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对行 PCI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作者: 陈亚娟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8-15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及饮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临床常客,其中冠心病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而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人各项机能较弱,抵抗力较差,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基础疾病,使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心肌负荷及冠状动脉狭窄的逐渐加重,会导致更严重的缺氧、缺血。因此,需要尽早对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加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通过重建冠状动脉血流达到改善患者心肌供血的目的,已被研究证实其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但部分患者术后会产生焦躁、抑郁、心悸等负性心理,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由此可见,针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措施除了需要进行PCI外,还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干预,注重以“人心”为本,为其提供双重且全面的护理。而近年来,“双心医学”作为新型护理理念在临床上备受人们的喜爱及青睐,目前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门话题,但现有研究缺少其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基于此,我院将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行PCI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8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中有关老年冠心病的标准者;②无认知障碍,且肝肾功能正常者;③行PCI者;④患者及家属悉知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②健康状况欠佳者;③阿尔茨海默病者;④听写能力障碍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43例和观察组46例。常规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62~79(68.48±5.32)岁;病程2~11(6.21±3.16)年;合并症:高血压31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症2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60~80(69.13±5.49)岁;病程3~11(6.28±3.10)年;合并症:高血压33例,糖尿病25例,高脂血症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两组入院均给予PCI,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美托洛尔+曲美他嗪)。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讲述冠心病有关知识,如疾病概念、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并发症、注意事项等,使其充分掌握疾病有关知识。由于老年患者记忆性差,可采取视频或者录音形式反复播放给患者听。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并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若发现有异立即联系主治医生,并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护理内容及要点,使其初步意识到心脏恢复的重要性。定期举行组织学习交流会,邀请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借助现场问题解答模式,纠正错误认知,强化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和沟通,一对一解答模式还能促进其健康信念的建立,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通过讲解以往成功案例疏导患者负性情绪,给予鼓励,同时家属也应与患者多沟通交流,给予足够的关心与支持,减少陌生感才能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清淡饮食,以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严格控制热量,戒烟限酒,并在医嘱指导下按时服药,规律用药,不能擅自减药、停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心功能制订运动康复计划,引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实施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脏康复运动疗法:遵循患者个体化情况及病情恢复状态制订运动方案,主要包括有氧、阻抗、柔韧性等训练,其中有氧选以节律性运动为主,适用于中低强度训练,如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阻抗训练以锻炼力度为主,适用于中度或较高强度训练,如举哑铃、握力器等;柔韧性训练以缓解四肢酸软、促进血液循环为主,适用于低强度训练,如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虽然能降低焦虑,改善抑郁,但还应该在患者心功能(心率、无氧阈值、最大摄氧量、自我感知负荷程度)及耐受度接受范围内进行适量运动,确保有效性的同时还能保证患者安全。运动时间最初设为5~10min,以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可起到放松肌肉,提高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每次结束一个阶段的训练可叠加1~5min;10~30min的训练可以阻抗运动为主,主要提高运动强度,增加摄氧量;最后阶段以柔韧性运动为主,以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每日最大限度保证在30~60min,每周运动3~4次,遵循循序渐进,以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概率增大,不利于心肺功能恢复,若训练期间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现象立即停止训练,给予充分休息。医护人员除了给予指导康复训练的方式外,还应定期随访评估,若患者反馈心率波动较快、血压升高30~100mmHg (1mmHg=0.133kPa)时,需要及时调整运动方案或告知医生。②心理行为疗法:邀请双心医生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协助患者寻找自身信念,减轻焦虑、抑郁,通过激励与表扬的话语帮助其重新树立信心及自尊,降低内源性应激源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并在家属及亲友的支持下减轻陌生感,避免负性心理逐步恶化。鼓励患者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增加与社会接触机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如书法、唱歌、绘画等,不仅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还能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控制外部应激源。尽量给予患者足够安静、舒适的环境,必要时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促进患者情绪的放松,以此来调节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缓解诱因应激源,1~2次/d即可,每次20min。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干预前后监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即射血完毕时心室上有一定量的余血把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6MWT)即患者在平坦无障碍的平面6分钟行走的最大距离。②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5个维度、19个条目,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③心理状态:干预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其中HAMA包括14个项目,14分为焦虑分界值;HAMD包括24项目,8分为抑郁分界值,2个量表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得分与抑郁、焦虑程度呈正相关。④护理满意度: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满意、部分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满意+部分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比较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SAQ评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见表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4。



3、讨论


PCI具有创伤小、疗效好、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经其有效治疗后可解除相关症状,恢复心肌血流供应,但依然有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差,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再加上封闭式治疗、年龄大、记忆力减退、抵抗力低下、长期住院费用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康复过程较为漫长,进而导致患者常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思维迟钝、运动性不安、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相关研究中也提到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占40%~70%。因此,在术后康复过程中除需要给予药物支持外,还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科学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目前已成为各大专业学术会议及论坛专家们谈论的焦点。双心医学模式最早由胡大一教授提出,他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与心脏疾病发生具有明显关系,而双心医学模式在处理心脏病学中能直接与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互相挂钩,若将其用于相关心脏疾病中,能将患者精神及心理因素作为一个防治体系,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心理情绪给予恰当的识别及干预,目前临床将其公认为治疗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LVEF、6MWT、SAQ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HAMA、HAMD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行PCI老年冠心病康复中能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改善生活质量、减轻不良情绪、提高心功能等均能发挥良好优势。分析其原因: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以患者心理状态为中心,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贯穿为一整体,以关注患者精神心理问题为该护理模式的重点,强调治疗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还应时刻关注心理状态变化,心理情绪差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又能导致心理情绪变差,二者互为因果; 而该模式能将心理情绪与心脏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对心理状态进行干预,通过心脏康复运动疗法与心理行为疗法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科学指导与护理,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和谐统一。有研究报导,联合双心医学模式的集束性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应激,通过用药干预、健康教育、认知疗法干预、放松训练、增加家庭支持等调节心理情绪状态,控制其收缩压及心率的变化,从而改善预后,提高遵医依从性的同时还能满足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度,与本研究内容具有一致性。随访调查统计显示,观察组总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1),说明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效果较好。但由于目前“双心医学”模式在临床应用较少,还需加强护理人员精神心理的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强化双心服务意识,最后加大样本量多中心多指标继续证实该模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对行PCI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双心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恢复心功能、减轻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