病情不稳定;(2)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3)存在认知障碍;(4)近期内有重大手术或创伤史;(5)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渐进呼吸康复训练方案。(1)该方案由本院呼吸内科专业医护团队设计,并在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教育管理,实时跟踪训练进展,针对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2)康复策略:有氧运动作为训练的核心部分,主要涵盖静态股四头肌收缩、脚踝运动、步行及慢跑等项目。其中,静态股四头肌收缩与脚踝提升每项持续约5min,而步行与慢跑则每项持续约25min,3次∕d。无氧运动主要包括爬楼梯、使用阻力带进行训练,各项活动持续大约15min,3次∕d。在基础训练之上,增加吹气球、有效咳嗽等呼吸锻炼环节,每项活动持续约20min,3次∕d。(3)训练调整与放松:训练过程中,鼓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当感到运动负荷不足时,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同时,利用微信平台为患者提供持续指导,并建议训练间隙聆听舒缓音乐以助放松。每周可安排1~2d的休息日,整个训练周期为3个月。所有评估指标在干预前、干预后第4周及第8周进行测量。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呼吸肌抗阻训练方案。(1)进行缩唇腹式呼吸训练,通过特定的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力量。(2)腹肌抗阻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采取屈膝仰卧姿势,沙袋放置在上腹部行挺腹锻炼,训练初期,沙袋设定为1kg。之后每周递增0.5kg,直至达到4kg,每天上午和下午训练,时长不低于5min。训练期间及前后,患者均接受双鼻氧管吸氧,流量控制在1~2L∕min,氧浓度维持在20%~29%,持续1h。训练第1周,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第2周联合腹肌抗阻训练;第3周患者则能够进行自主训练,持续8周,期间,患者需对每日训练时间和抗阻重量进行详细记录。所有评估指标同样在干预前、干预后第4周及第8周进行测量。


1.3 观察指标


(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pred、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pred、FEV1∕FVC。评估两组的肺功能变化,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仔细记录FEV1%pred、FVC%pred以及FEV1占FVC的比例。所有检测操作均严格遵循仪器的使用说明书。


(2)血气指标。血气分析仪测量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 PaO2)(参考范围95~10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 PaCO2)(参考范围35~45mmHg)。


(3)呼吸肌力量。依据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MIP)、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 MEP)评估两组患者的呼吸肌力量。


(4)康复指标。在患者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测量其行走6min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即6min步行距离(six-minute walk distance, 6MWD)。此外,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 CAT)评分量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CAT评分由8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分值在0~5分区间,总分最高为40分。CAT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康复效果相对越不理想。


(5)MRC分级:使用英国医学研究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呼吸困难指数分级评分系统(MM-RO)评估两组患者肺康复情况,该问卷将呼吸困难程度分为0~4级,级别越高,表明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越显著;并且5个级别分别赋予0~4分的分值,分值越高,则意味着康复效果相对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采用(x̅±s)形式来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数据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则通过[例(%)]描述,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使用中位数(M)以及四分位距(Q),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COPD患者FEV1%pred、FVC%pred、FEV1∕FVC比较


观察组FEV1(48.60±7.25)%,比对照组更低,FVC、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COPD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COPD患者血气指标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aO2(61.32±5.44)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aCO2(58.49±1.1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COPD患者呼吸肌力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IP(98.63±10.22)cmH2O显著高于对照组,MEP(35.62±6.11)cmH2O则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COPD患者康复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MWD(574.49±102.36)m较对照组更高,而CAT评分(16.23±4.67)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COPD患者MRC分级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R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道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疾病,常伴随运动能力受限。当前,COPD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这些方法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有人认为运动训练作为肺康复的基础,是提高COPD受试者运动能力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最佳方法,阻力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在传统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抗阻力训练。原因是传统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训练主要侧重于四肢肌肉和胸式呼吸的锻炼,而对腹式呼吸的锻炼不足。通过加入抗阻力训练并结合吸氧,不仅可以兼顾四肢和胸部的锻炼,还能进一步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增加胸廓顺应性,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加强膈肌的储备力与收缩力,改变胸式呼吸时辅助呼吸肌的氧耗,协调呼吸,增强通气能力,改善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滞留状态,提高患者与氧结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肌抗阻力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FEV1%pred、FVC%pred、FEV1∕FVC、呼吸肌力量、血气指标、COPD康复指标、MRC分级等方面,均得到改善。说明在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抗阻力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预后状态,这与先前研究结果相似。其干预COPD的机制可能是:(1)通过抗阻力训练可以改善呼吸模式,减少无效、浅快呼吸,增加深慢呼吸,以增加其呼吸调节与控制的能力,从而改善肺通气和灌注的匹配,减少死腔通气,提高气体交换效率使得PaCO2水平降低,此外通过联合治疗,还能进一步增强患者的通气能力,提高肺活量,减少残气量,更强的呼吸肌可以更有效地排出CO2,从而大大降低CO2潴留,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如本研究中,观察组相较于治疗前及对照组,FEV1%pred、FVC%pred、FEV1∕FVC均显著升高,FEV1%pred是指第1秒用力呼吸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是指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是指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可以反映患者通气功能及呼吸困难程度。(2)加快机体的血液循环,以抗阻力训练提高膈肌和辅助呼吸肌功能,以改善代谢功能,减少乳酸生成,从而维持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从而减少呼吸困难和提高呼吸效率,并更好地扩张肺泡,增加肺泡通气量,从发挥改善肺部及支气管的炎症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呼吸肌损伤修复,增加肌肉强度,提高胸廓顺应性来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呼吸肌无力症状;呼吸肌力量指呼吸肌最大收缩能力,反映了呼吸肌能量及强度,MRC分级是指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相较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提高了呼吸肌力量,MRC分级也得到明显改善。(3)通过抗阻力训练过程改善患者因焦虑抑郁,愉悦身心,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状态,康复指标是通过6MWD,CAT评分等判断COPD的严重程度,这些均反映了患者恢复及预后情况。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康复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和疾病的异质性可能影响结果。其次,患者的依从性也可能影响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医疗人员的判断差异、测量工具的精度以及单位转换误差也可能是潜在的偏差来源;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不够多,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本研究没有探讨对COPD患者的长期影响。


综合以上,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COPD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对于COPD的呼吸康复锻炼,已经得到业内广泛认可。本研究是在专业呼吸内科及康复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的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加上抗阻力训练方法,后期患者可以独立进行锻炼,不受场地、工具和人员限制,患者可以在社区,居家锻炼,并且通过微信等方式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指导,整套方法相对简单,简单易学,提高了患者的遵从性。并且相对于传统的组合式渐进呼吸康复锻炼方法,增加抗阻力训练,更加改善COPD患者的通气功能,恢复了肌肉功能,对于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预后,生活质量有着更加明显的改善作用,为COP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略

作者:黄艳艳 闫玉侠 李苗苗 蒋亚林

单位:亳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5年8月第27卷第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