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不同骨密度老年人群的体成分、肌力及心脏功能特点
作者: 王淑芳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6-14


骨质疏松症为常见的骨骼疾病之一,研究显示国内65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32%。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之增多,慢性疼痛、骨折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身体功能下降,失能情况严重。人体内主要成分脂肪、肌肉和骨骼之间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关联,各项指标也与人体健康水平息息相关,且人体成分的变化常早于疾病发生。人体成分分析仪近年来逐渐被推广应用,是精确分析人体成分健康指数的仪器,随着骨密度的减少,人体成分会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骨密度与脂肪、肌肉等人体组成成分关系密切,骨骼肌及脂肪含量与骨质疏松存在相关性,但具体相关性仍未能完全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不同骨密度的老年人群人体成分、肌力及心脏功能特点,明确骨密度、脂肪及肌肉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骨密度老年人的心脏功能特点,旨在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维持老年人躯体功能状态及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行骨密度检查的5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年龄65~80岁;(2)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借助辅助器具能够独立站立及行走,能完成人体成分分析及心脏超声检测。


1.1.2 排除标准:


(1)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如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处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或者目前处于急性感染期;(2)患有影响机体运动的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等;(3)存在影响骨量代谢的疾病,如甲状旁腺疾病等;(4)近期(半年内)有服药史,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双膦酸盐和减肥药等;(5)近期(一年内)有手术史;体内有金属或心脏起搏器植入;(6)无法行人体成分分析及心脏超声检查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信息收集:


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 


1.2.2 骨密度检查:


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全髋、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根据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T值≥-1.0SD诊断为骨密度正常,-2.5SD<T<-1.0SD诊断为骨量减少,T值≤-2.5SD诊断为骨质疏松。腰椎椎体是骨质丢失最早、最常见的部位,所以临床工作中主要以腰椎为测量部位。但检测过程中可能受到某些因素致测量出现误差,如脊椎测量时部分患者存在脊椎椎体骨质增生、脊柱侧凸、腹主动脉钙化、骨移植物等情况,导致测量值会偏高。为准确反映患者骨密度情况,这时的结果会参照股骨颈及全髋的骨密度测值,以所测骨密度最低值为最终结果。


1.2.3 人体成分分析及肌力测定:


人体成分分析仪是利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对受检者人体成分进行检测。受检者为空腹状态,排空大小便,脱去鞋袜及外套,仅留轻薄内衣,不能携带较重物品及饰物,例如手机、钥匙、项链、手镯等。检查时受检者面对机身,脚掌对准底盘上的感应区域,两眼平视,胎头挺胸,双手外展30°握于手柄。检查过程中不要移动身体,尽量放松和保持安静。测定参数包括受试者BMI、骨骼肌指数(骨骼肌指数=四肢肌肉量/身高2)、体脂肪率、脂肪控制(需要控制的脂肪量;“﹢”表示需增加、“-”表示需减少)、肌肉控制(需要控制的肌肉量;“﹢”表示需增加、“-”表示需减少)、右臂肌肉量。握力(肌力)测试通过测试双手握力器的最佳千克数记入结果(取3次测试中的最佳数值)。


1.2.4 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


采用东芝(Aplio4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利用心脏M型超声对受检者进行心功能评定,主要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射血分数(LVEF)。取心尖四腔切面,利用组织多普勒(TDI)测定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及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测量三次取平均值,计算e/a比值。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述骨密度与各参数间的关系;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入组人员骨密度及人体成分一般状况分析


50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250人,女性250人。骨量异常人数较多,占77%,其中骨质疏松者93人(18.6%),骨量减少者292人(58.4%),骨量正常者115人(23%)。在男性中,骨质疏松者21人(8.4%),骨量减少者153人(61.2%),骨量正常者76人(30.4%);在女性中,骨质疏松者72人(28.8%),骨量减少者139人(55.6%),骨量正常者39人(15.6%);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于男性。女性的体脂肪率(37.20±4.13)高于男性(28.15±5.38);女性骨骼肌指数(8.20±0.58)低于男性(9.23±0.55)(P<0.05)。500例研究对象中需进行肌肉控制(增肌)的比例为55.6%(278人),需进行脂肪控制(减脂)的比例为100%(500人)。


2.2 人体成分及握力比较


男性、女性分别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正常组,三组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脂肪率、脂肪控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男性组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3 骨密度(T值)与人体成分指标Pearson相关


