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应性炎症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气流受限,症状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障碍与气道梗阻。 近年来,COPD的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有咳痰、咳嗽、胸闷和呼吸急促等,这些症状极大地削弱了患者的呼吸能力,严重影响其肺功能。 患者通常感到体力不支,难以开展常规运动或社交活动,这不仅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加剧了其心理负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压力。
运动康复因其治疗方式的综合性,在COPD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定期的适量运动能够帮助COPD患者改善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与心肺耐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运动康复还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有效推动康复进程。 然而,传统的运动康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的运动康复方法通常仅侧重于简单的肌肉力量及有氧训练,未能充分重视阻力训练对改善肺功能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显著作用。 并且鉴于病情,COPD患者的运动往往受到诸多限制。 因此,为保证康复过程的有效与安全,设计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抗阻训练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康复。 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的抗阻训练或有氧训练模式,缺乏将呼吸肌与运动肌联合抗阻训练纳入整体干预策略的探讨。 这种研究现状导致目前针对COPD患者的康复方案不够全面和有效,无法充分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康复需求。
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模式,着重锻炼患者的运动肌和呼吸肌,利用呼吸训练与抗阻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功能与肺活量。 本研究将这一新兴运动康复模式应用于COPD老年患者,致力于解决传统运动康复方法的局限性,为COPD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康复方案,满足其康复需求。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样本量确定
本研究样本量基于两独立样本率比较公式计算所得。 经查阅相关资料,取 α =0.05(双侧检验),β =0.1,π1=0.8,π2=0.96,δ=π1-π2 ,代入公式:
其中,α为检验水准(显著性水平);β为取伪错误概率;π1和π2分别代表两组的总体率;δ为两组总体率的差值;Zα为与检验水准α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数;Zβ为与β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数。 取双侧检验的Z值计算得n1=n2=74,合计148例。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COPD确诊标准,且病情在稳定期;
②年龄为60~75岁;
③意识清晰,认知功能完整,可以正常交流;
④无系统肺康复训练史;
⑤愿意参加此次研究且签订了知晓同意书。
(2) 排除标准:
①有关节或神经疾病妨碍运动能力;
②并发严重并发症;
③生命体征不平稳,难以完成运动;
④存在其他运动禁忌证;
⑤并发肺部恶性肿瘤、肺结核;
⑥患有中度肺动脉高压;⑦有心绞痛发作史。
1.1.3 分组
采用单盲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1月盐城市某医院北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48例COPD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专门负责分组的人员采用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并制成随机分配卡,装入依次编号的不透明信封(信封的编号与卡片上的序号相同)。按进入试验的顺序依照信封编号拆封取卡,严格按卡片序号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此次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核准(编号:伦理⁃2021⁃11⁃041)。
1.2 方法
两组都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激素及其他祛痰止咳类药品。
1.2.1 对照组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
(1) 健康教育:
①着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COPD疾病常识,内容涵盖病因、病情发作机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等;
②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式与呼吸方式,以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处置能力及认知能力;
③指导患者戒烟,避免沾染粉尘及有害气体,保持家中空气清新。
(2)饮食护理:
①设计合适的饮食方案,做到均衡饮食、丰富营养,确保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及全面的营养供给,饮食原则是低脂及低盐;
②观察患者的体质量变化,避免肥胖或营养不良的状况。
(3)用药护理:
①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正确使用吸入器、科学规划用药时间;
②详细解释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作用机制,并教会患者掌握不良反应或者药物过敏的应对方法。
(4)心理护理:留意患者的情绪波动表现,及时识别心理困扰症状并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5)康复护理:
①引导患者开展呼吸康复,诸如科学看待呼吸障碍,并传授他们管控呼吸的方法,如慢速呼吸法与腹式呼吸法;
②为患者设计运动康复方案,引导患者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③支持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促进其心理健康并强化患者的社会互动。
1.2.2 观察组方法
实施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干预。
(1) 组建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小组:
①小组人员构成。小组包括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4名及康复师1名。 其中,护士长为资深主管护师,拥有1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管理经验;责任护士均为护师及以上职称,临床经验5~10年;康复师拥有中级职称,具备8年的康复治疗经验。
②职责分工。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协调、领导及培训;责任护士执行具体的护理任务,包括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健康宣教和评估、指导/ 监测患者正确开展联合抗阻运动、定期评估患者参与联合抗阻运动的成效,以保障运动计划的有效落实;康复师则履行专业康复指导及训练职责,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拟出个性化康复计划,且配合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联合抗阻辅助与指导。
③质量控制。
A. 为确保研究的同质性,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培训与学习。 培训内容包括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常识、运动康复实践与理论等。 培训结束后参加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均达85分为合格,不合格成员继续参与培训,直至考核过关。
B.在设计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方案时,根据大量文献并与临床实践经验相联系,通过讨论会拟出详细方案(包括运动康复计划、宣教内容、评估标准等),以便于及时察觉患者的变化且对运动方案加以微调,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C.定期对患者指标(如身体状况、运动耐力、肺功能等)进行评估,对相关数据加以统计与分析。
D.创建记录表与评估表,记录患者参与状况、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等内容,便于后续分析与比较。
E.小组通过内部交流与互查,在讨论并评估运动方案后,持续改善方案;小组定期开会,交流联合抗阻运动的效果与经验,一起拟出改善办法。
(2)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方案:
①干预周期。包括住院期和出院后康复期,共 8 周。 住院期:患者在医院接受专业指导,进行呼吸肌和运动肌的联合抗阻运动训练;出院后康复期:患者按照医院提出的训练计划在家继续训练。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密切监督患者的训练情况,确保运动强度和频率适宜,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出院后定期通过电话、短信及在线平台开展随访工作,了解患者居家训练情况和身体状况;安排家庭访视,由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和评估;建立患者互助小组,鼓励患者之间相互监督和交流经验。
