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心”的认识不仅包括西医心脏的概念,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心具有主血和藏神两大功能。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相互影响。而心神合一,“双心同治”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与现代医学的重视心脏和心理,“双心健康”不谋而合。而“双心健康”作为冠心病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注重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恢复。因此结合中医“双心同治”理论,可在心脏康复治疗方面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我国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且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情志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心脏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这些不良情绪在加重或诱发心脏病病情进展的同时,也会降低心脏康复训练的效果,影响康复进度,常常不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分析发现,焦虑是冠心病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抑郁可以使冠心病发病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因素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心理干预、教育督导等康复手段对于改善心脏病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效果已逐渐得到认可。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必要时加以干预,做到“心脏”与“心理”同治。而我国传统医学在心脏康复中的特色和优势日益凸显,其中“双心同治”“形神合一”理论对心脏康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中医“双心同治”在心脏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心脏康复的概述 心脏康复体系经历了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有50 多年的历史,早在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就正式提出应积极进行心脏病康复治疗,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心脏康复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治疗过程,其内容包括: ①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指导患者戒烟、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以及睡眠管理。 ②双心健康:注重患者心脏功能康复和心理健康的恢复。 ③循证用药:冠心病的康复必须建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因此,根据指南循证规范用药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生活质量的评估:冠心病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可能的恢复到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水平。 ⑤职业康复:冠心病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心脏康复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的行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可以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二、心脏康复中“双心健康”的重要性 “双心健康”作为冠心病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注重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恢复。目前心脏病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也逐年增多,众多心血管患者都存在持续的焦虑、抑郁症状。研究证实,与非抑郁患者相比,抑郁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了 1.6倍。大量证据表明,抑郁焦虑等情志心理问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方面心脏病患者在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受到持续紧张、更多压力等剌激可诱发心理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然而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全方面综合水平上认识健康和疾病。而医学模式已经向社会-心理-生物综合模式转变,医学目标也逐渐转向预防康复为主,防治健康合理布局。双心病因其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而被广泛关注。 三、“双心同治”与心脏康复 3.1 “双心同治”的中医认识 从中医角度分析心脏病患者“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相互影响,往往出现异常,形成恶性循环。“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同病的关键在于心神失调。一方面,“血脉之心”异常殃及“神明之心”而致心神失调。心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或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扰及心神均可致心神失调,而诱发情志异常。《景岳全书·郁证》 中提到“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另一方面,心神失调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诱发胸痹心痛并影响及预后。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双心同治”可打破该恶性循环改善情绪状态及心功能,对心脏康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谓“双心同治”,即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要重视患者心理精神问题,既关注“血脉之心”又要重视“神明之心”对患者的影响。中医学对于“双心同治”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 《黄帝内经》,其将“双心同治”的概念首次引入到中医基本理论当中,认为心具有主血脉和主神志的两大生理功能。重视“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心脏病可伴有神志方面的问题,而反之神志也可能影响心的正常功能,病理互损,双心为病。《灵枢》 记载:“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互为一体,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可相互影响、只有“形神合一”才可以实现身心健康的要求和标准。 3.2 “双心同治”分症论治 在治疗心脏病中首要是辨别虚实,但临床上常以虚实夹杂为多见,多因心络受损,病机表现为络气郁滞、痰浊闭阻、瘀血内阻、络虚不容,最终可致心神失养,蒙蔽清窍,进而出现精神及情志的异常。辨证时须分清主次。治疗中需要做到标本兼顾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神失调的病机变化,以安神法贯穿始终,以调神明之心。《内经》 有云:“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3.2.1 养心安神法 养心安神是通过补养心之气血阴阳以达到育养心神的目的,使神藏心安的一种治法。养心安神以定魂魄,补益心气以壮心体。多因劳神过度,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伤及阴血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化之源不足所致。以心悸,失眠与气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气血不足,导致心与心神失于营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唇舌色淡。代表方:阴亏血少者可选择天王补心丹当滋阴养血,补心安神;营血不足可选用柏子养心丸养心安神,补肾滋阴;肝血不足多选用酸枣仁汤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心血不足伴情志异常,方用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加龙骨治以养血安神。 3.2.2 解郁安神法 肝郁气滞伴心中悸动不安者多属心肝同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主,木郁达之。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心神不定之证。《明医杂著·医论》 中提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说明肝气郁滞,心气不畅会导致血瘀脉道,血脉不和最终会导致则心神失养。临床上常存在胸痛,精神抑郁,善太息,或每因情志原因发作或加重等症。临床试验证明运用柴胡疏肝解郁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抑郁患者,有确切的疗效。肝郁气滞者多选柴胡疏肝散治当理气活血,解郁安神;若肝郁化火的不寐、心悸,方选丹桅逍遥散治以清肝、调气、安神。 3.2.3 化痰安神法 痰浊可致心悸,如吴澄 《不居集》 提出“停积痰涎,使人有惕惕不宁之状,其则厥,其脉滑大者是也”。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中发现“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怪症”“怪病多痰”。痰郁不化,郁而化火,痰火扰心,则会出现心神不安的症状。而心神所伤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而症状显著而持久,且病情易反复,尤其是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往往合并痰浊。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痰气郁结和痰热内扰两种证型。 ①痰气郁结: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郁郁寡欢、愁眉不展、胸胁满闷、泛吐痰涎、唉声叹气、悲观厌世,甚至出现消极行为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等。 ②痰热内扰:患者表现为情志抑郁不舒,急躁易怒,焦躁心烦,失眠,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应治以清热化痰,行气化痰,宁心安神法。痰火除,则心神安,悸动得止。而化瘀安神法是通过解郁化痰,调畅营血以达到安神定志的目的。适用于瘀血内阻,心神失养的心神不安之证。若痰气郁结,治宜理气化痰,开窍安神,选用顺气导痰汤加味;若日久不解,证见神昏可用涤痰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若痰火扰心,可选黄连温胆汤以清化痰热,宁心安神。 3.2.4 祛瘀安神法 化瘀安神法是通过活血化瘀,调畅营血以安神定志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瘀血内阻,心神失养的心神不安之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因素阻痹心脉,以心胸疼痛。心阳不振,失于温运,心脉失养,心动不安,故见心悸怔忡;阳气不运,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疼痛。瘀阻心脉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舌质晦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若瘀血内阻而导致顽固性失眠、心悸,治宜活血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宜理气活血,解郁安神;若血瘀伴肝经有郁热者,可选四物化郁汤;若瘀阻切气滞甚者,可选用癫狂梦醒汤加减。 3.2.5 交通心肾法 心肾不交可导致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于上,火盛神动则致心神不宁。《医经精义》 云:“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于脑中”。《灵枢·经脉》 云:“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医方集解》 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肾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学心悟》“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心神不足日久可累及肾脏,导致肾气肾精不足,病邪进而深入,缠绵难解。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加之大惊大恐之后,也更容易恐惧,惊悸不安,两者相互影响。临床中除意志减退、善恐惊悸、兴趣索然等表现外,还可见精神倦怠、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耳鸣脱发、耐力降低。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 (左归丸) 加减;若虚火内扰,可用酸枣仁汤加减;若阴阳气血失和,心悸怔忡症状明显,用炙甘草汤。 四、总结 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是心脏康复的目标。心脏康复临证中在关注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恢复。结合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双心同治”独特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中西医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后期的心脏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岳爽[1] 郑慧阳[2] 孟晓萍[3]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院[1] 长春中医药大学[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 本文来源:慢性病学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