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指南共识
指南共识 | 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
作者: 来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发布时间:2021-02-21


基层医院应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的主要场所,是心血管疾病管理成败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开展心脏康复工作的医院多数在城市大医院,基层医院开展心脏康复非常少,主要原因包括:基层医院缺乏医疗资源和激励政策,基层医生缺乏对心脏康复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专业的心脏康复知识培训,对心脏康复风险的把控信心不足。 制定适合基层医院使用的心脏康复指南,将有利于心脏康复在基层的推广普及,《冠心病心脏康复基 层指南(2020年)》(简称基层指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概述


心脏康复应用与发展 60 多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心脏病患者从心脏康复治疗中获益。首先,心脏康复能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 45%;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降低心血管病死率 7%~38%;其次,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均可从心脏康复运动训练程序中获益,并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病死率。还有研究证据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改善生命质量,减少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因此,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非常必要。随着互联网远程医疗的应用,研究发现家庭心脏康复与在医院进行心脏康复具有同等的心血管获益,可作为医院心脏康复治疗模式的重要补充或替代。


(一)定义 


心脏康复是指应用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行为干预戒烟限酒五大处方综合性医疗措施,使心血管病患者获得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风险,尽早恢复体力和回归社会。心脏康复融合了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为心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疗干预和风险控制,涵盖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预防和发生后治疗与康复,是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心血管综合评估:包括对疾病状态、心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和运动风险的综合评价,是实施心脏康复的前提和基础。 


2. 二级预防循证用药:遵循心血管指南,使用有证据的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干预: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促进危险因素控制达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侧支循环形成。 


4. 管理社会心理因素:落实双心医学模式,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提高生命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二)分期 


2013 年《中国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将冠心病康复分为3期:院内康复期(Ⅰ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Ⅱ期)和社区/家庭长期康复期(Ⅲ期)。每期康复都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循序渐进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实现运动能力逐渐恢复,满足日常生活能力和恢复社会职业活动。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间在 3 d 左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控制在平均 7 d 左右,Ⅰ期康复时间有限,主要目的是减少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症和健康教育;Ⅱ期康复为冠心病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Ⅰ期康复的延续,也是Ⅲ期康复的基础;Ⅲ期康复是维持患者Ⅰ、Ⅱ期的康复效果,在社区和家庭持续康复。见表1。



心血管综合评估


制定心脏康复处方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综合评估。心血管综合评估是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依据,是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数据基础,是运动风险控制和心脏康复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心血管综合评估按照康复接触时间分为初始评估、康复治疗 30 d、60 d 和 90 d 评估,此后每 3个月进行再评估,1 年后每12个月进行心血管综合评估。 


基层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心脏康复团队,至少包括心脏康复医生和护士,运动治疗师、心理师和营养师可兼职,心脏康复医生组织团队成员完成每一次评估,护士负责患者心脏康复档案建设与管理,记录历次心血管综合评估结果和运动训练过程,由心脏康复医生完成对整个评估的报告解读。 


(一)临床资料评估 


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生化检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生命质量量表测评等评估工具,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日常运动习惯及是否有限制运动的因素,掌握患者全身功能状态,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精神心理(包括睡眠)情况。 


(二)危险因素评估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


1、肥胖评估: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腹围,计算 BMI,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超重(BMI 24.0~27.9kg/m2)或肥胖(BMI≥28 kg/m2),是否有腹型肥胖(腰围:男≥90 cm,女≥85 cm)。


2、血糖评估:问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对确诊糖尿病者了解血糖控制以及并发症情况,检测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24h尿蛋白、眼底情况等;对于无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糖耐量试验和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糖耐量异常。


3. 高血压评估:问诊高血压病史,应用标准血压计测量坐位、站立位 1 min 和 3 min 双上肢血压;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检测患者诊所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必要时采用24 h动态血压评估高血压治疗是否达标,评估合并危险因素和有无靶器官损害。 


4. 血脂评估:患者应每年检测空腹血脂四项1次,根据危险分层确定血脂达标值(高危:LDL‐C≤2.6 mmol/L,极高危:LDL‐C<1.8 mmol/L),用于评价患者的血脂状态和调脂治疗效果。 


5. 吸烟评估:通过问诊了解患者是否吸烟,吸烟支数和年数,了解戒烟意愿,通过《FTND 烟草依赖度量表》评价患者的烟草依赖程度,对不吸烟者需了解是否有二手烟接触史。对已戒烟患者了解戒烟时间,是否有复吸经历,对戒烟半年内的患者评估是否有戒断症状以及复吸的风险。


