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衰弱评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颜琼 等 来源:心脏康复网发布时间:2023-08-2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具有患病率高、再住院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ⅠA推荐证据。运动康复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活动耐量和心力储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神经激素水平及功能。最新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衰弱的患病率约44.5%。衰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个体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经历功能缺失、对压力适应能力下降并增加其发生不良健康事件风险的状态。衰弱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就诊风险增加92%,住院风险增加65%。衰弱可被识别和有效管理,尽早识别患者早期衰弱症状,及时采取适当的循证康复治疗策略,可有效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结局。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衰弱评估运动康复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③心功能分级Ⅰ~Ⅳ级;④意识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⑤经常规治疗病情稳定。排除标准:①有心脏运动康复禁忌证;②恶性肿瘤终末期;③安静状态下心电图示严重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严重心脏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④未经控制的心律失常;⑤严重的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⑥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全身感染伴发热、全身疼痛或淋巴结肿大;⑦未控制的高血压。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利尿药、扩血管药、洋地黄等治疗。护理措施如病情观察、吸氧、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均按常规进行。指导患者适当康复锻炼与休息,心功能Ⅳ级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心功能Ⅲ级患者大部分时间卧床休息,病情得到控制后可适当床边活动和自理;心功能Ⅰ~Ⅱ级患者适当进行户外锻炼,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由研究团队制定并实施运动康复计划。首先,根据《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①不明原因体质量下降;②疲乏;③握力下降;④行走速度下降;⑤躯体活动降低(体力活动下降)。满足以上5条中的3条或以上为衰弱,具有1条或2条的状态为衰弱前期,均不满足为无衰弱。其次,对衰弱患者进行衰弱的等级划分,分别对应非常健康、健康、维持健康、日常活动脆弱易损伤、轻度衰弱、中度衰弱、严重衰弱、非常严重的衰弱、终末期。根据衰弱评估结果进行运动量的细化、风险评估、运动限制和保护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选择,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并予以实施。运动计划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强度参照心率、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确定。①非常健康、健康、维持健康和日常活动脆弱易损伤的患者:可进行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同时配合使用多功能力量训练器、测力计、弹力带、哑铃等抗阻训练,运动时间为30~60min,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②轻度衰弱、中度衰弱的患者:借助辅助用具选择性完成走路、爬楼梯等有氧运动和弹力带等抗阻训练,每次运动10~30min,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③严重衰弱、非常严重的衰弱、终末期的患者:以协助者为主导完成床上被动运动、四肢肢体功能锻炼、床旁移动、呼吸训练等,每次运动时间5~10min,每天2~3次。


1.3 评价指标


①6min步行试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②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指标从身体、情绪和其他3个领域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0~105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使用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评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管理及症状管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总分8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率)[n(%)]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6min步行试验、NT-proBNP、LVEDD、LVEF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NT-proBNP、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T-proBNP、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LHFQ评分、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LHFQ评分、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MLHF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T-proBNP、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彭一星等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本研究通过早期识别、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衰弱状态,了解其衰弱的影响因素从而制订相应的有氧运动项目配合抗阻训练干预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心肌灌注,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因此,在衰弱评估干预后,患者的心脏做功得到较大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活动耐力、心功能改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张进等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试验组患者频繁与医生护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和运动康复训练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训练依从性,从而督促患者积极参加运动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肌肉力量,显著提升干预期间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缓解患者因缺乏交流而造成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优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提示衰弱评估结合精细化、个体化的运动康复措施,能加强患者的自我监测与管理,且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对自身衰弱状况进行评估并评价其康复效果,从而提高患者对运动康复计划的依从性,减少不必要的非治疗性保健药物,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衰弱评估和分级运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可促进患者的心脏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