②收集指标时间节点。时间节点包括干预前和干预第 8 周。 干预前,收集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干预结束时(第8周)再次评估上述指标。 在医院,使用肺功能测试仪、运动测试设备等收集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数据,采用问卷调查实施面对面访谈收集生活质量数据;出院后通过电话、短信或在线平台收集患者自我报告数据,如运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在家庭访视时,由专业人员现场评估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列出运动康复计划,通常基于呼吸肌力锻炼及全身阻力训练等层面为患者实施干预;为患者开展宣教活动,细则见表1。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耐力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状况,包括6min步行试验(six minute walking test,6MWT)、最大运动功率和持续运动时间。6MWT:让患者用最快速度及能力于特定区域内持续往返6min,记下其最长步行距离;最大运动功率:让患者夹住鼻子,咬住单向呼吸活瓣,确保平静呼吸 3min 后,以肺功能仪加以检测;持续运动时间:让患者开展蹬车运动,以60r/min的转速保持10W功率,每间隔1min增加10W负荷,直至患者觉得疲惫为止。
1.3.2 肺功能
以肺功能检测仪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状况:患者先咬住检测仪咬嘴,进行最大程度吸气,屏气后以最大气力迅速呼光气体,反复操作3次,记下最佳测试结果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in 1 second,FEV1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 及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患者经过3min休息后含住检测仪咬嘴,迅速用力深吸气,直到最大值,反复做3次,记下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数据。
1.3.3 生活质量
以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此问卷包括3个维度,即疾病、症状与活动受限,合计条目50个,总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愈高提示生活质量愈差。 此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系数为0.878。
1.4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1.4.1 资料收集方法
在干预前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包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肺功能(FEV1、FVC 等)、运动耐力(6WMT)、生活质量(SGRQ);在干预结束后再次评估,收集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数据。
1.4.2 数据质量控制
所有参与数据采集和评估的研究人员均接受统一培训,确保评估一致性和准确性;使用经过验证的标准化工具和量表评估,如肺功能仪、6MWT 和 SGRQ,保证数据可靠性;数据录入过程中采用双重录入方法,由两名独立的工作人员分别录入数据并比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研究过程中定期检查数据质量,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5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软件SPSS22.0详细分析相关数据。 以均值和标准差的形式描述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并通过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例(%)]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并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此外,设定P<0.05作为判断统计学意义的界限。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对两组的年龄、病程、COPD分级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对照研究,见表 2。

2.2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
干预前,对两组运动耐力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运动功率、6WMT 测试数值均高于对照组,持续运动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2.3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
干预前,对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VC、FEV1 、MIP和MEP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2.4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
干预前,对两组生活质量得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5。

3 讨论
3.1 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对患者运动耐力、肺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得分大幅增强,明显优于对照组:优势一,在6WMT中,观察组运动耐力大大领先于对照组,提示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并提高耐力水平,原因可能在于联合抗阻运动能强化肺功能,有利于摄入与使用氧气。优势二,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观察组 FEV1、MEP、FVC及MIP数值都比对照组高,提示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干预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如促进肺活量、最大吸气压力及最大呼气流量增加,原因可能在于联合抗阻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升气体交换效率并改善肺通气。
范郁涛等的研究指出,联合抗阻运动能提升运动耐力水平并强化心肺功能,这和本研究结果相符,提示联合抗阻运动对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和改善患者肺功能有着极大的临床价值。 与多数研究聚焦单一的抗阻训练或有氧训练不同,本研究采用呼吸肌和运动肌联合抗阻训练,这种综合干预方法在现有文献中较为少见。与临床其他类似研究相比,综合性干预方法可同步增强呼吸肌与运动肌功能,这可能是本研究观察到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显著改善的原因。
通过8周联合抗阻运动干预,患者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均得到渐进性增强,从而实现长期获益。联合抗阻运动具有综合效应,远超单一运动干预成效,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存在密切关系,开展联合抗阻运动既可改善呼吸系统,又可改善心血管系统,能取得更佳效果。
3.2 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干预后,观察组的SGRQ得分比对照组低,提示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能切实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析可能的原因:联合抗阻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其身体状况,进而提高其活动水平。由于改善了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了其运动耐力,患者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日常工作,缓解疲劳感,提升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此外,联合抗阻运动可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适当的运动肌阻力训练及呼吸肌训练能促进人体释放内源性物质,比如啡肽等,从而产生积极情绪,缓解抑郁及焦虑情绪。 另外,运动增强了患者的康复自信和自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与社交活动参与度,由此提升了生活质量。
和秦晋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更显著的优点,这一干预方式能增强患者的肺功能并提高肌肉力量及灵活性,由此协助患者更有效地开展日常活动;患者在接受这一干预后掌握了健康管理技巧,可以主动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而有效管理疾病,实现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4 小结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实施运动肌和呼吸肌联合抗阻运动干预,能明显增强患者运动耐力和肺功能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正面影响,在临床上具有推行意义。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选取范围有限,可能无法全面代表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群体,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其次,因条件限制,未设置绝对隔离的空间,可能存在组间沾染的风险。再次,干预时间较短,未能长期跟踪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难以确定该干预方式的长期有效性和稳定性。
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增加样本量并拓宽样本选取范围,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病情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可通过独立器材配置及双盲设计避免组间沾染。 同时,开展长期的跟踪随访,观察患者在干预后的长期康复效果,为设计更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多种康复手段的联合应用效果,以综合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推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略
作者:董傅燕 彭霞 朱金玲 顾晓丽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来源:当代护士2025年9月第32卷第27期(下旬刊)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