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心脏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张杉杉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2-09-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为急性血流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情况下中断。现阶段,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最为有效,能够紧急再通犯罪血管,在短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患者预后较好且病死率低。但是,其仍然无法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再发风险。为实现术后康复目标(早离床、早活动、早出院),需要充分重视PCI术后的二级预防。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PCI术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依据干预方法分为心脏运动康复组及常规康复指导组,每组50例。心脏运动康复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35~81(53.25±8.96)岁;病程:3~5年31例,6~8年19例;体质指数:20~23kg/m220例,24~26kg/m230例;梗死部位:下壁18例,前间壁12例,侧壁11例,前壁9例;梗死血管:前降支22例,右冠状动脉18例,回旋支10例;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Ⅲ级16例,Ⅳ级4例;危险分度:低危29例,中危14例,高危7例;合并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17例,糖尿病13例。常规康复指导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36~82(54.14±9.56)岁;病程:3~5年32例,6~8年18例;体质指数:20~23kg/m219例,24~26kg/m231例;梗死部位:下壁19例,前间壁13例,侧壁10例,前壁8例;梗死血管:前降支21例,右冠状动脉17例,回旋支12例;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31例,Ⅲ级16例,Ⅳ级3例;危险分度:低危28例,中危13例,高危9例;合并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选择标准:①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排除合并严重循环系统疾病者;③排除合并心脏瓣膜病者;④排除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康复方法


(1)常规康复指导组。术后1周依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实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宣教、锻炼等,若患者出现心绞痛、气短等症状,及时停止活动;出院前常规指导患者用药、生活等,督促患者定期来院复查。(2)心脏运动康复组。①院内康复期。将患者分为高危(术后心功能Ⅲ~Ⅳ级)、中危(术后心功能Ⅱ级)、低危(术后心功能Ⅰ级),依据高危患者的实际病情缓慢实施心脏运动康复,将起点设定为床上被动运动,之后逐渐向床边站立、自行如厕等过度,运动时间5~20min,静息心率+20次/min左右为运动强度,患者主诉不适或心率增加20次/min后立即停止活动,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运动计划。术后3d督促中、低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②院外康复期。在患者出院前依据其实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包括家务劳动、广场舞、爬楼梯等有氧运动,及仰卧起坐、弹力带等抗阻运动,有氧运动1h/次,抗阻运动以出汗为止。定期增加运动时间,每月增加1/4~1/3,并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6个月,询问患者服药、运动等情况,1次/周,1个月后调整为1次/月。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采某品牌彩色多普勒检测仪测定两组室壁运动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②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采用沃克6min监测分析系统检测。③6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④生活质量。采用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myocardial infarction di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MIDAS),内容包括躯体活动、担心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情绪反应、依赖性、安全性、饮食等7项35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分值0~14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⑤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⑥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定量资料(x-±s)采用t检验或F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METs、6MWD比较


干预后,两组WMSI、LVEDD、LVESD均低于干预前,且心脏运动康复组低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均<0.05);干预后,两组LVEF、METs、6MWD均高于干预前,且心脏运动康复组高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均<0.05)。两组干预前后LVEDV、LVESV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两组躯体活动、担心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情绪反应、依赖性、安全性、饮食评分及MIDAS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心脏运动康复组上述指标低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出血事件发

生情况比较


心脏运动康复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00%,4/50)低于常规康复指导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但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44,P=0.505)。见表3。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持续心脏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可行性与安全性,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心脏运动康复组WMSI、LVEDD、LVESD均低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均<0.05),LVEF、METs、6MWD均高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均<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原因为PCI术后心脏康复运动能够促进心功能储量、冠状动脉血流的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减少,而心率、心肌张力等决定着心肌耗氧量。PCI术后康复运动能够改善患者心率,增强患者运动耐力,减少心绞痛再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干预后,心脏运动康复组患者的躯体活动、担心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情绪反应、依赖性、安全性、饮食评分及MIDAS总分均低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均<0.05),原因为规律、持续的心脏康复运动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心脏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减少非心源性因素引发的活动能力降低;此外,能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况,恢复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心脏运动康复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康复指导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单纯常规康复指导相比,常规康复指导基础上持续心脏康复运动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杉杉,臧舒婷,刘亚楠,王鑫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刊2022年6月第49卷第11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