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几点思考
作者: 刘小娟 等 来源:中医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2-07-18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各项社会压力也随之而来,加上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极易造成高血脂、高血糖的状态,再者,中国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这些因素都使心脏病的发病率一路飙升。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在经过专业系统化治疗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后续问题,那就是心脏康复。其中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对于单一的康复模式来说,可谓是增色不少,疗效确切。


一、心脏康复的背景


心脏康复正日渐被人重视甚至推崇,它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包括降低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发表了心脏康复治疗的目标,其主要思想是临床工作者通过医疗活动,将患者罹患疾病的原因引导到有利的方向并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生理和心理功能,促使患者的心脏疾病得到良好的康复以达到生活自理甚或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顺利回归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过去数十年心脏康复历程中,现代心脏康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初的心脏康复,只是为了患者的安全监督心脏病患者进行最为简单的体力活动,而今的心脏康复已经成为一个综合学科计划,包括众多的部分构成,例如心脏手术后患者的护理,病人药物治疗调节最优化,危险因素管理如血压管理,还有营养咨询、情绪管理、危险因素控制,诸如体重控制等等。有诸多临床研究显示了心脏康复疗效的确切性,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心脏康复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运重建率,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规范有效和结构化的心脏康复,患者治疗效果令人满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可以减少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并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残疾率。使其能顺利回归社会生活,发挥对社会的有益性,同时亦可发挥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我认可度,得到社会满足。


传统中医对于疾病康复有着独到的见解,当然其中包括心脏康复,所有疾病的康复都可概括在三个字里,即“治未病”。“治未病”一词最先出现于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后代医家于《难经》《金匮要略》等典籍中都曾就“治未病”有所阐述。后代医家将治未病理论总结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这三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顾名思义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指未得病之前的预防工作,即“养生”;已病防变即为已经得了疾病,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既包括本脏疾病的恶化,也包括传变到他脏,即“先安未受邪之地”,指患病之后的预防工作;病愈防复是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或进一步恶化,指疾病痊愈或相对稳定时的预防工作,要防微杜渐;总之我们可以总结出,从古至今,疾病治疗的全过程都渗透着治未病思想治未病强调形神共养,《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这里的形指的是我们有形的身体,即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神指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等。当形神调和,形神共养,疾病才可康复,人体才可健康。形神调和是我们中医康复学,特别是心脏康复的重要原则。


二、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特点


在心脏康复方面,中医和西医并不是背道而驰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心脏康复的过程中,它们就像是左右双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较为核心的一部分,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保障。据调查显示,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加上患者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可以明显降低心脏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对于心脏病变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我们强调的是疾病的二级预防,除了常规的改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戒烟、控制饮食等等,药物方面还是主要依据国内外权威指南等,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规范化治疗方案。当然如果在常规规范化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优化药物治疗,中西药合用并调整适合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谈到药物个体化治疗,中医在心脏康复方面可谓优势颇多。中医学有两大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通过整体与辨证,真正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用药这个特点。心血管疾病归类于中医学胸痹、心悸、喘证、水肿等病范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给中医后辈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譬如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丹参饮、血府逐瘀汤等,都是比较经典的方剂,这些经典方剂至今仍指导临床应用,疗效确切显著。经方在临床应用广泛,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的舌、脉等症进行辨证分析,在经方的基础上药味或是药量加减,开出适合患者的方药,然后综合患者服药后的表现进行调方调药,真正做到药物治疗个体化,药物应用的“高端私人定制”,符合每个患者的特点,做到了求同存异,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观念。


2.2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在心脏康复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临床心脏康复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患者在得病后都惧怕运动甚至活动,唯恐运动会诱发或者加重疾病,其实不然。有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在科学监护下发生于心脏康复过程中的例如包括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或猝死等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仅为1/6万~1/8万。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科学规范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国内外众多相关临床研究都证实了此观点,如降低心脏衰竭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因心脏疾病复发而引起的病死率。心脏康复中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叫作运动处方,它主要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等指标。其中的每一项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设定处方内容,如一般患者都适用于运动形式中的有氧运动,而其他因素如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要依据心率、代谢当量等科学计算后得出相应的结论以指导康复运动。目前,鉴于运动带来的益处,康复专家们就康复所能进行的运动进行不断地探索,项目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对于大家来说都比较新颖且有吸引力的方式,例如水疗法。国外研究经过对比发现,水疗法运动试验组较对照组来说相关康复指数都有所提升,这种运动方式可能近期内被列入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中。心脏康复运动处方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对患者来说,益处多多。


