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是指患者肺动脉压力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并且表现出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现象。肺动脉高压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疾病,也可以随其他疾病并发出现。肺动脉高压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内膜重构、肺小动脉血管痉挛等。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除了临床的积极治疗措施外,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机体康复。心脏康复护理是通过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本研究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开展临床实验,旨在进一步探讨心脏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就诊的12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纳入标准:①肺动脉高压通过右心导管检查等,获得确诊者;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齐全以及完整,未表现出漏缺现象。
排除标准:①研究中途选择退出;②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③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认知障碍,影响本次研究顺利开展;④伴有恶性肿瘤;⑤伴有重大感染疾病;⑥存在药物滥用史,具有酗酒习惯者。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8~83岁,平均年龄为45.29±4.17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9~82岁,平均年龄为45.33±4.18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已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以及家属知晓此次研究,对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心脏康复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脏康复护理,内容包括:
(1) 病情观察:对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发绀情况以及呼吸方式进行观察,严密监测患者血气情况,尤其对于患者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SPO2以及血压,如呈现出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对患者的意识状况认真观察,及时识别并处理患者出现的晕厥先兆,例如头晕、头痛、出汗以及面色苍白等,对于晕厥出现给予充分预防;了解患者有无呈现出胸痛、咯血、气促、颈静脉充盈、恶心呕吐以及下肢水肿等情况。
(2) 药物护理:抗凝治疗方面,如患者不存在抗凝禁忌,则对其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维持2.0~3.0的抗凝强度,调整药物用量,防止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合理给予利尿剂治疗,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肾功能以及血钾水平密切观察,防止出现肾前性肾衰以及低钾血症的现象;在选择地高辛治疗期间,如患者表现出室性心律失常症状,则需要怀疑地高辛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正性肌力药物需要遵医嘱使用,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变化。
(3) 合理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确保患者休息环境舒适以及安静,减少探视人员。对于各项基础护理认真展开,防止出现交叉感染以及压疮;合理给予氧疗干预,如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则进行吸氧干预;皮肤护理方面,如患者呈现出水肿症状,则需要对其皮肤水肿部位进行处理。
(4) 饮食护理:饮食以易消化以及清淡为主;将富含维生素K食物增加,可进食牛奶、肉汤以及豆类食物,将身体素质提高,将抵抗力增强。
(5)生活护理: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并给予生活指导,尽量保持坐位休息。在患者服药2h内,要求其采取卧床休息。
(6) 积极做好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导工作:积极展开入院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病区环境以及防止跌倒等教育;积极展开特殊检查治疗健康教育,积极完成肺动脉造影检查护理以及进行肺血管扩张试验;积极展开出院指导:对患者饮食健康以及体重保持给予指导;患者需要避免应用避孕药;养成戒烟习惯;进行一定体力活动;确保休息充足;定期做好复查工作。
1.3 观察指标
(1)心理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分,量表临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结果为50~59分;中度焦虑:结果为60~69分;重度焦虑:结果不小于70分。评分越高患者焦虑程度越重。
(2)6min步行距离:在平地上画一条直线,长度为30m。要求患者保持来回行走,对行走距离记录,此过程中如观察患者表现出心悸、脸色苍白等系列症状,需要将行走停止。
(3) 治疗依从率:完全依从:对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可以完全遵循,未表现出抵触行为现象;部分依从:对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基本可以遵循,偶尔表现出抵触行为;不依从:对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不遵从,呈现出严重抵触行为。
(4) 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设定具体的饮食标准以及体重标准,对达到标准的人数实施统计,合理计算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升;组间比较,观察组远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比较
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6.67%,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对比
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三、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指患者肺动脉压有所升高,达到一定界值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晕厥、胸痛、乏力、运动耐力减少以及呼吸困难等系列症状。对患者心脑血管以及呼吸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显著,容易导致患者心衰,因此有必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但传统护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患者病情监测给予过度关注,而缺乏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关注。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心脏康复护理具有安全性高、护理效果显著的特点,能够避免患者出现严重心理以及生理应激反应,显著降低肺动脉压。此外心脏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安全性,使患者能够安心进行治疗,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本研究中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优于对照组患者,亦可验证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护理较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佳,可将患者焦虑情绪显著改善,将6min步行距离显著延长,同时将治疗总依从率、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有效提升,促进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希,李梅玲,张赞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文章来源:现代养生2022年11月第22卷第22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