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JACC:要想活得长,心肺适能一定要强!分析75万人数据发现,心肺适能差与死亡风险增加309%相关丨临床大发现
作者: 来源:奇点网发布时间:2022-10-17

心肺适能是机体摄取、传递氧气并用于身体运动的综合能力,也被称为心肺耐力。这一概念乍一听有些陌生,却可能在降低个体死亡风险中,扮演关键作用。


近日,由美国华盛顿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的Peter Kokkinos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著名期刊JACC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1]。


他们对由750302人组成的队列展开分析后发现:不同分级的心肺适能和全因死亡率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且这一趋势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种族中均未发生改变。


具体而言,相较于心肺适能极高(前2%)的参与者而言,心肺适能最差(后20%)的参与者和死亡风险增加309%显著相关(风险比:4.09,95%CI:3.90-4.20)


此研究借助管理良好的大样本、长时程随访队列,首次证明了心肺适能和死亡风险的负向关联并不受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且心肺适能水平越高,其相关的死亡风险就越低,即便在老年人中,也并未出现研究者顾虑的“过犹不及”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最低级心肺适能水平和死亡的风险关联,远高于任何一种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老龄化日益普遍的当下,此研究的结果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634cbb1ddc75d.png

心肺适能是一项能够反映人体的心、肺、血管对氧气的运输和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医务人员借助标准化运动平板试验期间记录到的最高代谢当量数据,可以估计参与者的心肺适能状况[2]。


心肺适能的等级也和体力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中年人每周坚持完成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就可能达到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心肺适能


634cbbe5bad84.png

在既往研究中,心肺适能曾被证明和全因死亡率存在反向关联[6];但在人口老龄化比例日益升高的如今[7],心肺适能和死亡率在老年人群中的关联,暂时还缺乏可靠的结论。


此外,过高的心肺适能是否会像过度的体力活动一样,给老年人群带来潜在的有害效应[8-9];种族、性别等因素是否会影响心肺适能和全因死亡的关联,这些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带着这些问题,Peter Kokkinos研究者团队对退伍军人组成的大型前瞻性随访队列展开分析。


研究人员对运动测试和健康结局研究中的参与者们进行筛选,排除了年龄<30岁、运动平板试验后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随访时间未超过6个月、BMI或身高体重数据缺失以及运动平板试验期间代谢当量数据过低(<2.0)或缺失的参与者,最终纳入了199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日期间的750302例参与者完成后续的分析。


634cbc363580f.png

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全因死亡率,随访时间从运动平板试验完成当天开始计算,直至死亡事件出现或研究结束时为止。最高代谢当量水平依据跑步机的速度和等级,参照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标准进行计算[10]。


研究人员对不同性别的参与者按年龄段进行分组,并参考既往研究[11],依据最高代谢当量排序的百分位数,将每个分组内的心肺适能细分为最少(0-20th)、较低(20-40th)、中度(40-60th)、适宜(60-80th)、较高(80-97th)、极高(98th-100th)六个等级,对不同分组内相应的百分位数合并后,获得整体的心肺适能分级。


中位时间为10.2年(IQR:6.1-14.4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74807位参与者去世,平均年死亡率为22.4/1000人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BMI、慢性肾脏病、吸烟、房颤、心血管病、所有癌症、高血压和糖尿病。运动能力每增加1个代谢当量,与死亡风险降低14%显著相关(风险比:0.86,95%CI:0.85-0.87)


当把心肺适能极高组作为参照时,心肺适能水平的降低和全因死亡的风险逐步升高呈现显著关联。心肺适能最低组的参与者和死亡风险增加309%存在关联(风险比:4.09,95%CI:3.90-4.20),这一关联强度,远高于任何一种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634cbc82b1991.png

即便不排除那些可能因为潜在疾病而影响心肺适能和死亡风险之间关系的患者,不同等级心肺适能参与者的生存曲线也并未发生显著改变。男性和女性群体中,不同心肺适能等级的生存曲线趋势也别无二致。


634cbcc01d7c6.png

按照年龄分组后,在每个年龄段内,心肺适能等级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反向关联依然稳定。按照种族分组后依然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且过高的心肺适能并未表现出潜在的有害效应。在排除标准更严格的敏感性分析中,同样获得了相似的结论。


634cbd2cefd9d.png

此研究的优点在于:研究基于大规模前瞻性随访队列和完善的病历、随访信息开展;心肺适能的评估客观可信,且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等方式对病历资料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提取;设定年龄特异性心肺适能标准。退伍军人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也相对公平;研究队列中包含较多的女性、高龄参与者,为心肺适能这一研究领域增添了重要的证据。心肺适能的重要性和预后价值在老年人群中也并无区别,为研究结论赋予了重要的社会意义


但这个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缺乏对体力活动数据的评估,即便基于前瞻性随访数据库,回顾性研究也依然无法对因果关系进行推断。影响心肺适能的潜在疾病在心肺适能和死亡关联中的混杂效应也很难完全排除,基因型数据的缺乏、人群的代表性不足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倚,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