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是由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职业性身体活动、业余时间身体活动、家务性身体活动和交通性身体活动 4 个范畴。目前认为身体活动对健康有益,评价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主要考量其的 4 个基本要素,即频率、强度、活动类型和时长。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r)是所有在清醒状态下的坐、斜靠、躺等能量消耗≤1.5 梅脱(MET)的任何行为。身体活动包含所有强度类型,从静态行为、静态活动到低、中、高强度。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活动不足发生率逐年升高,每 4人中就有 1人处于身体活动不足的状态,身体活动不足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有重要影响。我国 2017 年疾病负担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顺位近 30 年持续攀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研究表明,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肥胖、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风险,促进心血管健康。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与其暴露情况有关,近年来随着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的改进,身体活动暴露的测量更加准确,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效应。
笔者检索了2020年7月为止收录于PubMed、CINAHL、Cochrane 和万方数据库中身体活动活动量、强度、类型、频率和时长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死亡、复发相关的国内外综述和原始研究,对成人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一、身体活动总量与心血管疾病
活动量用单位时间的 MET计量,反映某一特定时间内(如每天、每周)身体活动剂量(dose)的累积量,较广泛地应用于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定量研究中。现有证据表明身体活动对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影响与身体活动总量(volume)的关联更紧密,而非单次时长。动则有益,目前无相关证据表明时长不足10 min的身体活动对心血管健康无益。早期关于身体活动的长期随访研究和干预试验多将身体活动分为活动量高组、活动量组,以不活动或低活动组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动则对心血管有益。我国慢性病前瞻研究队列对 487334名成人追踪 7年,结果显示身体活动总量最高组较最低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少 23%。
近年来随着身体活动测量手段的不断发展其的测量更为准确,剂量反应研究逐渐增多。Kyu等对174项原始文献进行了综述,绘制出了每周身体活动总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连续风险曲线,结果显示身体活动总量与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卒中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身体活动总量的增加疾病发生风险逐渐降低,且相对身体活动量<600MET·min·W-1者,身体活动量少量增加(600~3 999 MET·min·W-1)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即显著降低,且随着身体活动量增加,发病风险持续降低,但曲线趋于平缓。身体活动较少或不活动者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及事件,身体活动达到WHO全球身体活动指南推荐的活动量,即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70%~90%,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保护效应类似。
因此,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增加身体活动总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身体活动总量增加与冠心病、卒中、心力衰竭等事件的减少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不区分活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且这种保护性关联十分稳定。尽管目前关于身体活动量增加到何种程度,其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效应不再增加甚至有潜在危害仍缺乏证据,但已有研究显示极大量身体活动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示应适度量力进行身体活动。
二、身体活动强度与心血管疾病
身体活动强度分为绝对强度(absolute intensity)和相对强度(relative intensity)。绝对强度是完成任何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水平,可以用MET、卡路里(cal)、焦耳(J)或耗氧量来测量。MET 是最常使用的一种强度单位,相当于人坐着休息时的能量消耗水平,对于大多数人,相当于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摄入3.5ml氧。对于老年人、某些身体障碍者或不经常运动的人,自身有氧能力较低,感到活动相对更难完成,能量消耗的绝对水平不能与个人自觉用力程度相匹配,需要用相对强度来评估。相对强度作为个人进行任何特定身体活动的难易程度,可通过生理参数如最大摄氧量(VO2max)或最大心率百分比描述,非临床应用也可使用唱歌⁃说话测试主观测评。关注身体活动的健康效应研究多采用绝对强度,即评估完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水平。
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的作用不同,既往较充足的证据表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WHO 2020年发布的《全球身体活动指南》及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身体活动指南推荐每周保持 150 min 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 75 min高强度身体活动或二者的组合。中⁃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和动态抗阻力训练(肌肉长度改变引起物体移动的肌肉收缩锻炼)可改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肥胖和超重、高血压,且存在剂量⁃反应效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
