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 心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 王拓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5-08


心衰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是患者心排量难以维持机体需求所引发的一种综合征。慢性心衰的发生会对患者的正常劳动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开展规律有氧运动干预可促使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尤其是处于疾病稳定期患者,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控制其住院率和死亡率。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对患者更加规范及全程指导,促使康复效果提高。为分析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2020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案与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以此总结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试验组平均年龄(73.51±7.02)岁;平均病程(11.20±3.16)年;男29例,女21例;11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平均年龄(72.98±6.57)岁;平均病程(10.98±2.44)年;男30例,女20例;12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①稳定性慢性心衰确诊;②心功能分级Ⅱ~Ⅲ级;③≥18岁;④病情稳定;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智力障碍者;②运动禁忌证者;③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④恶性肿瘤者;⑤资料不全者。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案,开展常规病因治疗、抗心衰治疗,做好入院宣教、饮食、用药护理以及活动指导,嘱咐患者养成优质的生活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并限制摄水量。试验组予以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具体如下。①活动度Ⅱ级及心功能Ⅲ级者:a.呼吸训练:以缩唇呼吸、深呼吸为主,10~15次/组,时间为15~20min/次,2次/d。b.床边训练:上臂后抬、前举并扩胸,后伸、前屈腰部,每个动作进行8~10s,5次/组,共计进行2~4组,维持时间为5~10min,2次/d。c.步行训练:进行平地行走250m/次,并上下一段楼梯,2次/d。d.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自行更衣,并可在床边擦浴,症状好转后可平地行走,>1000m/次,进行2层及以上的上下楼梯,2次/d。②活动度Ⅲ级及心功能Ⅱ级者:a.呼吸训练:以耐力呼吸、腹式呼吸为主,15~20次/组,维持时间为20~30min,2次/d。b.床边训练:在床边开展拉伸练习,维持每个动作为3~5s,5次/组,共3~5组,控制时间为10~15min,2次/d。c.步行训练:进行平地行走500m/次,上下两段楼梯,2次/d。d.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自行进行站立淋浴,坐位大便。开展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过程中应充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康复时的安全性,出院后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并嘱咐准备急救药品,出现不适感时需要及时来院复诊,或与管床护士联系。12周后评定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干预效果


判定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2级;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


主要包括LVEDV、LVESV、LVEF。


1.3.3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主要包括MVV、VCmax、FVC、FEV1、FEV1/FVC。


1.3.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涵盖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好。


1.3.5 并发症


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心源性肝硬化、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试验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LVEDV、LVESV小于本组干预前,LVEF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试验组LVEDV、LVESV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MVV、VCmax、FVC、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VV、VCmax、FVC、FEV1、FEV1/FVC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疾病早期症状表现为腹胀、食欲降低、记忆力下降、精力不济、乏力疲倦等,病情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损伤机体健康,且患者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会加大后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慢性心衰控制意义重大。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运动耐力降低的情况,其骨骼肌的血液循环速有所减缓,开展康复护理干预,能促使其内皮功能改善,提高肌肉血流的速度,调节血管舒缩,以此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更好控制病情。


本次研究中,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和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试验组),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LVEDV、LVESV小于本组干预前,LVEF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LVEDV、LVESV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VV、VCmax、FVC、FEV1、FEV1/FVC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开展能促使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效果的提高,改善其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可控制并发症发生几率。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是依据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方案,可从低运动的相关床边活动与呼吸训练开始,逐渐向步行训练过渡,最终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充分注重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方式、强度和安全性,更好地保证运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研究接受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心功能恢复效果更优,主要是运动能提高外周氧量以及心肌血流量,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与周围血管阻力,以此改善患者心脏舒缩功能。同时,持续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提高患者活动耐力与左心室功能,促使关节活动度与骨骼肌功能的改善,提高运动的耐力。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中开展有氧训练,骨骼肌肌肉作用会提高氧气的摄取与需求量,以血液循环的方式向毛细血管、运动肌群进行氧气的输送,并将二氧化碳排出,消耗脂肪、蛋白质、糖类等,促使运动肌群、心肺与血液、神经的配合,以此改善心肺功能。在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中患者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也会影响心肺功能,在干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患者的运动积极性。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其健康管理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心理和生理的需求,致使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加重心衰症状,对正常生活质量以及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分级运动康复护理方案能全面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实施更加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在干预过程中可建立患者对康复的自信心,舒解不良情绪,配合家属的鼓励和陪伴,能改善其健康责任感,以此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接受分级康复护理方案能更好的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其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并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