6. 日常体力活动评估:日常体力活动和运动耐力评估通常采用体力活动问卷。


美 国 退 伍 军 人 特 定 活 动 问 卷(VeteransSpecific Activity Questionnaire,VSAQ)可以估算患者的耐受运动量水平(表 2),VSAQ 问卷结合患者年龄可预测受试者最大运动耐量[最大代谢当量 =4.7+0.97×VSAQ 分 数 -0.06 × 年 龄](相 关 系 数r = 0.64)。Duke 活动状态指数问卷(Duke Activity StatusIndex,DASI)是常用的运动能力评估方法,适合于老年患者预测最大运动量和最大摄氧量(表 3)。可按照患者体力活动问卷评估结果,结合自感劳累程度分级(rating perceived exertion,RPE)评分制定运动处方。


(三)营养状态


目前没有统一的营养膳食结构测评量表,可使用食物频率问卷或脂肪餐问卷,也可通过记录膳食日记,了解患者每日蔬菜、水果用量、肉类、蛋白、油盐的用量、饮酒量以及家庭饮食习惯、外出就餐次数、改变饮食习惯的意愿,结合患者的运动习惯、压力状态、营养状态提供膳食指导。 


(四)精神心理 


通过问诊了解患者心血管疾病症状、情绪变化和睡眠情况,初步识别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障碍,进一步使用心理筛查自评量表进行筛查,推荐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广泛焦虑问卷7项(GAD‐7)》联合《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或《患者健康问卷 15 项(PHQ‐15)》。脑功能自律神经测定仪和心理量表分析软件提供客观的数据和报告,可作为补充工具。评估结果提示为重度焦虑抑郁的患者,需请精神专科会诊;评估结果为轻度或中度的患者,可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


(五)睡眠评估 


通过问诊了解患者对自身睡眠质量的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定量表客观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对高度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或便携式睡眠呼吸暂停测定仪了解患者夜间缺氧程度、睡眠呼吸暂停时间及次数。中度和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需积极治疗。 


(六)运动能力评估 


运动能力评估是心脏康复的重要内容,为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运动风险提供安全底线。由于心血管病患者存在运动风险,基层医院可根据综合风险评估后进行危险分层。常用的有氧运动耐力评估方法有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肺运动试验、6 min 步行试验等。抗阻运动常用能够完成一次最大抗阻运动(能够1次举起的最大重量)来评价其运动能力。 


基层医院心脏康复主诊医师要掌握运动负荷试验适应证、禁忌证、终止运动的指征及常用参数的临床意义,掌握运动风险的控制指标和有氧运动处方制定方法,掌握 6 min 步行试验的适用人群和规范操作过程,准确解读 6 min 步行试验结果及处方制定方法。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可作为了解知识。基层医院心脏康复运动能力评估流程见图1。



1、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指在患者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同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和症状,对已知或怀疑患有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辅助诊断、运动能力和疗效评估的方法,其方法简便、费用低廉、无创伤和相对安全,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按照其应用目的不同可分为低强度运动试验、亚极量运动试验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心功能情况、运动能力和应用目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运动类型。见表4。



现代常用的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有运动平板仪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设备类型,运动平板仪常采用Bruce和改良Bruce等分级递增方案,功率自行车采用以 10~25 W/min的功率连续递增方案,在运动过程中需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症状等,通过RPE观察患者的劳累程度。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应由主治医师和护士共同完成。在试验前,医生应严格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筛选患者(表5),按照不同的运动类型选择终止指征,在试验中医生和护士需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及时预防和阻止意外事件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终止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过程可动态提供心率、血压、心律失常和运动强度等参数(表 6),最终测试报告提供运动耐力、运动时血压的变化、有无心肌缺血、运动是否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为心脏康复有氧运动训练提供运动处方制定依据,评估心脏康复疗效和判断预后。



2.心肺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试验是在心电图运动负荷基础上测定运动时摄氧量(VO2)和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等多个气体代谢参数,综合分析气体代谢和血液动力学等指标,评估心肺功能储备以及全身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功能状态,可更准确评估个体的心肺储备功能和进行危险分层。心肺运动试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终止运动的指征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基本相同,可参考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相关部分。


