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死亡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我国约有3.30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1139万,高血压患者2.45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心血管疾病为原因的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尽管心血管疾病的各类指南越来越规范,手术操作水平日益提高,临床药物不断丰富,这些措施能救人于水火,但是病情能否得到长期改善,治疗成果能否得以巩固,生存质量如何,都取决于后期对身体的管理控制。人们的健康意识不足,也是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心脏康复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方式,旨在使患者形成并保持健康的行为,在危急重症结束后巩固治疗成果,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主要特点的理论体系,以“治未病”为主的预防思想。八段锦、太极拳、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在心脏康复领域有独特的优势。将中医药的优势与心脏康复结合起来,可使广大患者受益,国家受益。
1、我国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指多方面、多学科通力合作,通过长期、综合干预,包括干预社会心理、增加运动训练、对患者进行指导教育、药物营养支持等,增强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模式,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恢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促进回归社会,延长寿命。我国心脏康复的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21世纪随着胡大一教授的呼吁心脏康复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我国心脏康复专家共识与指南的陆续颁布使我国心脏康复的模式日益标准化。形成了贯穿疾病全程,包括Ⅰ期(院内康复期)、Ⅱ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Ⅲ期心脏康复(院外长期康复);覆盖广泛适应证,囊括例如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慢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瓣膜病术后等多种疾病;包含了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患者教育五大处方在内的全方位联合作用。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理念,与心脏康复的观念不谋而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体系经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吐故纳新,与现代心脏康复理论融合互补,必定能进一步推进其发展。中医药针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病这类“双心问题”有大众接受程度高、不良反应少等独到的优势。包括中医药膳、传统功法和耳穴、针灸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疗法,也是目前心脏康复研究的一大热点。
2、中医思维理论与心脏康复
2.1“整体观念”理论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含“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病需从整体出发,不能只着眼于局部。“整体观念”在心脏康复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能够通过改善整体症状和精神状态,达到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提高对运动康复耐受的目的。营养不良或其他不健康饮食,例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低蛋白饮食、单糖饮食、挑食所致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都会使心血管疾病恶化。同时,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随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抑郁等情绪又加剧了心血管疾病。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抑郁症是我国成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在成年男性当中。2020年贺楠等研究发现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加用中医药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治疗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疗效更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有关。中医药的“食疗”根据食物、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配伍,能够通过膳食的改善调理机体。2017年,王佳等研究发现,在中老年超重或肥胖型1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补充含谷类、西洋参、大枣等食物的食疗粉,能够改善膳食模式,进而改善人体成分,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并显著降低血压。李建等研究发现,芹菜黑枣汤(芹菜250g,黑枣150g,洗净煮食)能够改善高血压症状。刘晓燕等提出临床上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对高血压患者辨证施膳以改善、限制血压及并发症。痰湿质患者宜清淡饮食,可食用冬瓜、紫菜、白萝卜等健脾利湿的食物;阴虚质患者宜食用甘寒滋阴的食物,如木耳、桑葚、黑芝麻等。综上,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体质与精神状态,为其他治疗打下基础,优化预后。
2.2 “辨证论治”思维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心脏康复有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患者教育”可以全方位综合管理患者。但是由于个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药物处方”等治疗上仍有局限。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极大提高临床疗效。心脏康复中应用中医药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辨证论治”。只有经过“辨证论治”,找到最适宜每个个体的治疗方案,才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2017年发布的《中西医结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指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Ⅰ期心脏康复时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如急性发作期,运用中成药苏和香丸等;在慢性缓解期,对气滞血瘀者可选用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合并心悸者可选用益气养阴、复脉定悸药物治疗等。研究表明,养心氏片对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在联合基础药物治疗中临床获益明显。严冬等针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发现养心氏片具有降低血中内皮素和C-反应蛋白的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改善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的状态。对比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组,养心氏片能够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杨威等研究发现,对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基础药物口服治疗联合养心氏片与只进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两组中,联合养心氏片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更少,睡眠质量更佳,临床获益更明显。综上,中医药“治人”的理念补充了现代医学“治病”的观念,两相结合能达到1+1>2的效果。
2.3 “治未病”理念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2.3.1 未病先防
《淮南子·卷十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中医学创立之始便重视“防”“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前,就应该通过干预肥胖、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抑制疾病发展。《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述指出,相比正常血压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总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7%,脑梗死的风险增加56%。血压处于正常高值阶段,也就是高血压的前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血压的升高,降低心脑血管的风险。山东省2011—2016年,通过多部门合作,实施了“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在家庭、学校、餐饮、食品等多个行业实施减盐措施,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用盐的认识,增强了人们对高血压的关注。患者参与率低不仅是我国心脏康复面对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对的问题。应加大全民心血管疾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让大众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形成科学的认识,做到未病先防,让人们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要性,降低无知带来的伤害。