分析骨密度(T值)与骨骼肌指数、BMI、右臂肌肉量及右手握力呈正相关;相较BMI,骨密度(T值)与骨骼肌指数、右臂肌肉量相关性更高;与肌肉控制(增肌)呈负相关(r值=-0.326,P=0.000);与体脂肪率及脂肪控制无相关性。见表3。



2.4 不同骨密度人群的心脏功能比较


三组不同骨密度人群的心脏功能组间比较EDV(F=0.042,P=0.958)、ESV(F=0.008,P=0.992)、EF值(F=0.060,P=0.942)、FS值(F=0.057,P=0.945)、HR(F=0.032,P=0.9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F=3.768,P=0.0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骨密度的老年人心脏舒张功能之间存在差异。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及肌肉含量下降,脂肪形成增加,骨吸收强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全身的骨骼疾病。本研究发现65~80岁老年人群骨量异常比率高,为77%,其中骨质疏松为18.6%,骨量减少为58.4%,骨量正常为23%;男性骨量异常比率为69.6%;女性骨量异常比率达为84.4%;本研究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比例较文献偏低,可能原因为此次研究纳入的研究人群仅局限于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群,存在地域、人群及种族的限制;但同时也反应了一般状况良好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情况。


近年来人体成分分析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生物电阻抗的原理,向人体导入一定频率的电流,测量人体电阻值,从而得出受检者的体重、基础代谢量、骨骼量、肌肉量、脂肪含量等健康指数。对于种族相同、性别相同以及年龄差别不大的人群,人体成分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出不同骨密度人群之间肌肉、脂肪含量间的差别。本研究结果得出不同骨密度组间BMI、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握力(肌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BMI、T值、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骨质疏松人群存在体重偏轻、肌肉量缺失明显的现象,骨质疏松患者更需要增加肌肉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骨密度(T值)相关性最高的是右臂肌肉量,其次是骨骼肌指数,再次是BMI,最后是握力(肌力),这说明骨密度与肌肉含量更具相关性。女性骨骼肌指数(8.20±0.58)低于男性(9.23±0.55),说明老年女性的骨骼肌储备量较老年男性少,更易出现骨骼肌缺乏,与文献结论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与骨骼会出现衰老现象,老年人普遍缺乏体力活动,肌肉质量及肌肉功能降低,对骨质的机械刺激减少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握力(肌力)下降反应了肌肉含量的流失,也预示着发生肌少症的可能。Binkley等的研究证实了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有研究认为肌肉含量和肌力对骨密度的影响作用甚至大于激素、钙质以及各种与成骨相关的细胞因子;且良好的肌力能促进骨密度。有研究认为肥胖及脂肪组织对骨密度的影响大,老年人的生活习性使得内脏脂肪更易在体内沉积,内脏脂肪量增加会掩盖肌肉量的减少,常出现BMI增加。有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BMI升高是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肥胖人群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也在增加。目前针对骨质疏松与骨骼肌含量、脂肪含量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发现女性的体脂肪率(37.20±4.13)高于男性(28.15±5.38);500例研究对象中需进行脂肪控制(减脂)的比例为100%,说明老年人普遍存在脂肪含量增多的情况。不同骨密度老年人体脂肪率、脂肪控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的结论即肌肉含量、去脂体质量更能影响骨密度相一致。因此提示在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同时需更加关注骨骼肌含量,而不能仅参考BMI。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人体成分仪分析骨骼肌含量较单纯测量BMI对评估老年人身体组成会更加全面及准确。


对于老年人群骨质疏松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心脏衰竭组患者的骨折发生风险指数是其4~6倍。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骨密度老年人心脏舒张功能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心脏舒张功能是心脏被动做功与主动松弛过程,高龄人群心脏及血管壁弹性下降,心肌纤维化、柔韧性减低、顺应性降低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另外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力活动能力减弱也会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减低。至于心脏功能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可能原因是入组人员均为健康体检人群,无其他心脏疾病,因此本研究结果反应的是一般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心脏功能状态。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测量数据均为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未进行运动负荷试验,今后将收集运动负荷后心脏的功能改变,为制定老年骨质疏松症人群的运动形式提供理论依据。


积极开展老年人的人体成分分析检查,能够提示临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关注老年人人体成分的变化,更细化地了解其肌肉和脂肪含量,尽早筛查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健康管理,尤其是对于肌肉减少合并肥胖的人群。对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进行可行性的干预,例如加强健康宣教增强健康管理意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机体营养、进行针对性体适能锻炼来增加肌肉含量和肌肉功能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为维持老年人躯体功能状态及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奠定基础。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