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属于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此类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近几年,冠心病疾病发生率逐渐递增。目前临床上常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此类手术存在微创、创伤小等特点,但是经研究发现,经介入术治疗后的患者依旧存在运动耐量下降的现象。国外方面关于冠心病疾病的治疗,康复训练应用广泛,并且已经证实了有氧以及抗阻训练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以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均符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0)》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60岁;(3)心功能等级为I-Ⅲ级;(4)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史及血液系统疾病史者;(2)心功能等级为IV级;(3)合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4)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类疾病者;(5)无法进行心肺运动。
1.1.3 研究对象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见表1。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根尖周炎诊断标准;②X线显示患者患牙根尖有直径<2mm的低密度阴影,且未发生牙槽骨钙化或吸收,根尖孔完全形成,根管通畅;③无牙体龋损;④无牙根折裂、底穿等,根管形态无明显变异;⑤初次接受牙髓治疗;⑥年龄18~60岁;⑦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度牙周炎患者;②合并有其他口腔疾病;③治疗时咽部反射明显,存在牙科畏惧等;④凝血功能障碍。
1.2 研究方法
1.2.1 基础治疗
治疗包括健康宣教,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度活动及控制体重等;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脂、吸烟、高血糖等,消除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寒冷等;常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75~150mg/d,氯吡格雷,75mg/d,及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①饮食干预: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尽可能控制盐分的摄入;②心理疏导:耐心与患者交流沟通,并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知识,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同时减轻患者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③用药干预:严格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详细观察患者在用药期间是否存在不适症状,在开始服用药物前,监测患者心率,服用利尿剂者,严格监测24h出入量,并记录患者电解质及体重情况;
1.2.2 对照组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训练,每天训练30min,热身训练5min,自行车20min,整理5min即可,每周训练5天,根据患者疾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训练的天数;步行训练,每次训练20min,每周训练5天即可,根据患者情况相应调整训练天数,训练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确保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共训练12周。
1.2.3 观察组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抗阻-耐力运动。①第一阶段:第1~2周训练,借助弹力带的辅助作用,用于练习站姿外旋,嘱咐患者收紧腹部,同时肩膀向后向下,手心向上,肘部关节贴紧腰身两侧即可;②第二阶段:第3~4周训练,借助弹力带的辅助作用,用于练习划船,选取正常坐位姿势,将弹力带置于腰身两侧,同时肩膀向后向下,收紧腹部,模拟划船;③第三阶段:第5~7周训练,首先进行弓步训练,即借助弹力带的辅助作用,指导患者呈弓步,肩膀向后向下,手心向上,收紧腹部,双臂上抬后复位,其次进行单臂弯举训练,肩膀向后向下,收紧腹部,握住弹力带,肘关节紧贴患者腰部两侧,弯曲手臂后,再缓慢恢复至原位。④第四阶段:第8~12周训练,半蹲训练,嘱咐患者自然站立,收紧腹部,两手贴近身体两侧,并握紧弹力带,缓慢下蹲;仰卧卷腹训练,选取仰卧位姿势,双手放置在脑部后面,两腿上抬高,抬高至小腿与地面水平,均匀呼吸,下半身静止,上半身缓慢靠近腿侧,再缓慢恢复原位动作。上下肢运动最大强度为40%、60%。借助弹力带作用,用于训练抗阻运动,每天训练3组,20次/组,每组间隔时间为3min。每周训练5天,根据患者情况相应调整训练天数,训练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确保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共训练12周。
1.3 观察指标
(1)心肺耐力:于干预前1d及干预后3个月对心肺耐力进行评估,评估手段采用心肺功能测试仪(生产厂家: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utoPulse)检测,主要检测的指标有摄氧量增量/功率增量(△VO2/△WR)、氧脉搏(O2/HR)、无氧阈(AT)、最大公斤摄氧量(VO2max/kg)。
(2)肌力:分别于干预前1d及干预后的3个月对患者屈膝、屈肘、伸膝时的肌力进行评估,检测仪器为等速肌力仪(生产厂家:潍坊沐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uH-KS10)。
(3)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ld及干预后的3个月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手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内容包括5个维度,即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以及总体情况,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5.0软件统计,定性资料均以%表示,组间x²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mov法进行正态分布的检验,定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P<0.05表示组间存在意义。
2、结果
2.1 心肺耐力见表2
2.2 肌力见表3
2.4 生活质量见表4
3、讨论
PCI术用于冠心病患者,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是手术过程中,由于球囊扩张以及支架释放等均可引起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收缩的现象,同时依旧存在少部分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运动耐量下降,进一步引起运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并且较正常人群比较,PCI术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依旧较低,PCI术后不仅导致心功能下降,还易引起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的再次发生,这与术前冠状动脉狭窄有关,还与未规律服药、依从性差、缺乏运动锻炼等有关,由此,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不仅需要注重药物、手术治疗,术后予以有效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相关研究报道,对于冠心病患者,采用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表明康复训练用于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肺耐力指数O2/HR、VO2max/kg、AT均较高,△VO2/△WR较低,表明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可更有效改善患者心肺耐力。日常活动及活动能力等均与肌肉耐力存在关系,而影响抗阻运动的关键因素为肌肉的收缩能力,通过抗阻运动训练,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肌肉力量,即机体对抗阻运动的反应主要决定于肌肉收缩占机体最大主动收缩能力的百分比,抗阻运动能够增加患者肌肉力量,促使机体降低对同等负荷的心率反应性,增加患者舒张压,降低室壁张力,最终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灌注。在刘西花等人的研究中,研究结果也发现对冠心病患者,予以抗阻耐力运动训练以后,患者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等均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了本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屈膝、屈肘及伸膝时的肌力均更高,表明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抗阻-耐力运动能够更有效增强患者肌力。分阶段康复训练及抗阻-耐力运动主要借助弹力带,其拉力、阻力等均容易调整,且对患者无损伤,同时不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优势明显。耐力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及通气功能,最终拮抗心肌重塑。耐力训练联合抗阻运动训练,能够全面改善患者骨骼肌肉的机制状况,提高运动系统的能力。在Hollings、Caruso等人研究中,研究发现采用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后,可有效增强患者肌肉力量,提高其运动能力。
老年冠心病患者,肌肉力量及质量下降,尤其下肢力量下降后,进一步对患者机体多处关节功能产生影响,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阶段康复训练及抗阻-耐力运动通过改善心肺耐力及肌力,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抗阻-耐力运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能够明显改善心肺耐力、肌肉的力量等,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理想。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