近年来,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逐渐增多。Hupin 等对1011名 65 岁及以上退休老人随访 15年,发现退休前活跃工作状态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低于静态工作状态者,此种差异在从事低强度身体活动工作者同样存在。Batacan 等综述了 2015 年以前的33个低强度身体活动干预试验,发现低强度身体活动可改善身体活动不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的血压。多项研究报道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脏代谢健康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有关,同时提示达到一定的身体活动量对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张兴等对11849名我国自然人群随访5.9年,发现校正人口学特征因素后,每小时MET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负相关,而纳入校正因素收缩压、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酒等后,保护作用减弱或消失,提示其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发挥作用。
三、身体活动类型及其组合与心血管疾病
部分身体活动研究聚焦某种特定活动类型或多种类型的组合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常见的有生理效应的活动主要包括有氧身体活动、无氧身体活动、肌肉力量活动、骨骼强化活动、平衡柔韧训练等。有氧身体活动与心肺功能关联紧密,有氧运动是有计划性、架构性、重复性与目的性的有氧身体活动。
随着《有氧运动》一书在专业领域和大众的普及,“aerobics(有氧运动)”被认可为维持或改善心肺功能或有氧代谢能力的身体活动总称。其中,步行(或健走)因可通过步数或距离进行计量,更易于定量研究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领域关注较高的有氧身体活动。Hall 等汇总了17项前瞻性研究,3万余成人的数据表明,与基线步数相比,每增加 1000 步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5%~21%,且不受体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的影响。
Cavero⁃Redondo 等综述了既往每日步数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每日步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这一心血管疾病亚临床危险因素呈剂量⁃反应关系。步数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示了低强度身体活动的益处。此外,多种活动类型的组合亦是关注热点。有关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的研究关注较高,其是短时间大强度无氧运动合并短时间低强度有氧运动恢复期交替完成的组合型间歇训练,目标强度为达到大摄氧量的85%~95%的峰值心率,其通过改善成人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体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干预效应,且此种效应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为明显,对于肥胖及超重人群 HIIT 改善效果更佳。
Ito对 HIIT 的作用机制、组织实施规划、安全性等做了系统性综述,发现合理规划锻炼的 HIIT是有效的短期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方法。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与健康状况、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中,均观察到HIIT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但现有证据尚无法确定此效应是否在不同人群间存在差异。HIIT可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且效果与持续身体活动相当。Choi等的试验结果提示,经过平均2个月余的锻炼干预,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理和活动状况HIIT的干预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身体活动。此外,有研究显示多种身体活动类型组合的太极、瑜伽、八段锦、舞蹈等“身心”活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且具有降压等作用。
四、身体活动的规律性与心血管疾病
由于每日或每周总时间固定,具有“定和性质”,仅分析身体活动时间数据对结局的影响不考虑其在总时间的比例及分布情况易得出错误结论,故通过各身体活动规律性(一定时间的频率、强度、时长及分布)综合探讨身体活动的效应逐渐成为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新趋势。Šimaitytė 等对 40 名受试者(其中 20 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客观监测的身体活动指标进行模式归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周身体活动更集中、静态行为比例较高。Xiao 等将每周锻炼超 3 次归为规律身体活动,对2万余中国农村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与不活跃和身体活动不足人群比较,“周末勇士”和规律身体活动的人群的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甘油三酯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较低,且规律身体活动人群的水平更低。每周规律进行身体活动可能通过调节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心血管疾病高危者的卒中风险,而对于卒中患者,打断静态行为状态,进行规律的每日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预后。
总之,现有证据支持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成人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改善预后,此种保护效应在不同身体活动强度和类型中均可观察到。身体活动无明确的最小有效剂量,进行即有效,逐步增加中或高强度身体活动或二者的组合达到《全球身体活动指南》的推荐标准,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均有益。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体活动可能受到疾病影响而减少,个性化的指导以及适度量力地进行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十分必要。规律的身体活动或可通过血液流变学作用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但如何合理的组织身体活动的频率、强度和种类等以达到更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尚缺乏有力证据,尤其是中国人群的相关证据不足,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略)
本文作者:张媞 赵文华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7月第49卷第7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