2.3.2 既病防变
《金匮要略》曰:“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既病防变,指患病后,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大都长期存在,需要长期治疗,如血脂、血糖、血压均应视基础疾病控制在合理范围,肥胖直接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并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心肌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急性期过后仍需要高度重视各种危险因素的管理以阻止疾病恶化。陈杰等研究发现,常规药物配合中药,以“滋阴治本、清热治标”为治则,结合中医饮食调理,食疗中加用红花、山楂、绞股蓝叶等,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血脂及血糖,防治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且中药食疗简便廉验,不良反应少。膏方,又称“膏滋”,是一种药性和缓、服用便捷,兼具防病、治病特点的剂型。通过反复去滓煎煮、蒸发浓缩中药,添加辅料、收膏制备而成。膏方补虚扶弱、纠正亚健康状态的优势使之在心脏康复领域充满潜力,临床上膏方应用于心衰、支架术后、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陈湘君教授通过辨证施治,运用冬令膏方治疗代谢综合征,以健脾化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调和阴阳、整体兼顾为治疗法则,通过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阻止疾病的进展,疗效显著。在心脏康复的临床应用上,结合中医与西医的优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2.3.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指的是疾病初愈后,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经络功能尽快恢复正常,防止疾病复发。从西医来看,“瘥后防复”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等冠脉血运重建术后预防血管再狭窄。《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疾病会对患者造成身心的创伤,心脏康复不仅仅局限于门诊或是住院期间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出院后对治疗成果的巩固。中医“瘥后防复”包含饮食起居、精神调摄等多个方面。与五大处方中强调的“营养处方”“心理处方”一致。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邓铁涛教授认为其根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而PCI术后因耗伤正气以“本虚”为主,兼有实邪。PCI术后需注意预防再狭窄,治疗上以扶正即补心、脾、肾三脏之正气为主,并少佐祛邪即活血、化痰、行气药物。陈可冀院士认为PCI术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与中医学理论中的“心脉痹阻”一致,属于“瘀血阻滞、血脉不通”。对冠心病PCI后再狭窄的防治以“活血化瘀”类方药为主,如“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张洁等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于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同时合并焦虑,相比口服西药劳拉西泮,中药复方血府逐瘀汤合越鞠丸加减,更能有效改善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2020年李秋冶等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抑郁、焦虑等状态方面,能够立基于身心同调的治疗大法,辨证论治,采用“解郁安神、疏肝理气”“泻南补北、交通心肾”“清热化痰、开胸散结”“消痰散瘀、通利血脉”等治法遣方用药,在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疗效可观,能够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强调治疗的目的在于平衡阴阳,针对个人体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在康复治疗阶段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与现代心脏康复的治疗相结合,更能巩固治疗成果。
3、中医特色疗法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包括传统功法、耳穴压豆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是中医学的瑰宝。《拳经》云:“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太极拳源于中医学阴阳学说,又处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与中医气血理论、经络学说一致。太极拳主张“以意导气,以体导气,气随意走”,从而条畅一身之气,平衡阴阳,达到调摄精气神及身心的目的。八段锦在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整体上协调脏腑功能、依据经络循行规律疏通经络、动静张弛结合以平衡一身之阴阳。耳与经络的联系,不同于躯体经络的循行,是为“微经络”,可辅助平衡疏通经络系统,调理脏腑阴阳,防治疾病。
3.1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
太极拳与八段锦是我国传统运动功法,能够柔筋健骨、协调五脏六腑,有益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机体功能的康复。郑丽维等研究发现,通过12周八段锦训练能够有效降低1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发现血清一氧化氮浓度显著上升,血浆内皮素ET-1浓度降低,提示其降压机制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有密切关系。张建伟等对纳入709例患者的9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太极拳、八段锦及六字诀等中医运动疗法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氧脉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且能够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崔冬雪研究发现,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坚持太极拳练习有利于血液浓、稠、凝、黏状态的改善。王纯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太极拳锻炼与步行锻炼两种方案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有明确作用,而太极拳的降压作用相比步行锻炼效果更好。于曼丽等通过予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在穿戴设备实时检测中,行太极拳的康复训练,发现通过太极拳锻炼,血浆脑钠肽和醛固酮较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显著下降,6min步行距离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因此,中国传统功法有益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3.2 耳穴贴压
《类经》指出:“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为宗脉之所聚。”五脏六腑的经脉都与耳有密切的联系,故刺激耳穴能通过各经脉调理脏腑。徐晓春等通过对照试验对7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焦虑研究分析发现,与只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和日常护理的相比,进行耳穴贴压神门、三焦、肝穴、肾穴等穴位后,辅助降压作用明显,并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试,发现焦虑情绪改善。马子霖等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行耳穴贴压并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取不同穴位,如主穴选取降压沟、神门、皮质下等;痰瘀壅盛的再加内分泌、三焦穴;肝火亢盛再多取耳穴交感和肝。发现,西药配合耳穴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明确,可明显降低血压。因此,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辅助耳穴贴压,能够有效辅助降压。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心脏康复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症状的长期改善,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我国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点仍然在发病后的抢救与治疗上,对于各类危险因素的宣传与控制力度不够,对于抢救和治疗后,生活方式的教育不到位,导致没有足够的医学指导,只是暂时缓解了急重症,极有可能复发,再次住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国的心脏康复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耳穴、传统功法和中药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中医药经过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是有作用、起疗效的,但是怎样将其融入心脏康复的治疗体系,如何更加规范、准确运用中医中药让患者切身受益,而不仅仅是让患者学一套太极拳、八段锦,定期前往医院针灸理疗,这一切都有待大家探索研究。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