心肺运动试验在心脏康复中常用的参数见表7。基层医生可了解常用参数正常值和生理学意义。 



3. 6 min 步行试验:6 min 步行试验主要记录6 min步行距离、心率、血压、血氧和症状等,用于评价中、重度心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肺功能状态。6 min 步行试验规范操作与注意事项见表 8。多项临床研究表明6 min步行距离可作为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4. RPE:RPE是利用运动中的自我劳累感觉判断运动强度,又叫做Borg评分,在6~20级中每个数量级各有不同的运动感受特征(图2)。有研究报道RPE与心率和耗氧量具有高度相关性。各数量级乘以10与达到该强度的靶心率基本一致(除外应用影响心率药物)。年轻患者运动训练时RPE分级应在12~15之间,中老年人应达到11~13。确定合理运动强度的方法应将靶心率和 RPE 评估两种方法相结合。首先在适宜靶心率范围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在运动中 RPE 评分,重视患者运动中的感受,可有效控制运动风险,增加运动治疗的安全性。 



5.肌力和肌肉耐力评估:肌力和肌肉耐力是运动训练的基础条件,掌握患者肌力和肌肉耐力水平,对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储备十分重要。肌力和肌肉耐力评估有器械评估和徒手评估,在基层医院常采用徒手肌力和肌肉耐力评估,不受设备和场地限制,简便易行。肌力、肌肉耐力、平衡和柔韧性的常见徒手评估方法见表9。



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是心血管综合评估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患者心血管综合评估和运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按照危险分层推荐患者实施心脏康复的医院级别,推荐合适且安全的运动强度,确定患者在运动训练中是否需医学监护。《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与康复专家共识》指出冠心病患者运动危险分层应分为低、中和高危3个等级,见表10。



高危患者要转诊到三级医院进行心脏康复评估与运动训练,并需在严密的医学监护(包括血压、血氧、心电、呼吸和症状等)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中危或低危患者可在基层医院或社区接受心脏康复评估与运动治疗,部分中危患者需在严密医学监护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经过运动康复训练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进一步通过远程医学指导下在家庭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运动康复习惯,促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


(一)Ⅰ期住院期心脏康复 


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在住院时实施的心脏康复,包括病情评估、患者健康教育、日常活动指导、心理支持和出院运动评估指导。主要康复目的为促进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患者首次康复训练指征为: 


1、过去8 h内病情稳定,包括:①没有新的或再发胸痛;②无肌钙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③没有出现新的心力衰竭失代偿征兆(静息时呼吸困难伴湿啰音);④没有新的恶性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动态改变。 


2、基础生命体征正常,包括:①静息心率 50~100 次/min;② 静 息 血 压 90~150/60~100 mmHg(1 mmHg=0.133 kPa);③血氧饱和度>95%。 


如果患者病情稳定,满足相应的临床指征,以安全优先为原则,可在床边开展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运动训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康复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康复程序见表11和表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指导包括二级预防用药指导、危险因素控制目标值、定期随访计划、出院后日常活动指导以及注意事项。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建议患者在出院前进行运动风险评估,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尽早开始门诊心脏康复程序,指导患者出院后日常活动。建议患者出院后首次运动风险评估应尽早完成。见表13。


(二)Ⅱ期门诊期心脏康复 


符合心脏康复适应证的门诊患者在发病 1 年内,均应接受门诊心脏康复治疗。门诊Ⅱ期心脏康复既是住院期心脏康复的延续,也是向社区心脏康复过渡的基础,在建立从医院到社区和家庭的整个心脏康复程序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与康复专家共识》推荐门诊心脏康复启动时间在出院后 1~3 周之内,持续 3~6 个月,共完成36次医学监督下心脏康复。门诊心脏康复管理流程包括从接诊心脏康复患者到建立康复档案,在建档案过程中完成心血管综合评估并进行危险分层,按照危险分层选择运动能力测试方法,根据运动能力测试结果制定运动处方,遵循运动处方完成3~6个月的运动训练计划,部分高危患者需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心脏康复,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医院门诊康复。见图3。



1、门诊心脏康复路径:建立门诊心脏康复临床路径可规范基层心脏康复实施,有利于规范心脏康复内容并在基层医院推广。门诊心脏康复路径包括接诊、建档、危险分层、运动耐量评估、运动处方、康复程序、随访计划、健康教育和最终目标,每个步骤 都 有 相 应 的 内 容 、实 施 者 和 医 学 处 置 。 见表14。 



2.、运动处方:根据患者的健康、体力、骨骼、肌肉状况、心血管功能及有无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状态,结合日常生活和运动习惯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其包括运动频率、强度、形式、时间和注意事项。门诊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补充,柔韧平衡性运动可用于热身和恢复阶段,运动强度依据运动能力评估来制定,可结合RPE,运动频率 5~7次/周,每次运动时间 30~60 min为宜。


