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抗阻运动训练在老年心力衰竭中的效果
作者: 王慧洁 等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发布时间:2022-12-29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射血分数接近正常或正常的心力衰竭,但其病理生理机制较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更为复杂。临床上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常联合运动干预,但由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异常,若运动不当会增加心脏负担,临床上常予以患者运动平板训练,虽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功能,但对患者运动耐力等作用不显著。故需寻找一种既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又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的训练方法。抗阻训练可通过增加上、下肢肌群等的训练增强患者运动能力,鉴于此,笔者将其与运动平板训练联合应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探讨其对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我科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127例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63)和观察组(n=64)。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43±5.12)岁;心率(69.92±8.64)bpm;心功能Ⅰ级9例,Ⅱ级23例,Ⅲ级31例;分期B期12例,C期36例,D期15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2.04±5.03)岁;心率(69.65±8.61)bpm;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24例,Ⅲ级30例;分期B期13例,C期34例,D期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2016ESC指南: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中关于“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血浆脑利钠肽>200pg/ml;③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


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②长期规律运动者;③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不良或依从性差者。


4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运动平板训练。在患者进食2-3h后,量化患者运动时心率,以50%储备心率为起始目标心率,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加强患者运动强度,使心率达到60%-70%储备心率,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每次运动训练开始前进行热身运动,若患者体能情况衰弱,需适当延长热身运动时间,在运动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等。干预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抗阻运动训练。干预第1周,进行举哑铃、沙袋、拉橡皮条,通过绳索或滑轮提起重物等训练;第2周,以自身体重作为负荷,进行下蹲起立、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练习。待训练至患者肌群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量,以此为参考量,每天的训练分3组进行,即第1组运动强度取最大负荷的50%,重复10次;第2组运动强度取最大负荷的75%,重复10次;第3组运动强度取最大负荷的100%,重复10次。每组间可休息1min。每周测量最大负荷量,并根据此制定下一周训练计划。干预3个月。


5 观察指标


(1) 心功能改善效果


干预后3个月根据NYHA评估患者心功能等级。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悸、气喘等。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2) 心功能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使用心脏超声仪(美国Philis,HP5500)测量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 运动耐力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使用自行车心肺运动测试系统测量患者峰值功率(PP)及运动持续时间 (ED);记录两组患者6min最大步行距离。


6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通过SPSS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NYHA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 (p<0.05)(表1)。



2 心功能比较


干预后,LVSD、LVD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2)。



3 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峰值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持续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 (p<0.05)(表3)。



三、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心功能或结构异常而引起射血能力或心室充盈受限的临床综合征,可依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近年来,随着对心衰的探索发现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是一种独立的生理病理学综合征,具有更为复杂的异质性,故临床上常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运动干预以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运动干预具双重性,因此临床上多采用低等强度的运动平板训练以提高患者心功能,但效果不理想。抗阻训练是通过增加上下肢肌群的锻炼强度,刺激骨骼肌,促进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将其应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或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等。


在本研究中经干预后观察组NYHA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LVSD、LVD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LVEF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平板训练配合适量抗阻运动应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心功能改善效果。抗阻训练在干预过程中提高患者运动量,可改善基础代谢率及能量消耗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不足状态,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心脏结构,降低血管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从而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


运动耐力是评估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干预后远期预后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经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PP观察组高于对照组,ED观察组长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平板训练配合适量抗阻运动应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力。抗阻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举哑铃、沙袋、下蹲起立等增加对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臂部肌群的训练及下肢肌群的训练;后以训练强度的最大负荷的50%、75%、100%训练,刺激骨骼肌,提高肌肉数量及肌肉力量,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心功能指标,同时可保持关节稳定性,扩大关节活动度等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综上所述,运动平板训练配合适量抗阻运动应用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通过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心功能指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力。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慧洁,徐军晓,薄树伟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2021年02月第30卷第1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