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虽然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心力衰竭的患者人数仍在不断增长,药物治疗以及器械治疗等手段均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无法有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因而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脏运动的康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脏储备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分析心肺储备功能评估对于心理衰竭患者实施心肺康复的应用价值。
一、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储备功能下降
人体在进行运动时,骨骼肌肉的有氧代谢量会显著提升,导致人体的氧需求量和氧摄入量激增,这就需要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提供足够的氧来满足肌肉运动的需求,这时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会同步升高。
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运动储备功能下降的主要表现是在较低运动负荷情况下,患者仍能感觉到较为显著的呼吸困难以及疲劳,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心理衰竭患者在出现心脏功能异常之后,其外周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骨骼肌会出现异常,从而引发通气效率较差、内皮功能减退、氧利用低下以及麦角受体活性增加等表现,进而对患者的运动耐力造成影响。
二、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储备功能
运用训练是目前临床上改善患者体能的最佳方式。对于患有收缩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15%到30%的有氧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帮助患者实现左心室重构,改善LVEF以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而且还能帮助患者改善外周因素,通过提高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率,抑制神经激素,缓解炎症通路以及抗氧化作用,减轻患者外周血管的闭塞情况,促进内皮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交感神经的张力,增加骨骼肌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提升骨骼肌的强度和耐力,提高骨骼肌氧化酶的活性,增加Ⅰ型肌纤维,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耐力。
三、对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的客观评价是进行心脏运动康复的基础
心脏康复是一种包含康复医学、心理学、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以及营养学在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个性化运动方案、健康教育咨询、疾病评估以及心脏危险因素控制方面的内容,同时需要患者不断努力,从而改善身体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可以在社会生活中保持正常的角色,积极地生活,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如下:(1)对患者的进行医学评估,并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治疗,通过心肺运动负荷实验对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进行评测;(2)在不影响患者身体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改善心肺储备功能的运动训练;(3)对患者的体质量、血脂、血压、血糖等方面进行管理,指导患者进行戒烟;(4)在合理饮食搭配方面给予患者一定的指导;(5)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
在制定心脏运动康复治疗之前,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特征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尤其是要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损伤程度,评估患者的体能水平以及患者的肌肉废用程度。运动的强度应当与患者的上述功能情况相符,运动强度过高,则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继发损伤,如果运动强度过低,则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正式开始之前,必须要进行安全界限的界定,而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的外周效应同样有所衰减。
所以,在正式开始运动康复治疗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获得患者全身器官系统功能的评价,必要时,强制性测定患者准确的心肺储备功能,并根据心肺储备功能的测定结果,进行危险分层,定制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四、心肺运动试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在为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的过程中,要保证正常的药物治疗,不能因试验的实施而中断药物,建议采取小负荷递增的方案,整体实验时间控制在8min到12min左右。开始实验前,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估,过高的初始负荷以及对患者运动耐力的过高估计,将导致患者体内的乳酸快速堆积,导致患者肌肉用力过度而过终止试验,得到错误的试验结果。
五、结论
通过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个体化的有氧运动有利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且安全性较高,我国现阶段心理衰竭患者的人数众多,且每年都在增长,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的定期评估,可以有效测定其危险程度,从而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更强,同时更加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进而进一步促进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康复。
参考资料(略)
本文作者:冯丽霞
作者单位:昆明市五华区人民医院
来源: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