(1)有氧运动处方:有氧运动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吸入氧气与组织消耗氧的需求相等并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爬山等运动,推荐每日运动量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0~45 min,5 d/周,或高强度有氧运动 15 min,3 d/周。常用有氧运动强度的确定方法包括心率储备法、AT法、目标心率法和RPE法。见表15


(2)抗阻运动处方:抗阻运动指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阻力可由自身的重量、他人或器械(如哑铃、沙袋、弹簧、橡皮筋等)提供,阻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肌力和能够 1 次举起的最大重量(1RM)而定,以经过用力后能克服阻力完成运动为度,长期坚持抗阻运动能恢复肌耐力和肌力,广泛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肌肉萎缩。制定抗阻运动处方的依据由肢体在保持正确方法且没有疲劳感的情况下,1RM 来确定,但 1RM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测定,常采用“理论最大负荷”的方法设定运动强度(表 16)。



抗阻运动处方主要是设计抗阻训练负荷和重复抗阻的组数和次数,具体方法包括:①通过某重量的实测可重复次数计算理论1RM值;②按照理论1RM 50%~75%计算训练的抗阻重量;③设计抗阻训练的每组及重复次数。见表17。



(3)平衡和柔韧性运动处方:平衡和柔韧性运动训练可保持颈部、躯干和臀部的柔韧性,增加平衡控制能力。平衡柔韧性训练原则应以缓慢、可控制方式进行,逐渐加大活动范围。训练方法:八段锦或太极拳等,训练前应对上下肢肌肉拉伸训练,每个部位拉伸 10~15 s,强度为有牵拉感觉同时不感觉疼痛,每个动作重复5次,总时间10 min左右,每周3~5次。 


3. 运动风险控制:所有心脏康复应遵循安全性原则,在运动康复程序中应严格规范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和心电血压、随时准备急救处置等有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主诊医生应全程掌握患者运动风险,严格遵守心脏康复训练操作规范。运动前需精准评估运动能力和危险分层,运动中监护症状、心电、血压等,患者应配合医务人员操作指导,运动后需持续观察症状和心率 5~8 min。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进行低强度运动康复相当安全,在 医 学 监 护 下 运 动 试 验 ,死 亡 率 仅 为 0.05‰~0.1‰。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试验时仍要保持高度警惕,操作者必须熟记运动试验的禁忌证、终止运动试验的指征,掌握突发心脏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确保心脏康复安全。


(1)规范操作心脏康复训练:


 ①对患者每次运动康复前、中、后进行风险评估。


 ②开始运动康复之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运动处方及注意事项。 


③准备心脏急救应急预案与启动流程。 


④运动场地需备有心电监护和心肺复苏设备,包括心脏电除颤仪和急救药物。 


⑤指导患者感受运动康复训练时的预警信号,包括胸部不适、头痛或头晕、心律失常、心率增加和气喘等。 


(2)密切医学监护: 


①低危患者运动康复时无需医学监护,也可使用心率表监护心率,重点教会患者识别可能的危险信号,在患者出现不适反应时能正确判断并及时处理。 


②中危患者可进行医学监护,检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疲劳度和症状等。 


③高危患者需严格连续医学监护,密切观察患者运动中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症状和疲劳程度,一旦出现不适、致命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立即终止运动。


(3)启动心脏急救应急预案:


如果运动中有如下症状,如胸痛、头昏、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脉搏不规则、关节或肌肉疼痛,尤其血压下降,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持续观察上述症状。特别是停止运动3~5 min后,心率仍增加,或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等,应启动应急处理程序。


(三)Ⅲ期社区/家庭心脏康复


社区和家庭心脏康复指发生心血管急性事件12 个月后的冠心病终身预防和管理服务,其核心内容涉及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社会心理等问题的全程综合管理,重点帮助患者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继续有效控制冠心病高危因素,帮助患者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日常活动,部分患者可重返工作岗位。 


1、日常活动指导:建议基层医生掌握常见日常活动、职业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指导患者在社区和家庭进行相应强度的运动训练。见表18。


2.特殊生活指导: 


(1)驾驶汽车:病情稳定 1 周后可开始尝试驾驶活动,但应告知患者避免在承受压力或精神紧张,如时间紧迫、天气恶劣、夜间驾驶、严重交通堵塞或超速驾驶等的情况下驾驶。开车所需能量消耗水平<3 METs。