中医心脏康复的运动主要是传统养生保健运动,可谓是经典运动方式,它们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它们有众多经典古籍作为理论支撑,讲究的是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人对其继承并进行发扬光大,可谓是经典运动方式。在临床康复活动中发现,这些经典的传统保健运动项目,起到了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调和脏腑,甚至起到了畅情志、改善睡眠的作用,很好地改善了心肺功能,在心脏康复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运动形式很多,它们大都是动静结合,柔性调节人体能量分布的运动,例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降压操和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对于老年心脏病人来说非常适宜,例如五禽戏,是一种经典运动方式,在临床研究中证明这种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其动作柔和,非常适合心脏病人,这些运动可以达到形神合一,调畅人体的气机,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中医传统的运动方式加上西医近现代的康复理念,对于心脏康复患者来说有着双管齐下的作用,必然效果卓著。


2.3 饮食治疗


对于有心脏基础病的患者来说,现代医学比较提倡的是低盐低脂饮食,当然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那么应同时注意控制血糖,给予糖尿病饮食,同时我们可以选择给予高纤维素食物,各种绿叶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在减少氧自由基和抑制氧化方面作用较大,且也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比如芹菜。芹菜中含有一种维生素,叫作芹黄素,现代研究表明芹黄素是一种很强的金属离子赘合剂,能显著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故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防治冠脉硬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中医提倡的药膳,就是基于药食同源的基础,我们一日三餐进食的东西,也可以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区分。经典古籍《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是使我们肉体得以存活的物质基础,是一切行为发动的前提条件。根据患者的整体辨证,我们给予相应膳食指导,来调节心脏病人的阴阳平衡,对于心脏病人康复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情绪管理


众所周知,情绪是导致心脏病人发病或疾病加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诱因。负性情绪例如焦虑、忧郁、悲伤等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产生负面作用,最终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生命安全。国外有学者曾对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型性格的心脏病患者急性心血管病发作率明显增高。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证实,消极的负性情绪可诱发出现胸闷、心慌、胸痛等不良的心血管病等情况,更有甚者会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威胁生命安全。作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人员,我们要做的就是优化患者的性格,平复其不稳定情绪,多鼓励患者,使其能配合我们的康复治疗,建立起心脏病康复的信心,积极乐观从容淡定面对疾病。近些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情绪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已得到了广大专家及临床医学工作者的普遍认可,近期众多专家提出心脏病治疗中的“双心同治”,即在治疗生物学心脏疾病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对患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故“双心同治”观点对于心脏康复患者来说是有理有利的言论观点。


中医将情绪曰为情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七情,包括“怒、喜、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志的不及或是太过都影响疾病的进程,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每一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也充分认识到情志的重要作用,在许多古医籍中都有论述。如《灵枢•师传篇》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黄帝内经》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为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近现代中医临床诊治心病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到情志的调节,也提出了一些学说,比如山西省名中医刘中勇教授,擅治心脏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刘先生在从医30余年的生涯中,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双心同调”的治疗方法。刘先生认为在心律失常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当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劝慰,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感受,给予最大化的关怀,这样可以发挥我们中医整体观念治疗的长处,在心脏病康复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我们要调节患者的情志,使其七情调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5 其他治疗方式


除了以上所论述的基础心脏康复方式,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中医特色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可谓锦上添花,起到了很好的功效。例如针刺治疗,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穴位,例如内关、膻中、神门、心俞等穴位,可以疏通气血,活血通络。又如艾灸,就是利用艾条或者艾炷,灸其较为重要的穴位,如心俞、厥阴俞、肾俞、神阙等穴位,以起到温通经络的目的。再如,穴位贴敷,就是用醋或者蜂蜜将相关的中药粉调和,然后将带有中药膏状物的敷贴通过中医辨证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上,如内关、天突、心俞、肺俞等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及药物渗透作用,以达到防治心脏疾病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五行乐舒缓情绪治疗,环境治疗(如疗养院等),耳穴压籽、穴位按摩、中药足浴等中医特色治疗方式,在临床心脏康复中因其疗效,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应用日渐广泛。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进步,中国的疾病谱也随着变化,中国现在已步入老年社会,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所以帮助心脏病人进行康复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我们应看到我们国家的心脏康复事业才刚刚起步,尚存在不足之处。如在现有心脏康复模式基础上,加之我们国宝传统中医药,必将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疗效确切,也必将造福于千千万万的心脏病患者。故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的前景是光明的,有望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推广施行。至于其作用模式的众多细节及机制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作者:刘小娟[1]黄谨谅[2]率中泰[1]李瑞明[3]

作者单位:济宁市中医院[1]济宁市中医药研究院[2]邹城市人民医院[3]

文章来源:中医临床研究2022年第14卷第6期中华医学心脑血管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