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植入术属创伤性治疗方法,患者术后需严格限制于平卧位,同时术侧肢体制动,以防止起搏电极移位。卧床期可能会出现腹胀、便秘、尿储留、肺部感染、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并发症。出院后,若护理及活动不当,会出现设备或心脏内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导线断裂等不良事件。因此,对于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住院期间的管理、出院后的随访及家庭护理康复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在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康复时应进行体位、早期关节训练、病情观察、切口护理、饮食指导及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指导。
体位及活动
应坚持仰卧位或略左侧卧位24小时以防止电极脱位;进餐时应将床头抬高30~45度以防误吸。术侧肢体7天之内应限制活动,勿过度外展、上举和过度用力,以防止电极脱落或移位。此外,还应避免用力咳嗽和呕吐,必要时可用手按压伤口。
早期关节训练
早期应进行肩肘关节训练来减少肢体肌肉费用性萎缩和关节韧带粘连,防止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关节训练的方法包括握拳练习、外展运动、前屈运动、后伸运动、旋臂及练习攀岩运动等。一般来说,术后24小时后可指导患者术侧上肢行握拳、活动手指的运动,由责任护士为其做术侧上肢腕、肘及肩关节被动运动;术后48~72小时可进行肘、肩关节的主动运动锻炼,但活动幅度不宜太大,应避免过度外展上举,循序渐进,以避免引起电极脱落或移位。之后可每日活动量慢慢递增。当然,出院后仍应坚持锻炼,并逐渐加大幅度做抬臂、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观察及伤口观察三大方面。其中,对于伤口主要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皮下淤血、有无疼痛以及缝线部位的愈合情况。
切口护理
术后应采用2.5 kg沙袋压迫6~8小时。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若出现敷料碰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此外,还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宜穿过紧的内衣。若术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溃烂,则要考虑感染的可能,不宜在家中自行处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饮食指导
术后可正常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低盐低脂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促进伤口愈合。此外,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心理康复
部分患者在术后非常紧张会听到起搏器起搏声音,出现局部肌肉抽动、担心起搏器会突然故障或停止工作,心里康复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悲观、焦虑及抑郁情绪,加快心脏功能的康复。
饮食起居
日常活动方面,术后2~4周可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可进行不太剧烈的活动如散步、家务;术后5~12周可活动量稍大,如园艺、钓鱼、购物、驾驶汽车等。
自我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锻炼。术后3个月,只要体力状况允许可从事跑步、跳舞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但应避免打篮球、棒球等肩关节活动度大的运动。运动中心率不超过静息心率5~10次/分为宜。此外,术侧肢体3个月内应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肢体活动。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应教会患者坚持自数脉搏,尤其是在植入初期及电池寿命将尽时,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每日定时测量心率并作记录。若脉搏少于60次/分或低于最低设定频率或原有症状出现应及时就诊。术后还应做好起搏器的随访,于术后第1、3、6及12个月及之后的每年进行随访。此外,需注意有些医疗行为可影响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后禁止接受磁共振检查(特定起搏器除外)、禁止在起搏器部位使用透热治疗、禁止做高/低频物理治疗、禁止放疗射线直接照射起搏器、禁止在起搏器上除颤放电、禁止在起搏器周围做电针灸治疗和电神经刺激、使用电手术刀应距离起搏器15cm以上。
结语:上述康复措施是确保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治疗效果、预后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的决定因素。
(本文来自于北京医院心内科崔玲玲护士长在学术会议上的讲课整理而成,她结合实践病例就起搏器安装术后的心脏康复作为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