(2)乘坐飞机:心脏事件后2周内,如患者静息状态下无心绞痛发作、无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并且对乘坐飞机无恐惧心理,可在家属陪同下乘飞机出行,并备用硝酸甘油。有陪同的乘飞机所需能量消耗水平<3 METs。 


(3)性生活:心脏事件4周后可开始性生活,通常性生活可使心率加快到 130 次/min,随之血压也会有所升高,一般性生活所需能量消耗水平<4.5METs 。患者在能够胜任 5 METs运动时,可安全地进行性生活,但应备用硝酸甘油,如患者在性生活时出现心绞痛或其他相关不适,应及时停止,含服硝酸甘油后胸痛无缓解应及时就医。


心脏康复其他处方


以心脏康复干预为目标的心血管疾病管理重点是改变患者生活方式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通过综合干预帮助患者接受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强调二级预防用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面对生活的心理状态,预防再次心血管事件发生。 


(一)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目标 


对于血脂、血压、血糖、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指南(2015 版)》《2 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和《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汇总出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目标(表 19)。帮助患者戒烟也是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内容。 



(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心脏康复医生需掌握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原则,评估患者对心血管保护药物的知晓程度,教育患者长期应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等,提高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推荐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见表20。 


(三)精神心理管理 


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症状频发、生命质量下降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的慢性病管理体系不完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对自身疾病不能客观认识,普遍存在焦虑状态或抑郁状态,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精神心理状态评估,针对其精神心理问题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运动训练、减压正念冥想、生物反馈治疗等手段,运动训练可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回归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心。对患者进行焦虑(GAD‐7)和抑郁(PHQ‐9)自评量表评估后发现有中度(PHQ‐9 或GAD‐7≥10分)以上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的患者,积极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必要时请精神心理科医生协助治疗。对于睡眠质量差的患者,考虑短期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或有镇静安神作用的中药。


(四)饮食营养管理 


总热量和胆固醇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不平衡膳食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积极有效的医学营养治疗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营养治疗包括客观的营养评估、准确的营养诊断、科学制定营养处方、全面实施营养监测。医学营养治疗计划需要 3~6 个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推荐平衡营养结构膳食 ,建议控制每日能量摄入,饮食中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科学健康。具体建议如下:每餐8分饱,食物多样化,每餐中食物成分比例为蔬菜水果占 50%,蛋白占 25%,主食占 25%。每天摄入蔬菜水果 300~500 g,谷类 150~300 g,动物蛋白 125~175 g,每日食用油<25 g,每日饮水量至少 1 200 ml;每天食盐摄入<6 g;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 g(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及桃、香蕉、苹果、西瓜、橘子等水果以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同时建议患者坚持适量运动,调节精神心理状态,避免暴饮暴食,改变饮食时间,避免睡前3 h内进食。


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是触发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法的重要阶段,建议向患者提供相关科普信息: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是如何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出院后需什么治疗,坚持治疗的好处是什么,参加心脏康复对预后有什么获益,如何科学运动和健康饮食,如何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再次发生胸痛的自救方法。对于吸烟的患者,在此阶段强烈建议戒烟,提供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相关信息,并提供戒烟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戒烟成功率。 


出院后应持续开展冠心病健康教育,结合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进行戒烟、药物、运动、饮食、睡眠、心理全面指导,既要强调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又要强调冠心病运动康复,并对患者及家属普及急救知识。


(一)教育冠心病患者坚持服用有临床研究证据、能改善预后药物。 


(二)让患者获得冠心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生命质量评估、运动指导、饮食及体重控制、出院用药和随访计划、心电监测知识等。 


(三)改变患者生活方式,如戒烟、平衡膳食、改变不运动的习惯。 


(四)对冠心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生存教育,包括患者出现胸痛或心悸等症状的应对措施和心力衰竭的家庭护理等。 


(五)急救措施培训,包括紧急情况下呼叫120,急救设备自动复律除颤器(AED)的使用,家庭成员进行心肺复苏训练。


随访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成 3~6 个月的心脏康复程序后应长期坚持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基层医生完成对心脏康复患者初始评估、康复治疗30 d、60 d和90 d评估和制定处方后,视为完成整个心脏康复计划。此后每3个月进行1次运动能力评估随访,1年后每12个月进行心血管综合评估。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安全、有效的生活方式医学治疗和随访,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方式治疗的依存性和自我管理冠心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年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