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提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性的作用都是肯定的。国外学者的研究证实,定期运动对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和血压控制是很有意义的。自我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强调患者的主体意识,使患者积极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本文旨评价家庭医生指导下的运动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和运动自我效能的影响,为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名家庭医生,在其签约管理高血压患者中各选取25名进入自我管理小组,共100名患者组成干预组,平均年龄为(69.25±5.99)岁,其中男性35名,女性65名。入选标准:(1)为本中心在册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病程≥2年;(3)患者近1年血压控制较稳定;(4)患者自愿参加,并按要求参加干预活动及体格检查;排除标准:(1)患者在平稳状态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超过180mmHg和110mmHg;(2)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急进或者危险现象的患者;(3)患者同时伴有主动脉狭窄、急性感染、眼底出血、肾功能不全等疾病;(4)患者同时伴有关节炎、肌肉痛等运动损伤疾病。选取另2名家庭医生管理的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00名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73.07±47.91)岁,其中男性39名,女性61名。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式,即1年血压监测、随访4次。干预组由家庭医生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方案,内容包括:(1)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病因、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并发症、常用药物治疗方法等;(2)对患者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频率,注意事项等提供指导;(3)根据患者不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时长、时间段,并制定一本记录册,患者每日运动结束后自行记录在册,每月进行1次血压监测和健康状况评估,根据当月的监测评估适时调整运动方案。每月以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形式,在社区卫生站点交流本月运动心得体会,同时开展相应健康教育课程,每节课为60min,干预期为1年。
1.2.2 评估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拟定《新虹社区高血压健康知识和行为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运动等情况。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ESES)评估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情况。ESES是由Kroll等于2007年制定,用以评定脊髓损伤患者坚持运动锻炼的信心。ESES每个项目得分为0~100分,10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0分表示完全没有信心,ESES评分为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再除以项目总数。本研究以ESES评分50分及以上者判定为运动自我效能强,50分以下者判定为运动自我效能弱,需加强干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的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3.0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提体格检查情况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自我管理和运动自我效能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有家庭医生指导、经常运动的比例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选择健步走、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超过150min、运动前热身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自我效能强的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三、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如何更好地持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花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不是以治愈为目的,而是将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本次研究采用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模式,由家庭医生制定运动干预方案,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运动干预方案对于改善患者运动方式,促进其自我管理行为,增强其运动自我效能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干预前后2组血压和BMI的结果未见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血压等指标变化可能还需更长的干预时间。
慢性病患者在进行疾病管理时,需要涉及对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整或改变以及持续的症状管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年的运动干预,干预组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高的比例明显增加;经常运动和每周超过150min中等强度运动的患者比例均明显提高,说明家庭医生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示在今后高血压管理工作中应继续发挥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的功能。树立信心对高血压患者改变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非常重要。今后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时除了运用临床手段控制患者血压之外,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也应纳入工作重点。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运动处方干预能有效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的意愿和执行力。
有研究显示,长期坚持运动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配合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更好,同时可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患者治愈慢性病的信心和遵医依从性。尽管目前许多患者都知晓运动对健康有帮助,但却不知道如何实施运动才是安全和有效的。因此,对于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根据个体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社会资源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年的运动干预,运动前进行热身、选择健步走的比例明显增加,提示患者的运动习惯有明显变好的趋势。但是运动形式仍比较单一,还需家庭医生加强指导。
综上所述,家庭医生运动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和改善生活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后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控制血压,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作者:黄芸,孙兰,姚婷,严蓓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中心
文章来源:上海医药2022年第43卷第4期(2月下)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