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作者: 李川云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2-09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在刚刚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最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1700万人,在心血管病死因中有3/4以上可归于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超重者2亿,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中遗传只占15%,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改善高危因素,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可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中国的《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就是在没病的时候去防病。


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WHO宣布2002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鼓励公众增加体育活动,提倡有氧代谢运动:走路、跑步、跳绳、骑自行车、滑旱冰、球类等,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特别推荐跳绳作为有氧代谢运动的简便方式在全球开展。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3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对于血糖的干预,内分泌专家呼吁甚至应在非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代谢综合征。这些患者应接受强有力的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加强化。显著降压对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会带来明显益处。


干预血脂异常是一级预防的重中之重。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胆固醇水平,而应综合考虑患者具有的危险水平,干预的是危险水平,而不是单一的血脂水平。


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重要策略为:①评估每一个体的全身综合危险因素;②干预所有的危险因素;③从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启动,其内容包括限制饮食摄入的热量、控制体质量、有氧代谢运动、戒烟和控制血压。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戒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这些好处在戒烟头一年中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相对危险性的下降情况与年轻个体相似。因此,高龄人群戒烟的效益仍然很高。弗明汉研究结果提示,肥胖是冠心病老年男女患者发生二次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原因是老年超重者多存在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腹部肥胖者尤其如此。通过体力运动或低热量饮食减轻体重能够改善LDL-C升高和胰岛素抵抗之类的心脏危险因素。因此,减轻体质量能够降低二次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理心血管病学


系统思想、整体论指导下的现代心身医学十分重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互动,将二者看作是生命过程中同时存在、互相影响的两个密不可分的侧面,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的作用因素难以分清先后和因果。

例如,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后,慢性躯体疾病患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5%,而在无慢性疾病者中为17.5%;慢性躯体疾病患者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42%,而在无长期躯体残疾的人群中为33%;在进行短期治疗的住院患者中,与躯体疾病共患的精神障碍发生率更高,30%~60%有明显的心理、社会问题或异常。


西方国家头号死因是冠心病,1/3美国人最终死于冠心病;1/3心肌梗死患者死于发病后1h内,许多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大家认识到“预防为主”的思想确实有极大价值。在预防方面,心理行为预防的重点目标是:控制吸烟;改变多饮多食、少动的生活方式;针对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不遵医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训练;矫正“A型人格”(或行为模式);减少心理负性应激,训练应对应激的能力;提倡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等等。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


4.1 减少食盐摄入量


提倡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g。


4.2 控制体质量


计算体质量用体质量指数,即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正常体质量指数为20~24,>25为超重,>30为肥胖。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者应减重。


减重方法:①减少食用高热量食物,如食用油、肥肉、油炸食物,适当减少主食量,不饮酒;②增加体力活动,加大热量消耗。


4.3 戒烟


因为吸烟可使血压升高,吸烟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强调要戒烟。


4.4 提倡不饮酒


有饮酒习惯和超重的高血压者更应戒酒。一时难戒者,每天饮酒酒精含量应控制在20g以下,相当于葡萄酒50~100mL或白酒25mL,或啤酒300mL。


4.5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心胸开阔、性情开朗、性格随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活动、生活规律、避免紧张、急躁、焦虑。


4.6 提倡有规律活动


如快步行走,慢跑、游泳、健身操、太极拳,每周3~4次,每次30~60min,运动强度50岁运动后心率达120次/分,60岁110次/分,则可以。活动原则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宜过度剧烈。4.7增加钙质摄入,我国人群钙摄入普遍不足,奶类、豆类、豆制品含钙高,易吸收,是补钙的好食品。


4.8 调查食物结构


①粮食类:每人每天控制在300~500g,注意粗细粮搭配。

②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以增加食物中有益健康的各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纤维素和钾。③每天食用牛奶250g,豆类及豆制品50~100g,以提供人体所必须的优质蛋白质和钙质。④每天食用肉类50~100g,以家禽类及瘦肉为主,不吃动物内脏、肥肉,因为这类食物含胆固醇较高。⑤提倡每天吃一个蛋,可提供优质蛋白,但每个蛋含胆固醇较高达300mg,对冠心病患者限制每周不超过3个。⑥提倡多吃鱼类:鱼类含有优质蛋白质和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有好处。⑦食用油,每天25g,应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⑧不吃少吃糕点、甜点,这类食品易引起肥胖。⑨合理搭配三餐食物量,早、中、晚食物提供能量分配,早餐30%、中餐40%、晚餐30%。


5、展望


1954年,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患了严重的心力衰竭,在听取了其私人医师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坚持锻炼等,最后,竟恢复了全日制工作,重新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此可见,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还能减轻疾病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什么叫树立健康生活新观念,那就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共就四句话十六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是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当前世界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提出的“维多利亚宣言”——健康四大基石,它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钱,因此健康方式很简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川云

作者单位:云南省施甸县人民医院内科

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1月第7卷第2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