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在市级医院慢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丽 等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10月第31卷发布时间:2023-12-29

呼吸内科作为主要诊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科室,近年来由于环境日益恶化,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也发生了一定上升趋势,尤其是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于慢病患者,加强其慢病管理对其病情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中医学作为我国有效传统医学,中医综合慢病管理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为此,本次研究将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选取在我院诊疗的88例呼吸内科慢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进一步探讨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在市级医院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希望能够为临床慢性疾病管理干预带来一定指导。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88例呼吸内科慢病患者,以随机表数字法作为分组方法,将88例呼吸内科慢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支气管哮喘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年龄22~76岁;病程1~11年。观察组支气管哮喘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例,慢性支气管炎14例;年龄24~75岁;病程1~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呼吸内科诊疗患者。②年龄18岁以上者。③病情处于稳定期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视力、听力及言语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期低于半年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拒绝参与研究者。④合并精神类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慢病管理,主要在遵从医嘱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管理,同时结合不同患者慢病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起居方案,结合不同患者自身的慢病认知情况做好其相应的疾病宣教工作,并且适时辅以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慢病管理配合度。观察组展开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中医综合健康宣教管理。医护人员需要积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中医综合健康宣教管理方案,为患者介绍各种慢性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保健方法等。同时指导患者练习正确的呼吸方式及排痰方式,合理吸氧,告知患者情志状态及日常生活作息等对疾病控制及病情康复的重要性,结合患者文化水平及疾病认知情况帮助其纠正错误认知,列举成功案例,以帮助其提高疾病认知水平,重新树立疾病康复信心。②中医综合生活起居管理。医护人员需要按照季节气候变化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起居方案,例如对于万物复苏的春季,由于此阶段气候变化无常,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在日常起居中加强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对于肝喜条达,需要患者情志保持顺畅,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锻炼方面需要注意升发阳气,以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疾病控制效果。③中医综合饮食调护管理。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型等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中医综合饮食调护方案,例如对于肺脾两虚者,患者日常饮食上可以选择大枣、百合及薏苡仁等食物,若患者肾阳虚,则还可以指导其增加牛羊肉及姜等食物的摄入;对于肺肾气虚型者,医护人员可以在其日常饮食中增加人参、山药及枸杞等食物的摄入,在饮食温度方面,肺阴虚和阳虚患者分别适宜温服和热服。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日常饮食需要以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叮嘱其少食多餐,同时避开生萝卜及土豆等容易导致患者腹胀气食物的摄入,严禁患者进食刺激性大的食物。④中医综合康复管理。一方面医护人员需要积极借助各种中医适宜技术帮助患者促进疾病康复,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例如以耳穴埋豆帮助患者调节神经内分泌;以中医针灸帮助患者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穴位按摩帮助患者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以呼吸吐纳法来促进肺功能恢复,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每次训练持续时间在20min左右,缩唇呼吸每次训练持续时间在10min左右,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身体条件,指导其展开步行训练及八段锦训练等,步行训练可以选择病区走廊或者是公园等再结合患者具体运动耐力及身体条件等对步行训练强度展开合理调整,每次步行训练强度以患者有稍感疲倦为佳,每天步行训练一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八段锦医护人员可以选择站式八段锦,将相关口诀告知患者,并且为患者亲自示范,解说各动作要点,观察患者练习情况,及时指出纠正患者错误动作,每天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练习30min左右,以帮助患者促进心肺功能恢复,疏通筋骨,确保呼吸道畅顺,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1.3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评价量表为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问卷总计50个评价条目,包括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活动受限评分、SGRQ总分,评分和生活质量成反比,分别于管理前后评价一次。②肺功能:检测仪器为肺功能测试仪,测量指标共计3个,包括第一秒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分别于管理前后检测一次。③管理满意度:评价问卷为自制调查问卷,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评分评价标准分别为90~100分、80~89分、<8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χ±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慢病管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


观察组管理前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活动受限评分、SGRQ总分相比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活动受限评分、SGRQ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慢病管理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观察组管理前FEV1肺功能指标、FVC肺功能指标、FEV1/FVC肺功能指标相比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FEV1肺功能指标、FVC肺功能指标、FEV1/FVC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图片


图片





2.3 两组慢病管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慢病管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图片


讨论


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科室部分之一,是内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呼吸困难及咳痰等是呼吸内科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较多呼吸内科疾病病程较长,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不仅需要及时治疗,而且还需要加以慢病管理,以帮助患者长期有效控制其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中医在多种慢病管理中均有独特优势,从中医综合慢病管理角度来对患者展开慢病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干预的全面性及可靠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前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活动受限评分、SGRQ总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症状评分、疾病影响评分、活动受限评分、SGRQ总分,观察组均明显更低(P<0.05)。提示在市级医院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对其展开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既往也有相关研究指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相较于对其实施常规管理,对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可以起到更为显著的改善效果,和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显示,观察组管理前FEV1肺功能指标、FVC肺功能指标、FEV1/FVC肺功能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FEV1肺功能指标、FVC肺标、FEV1/FVC肺功能指标,观察组均明显更高(P<0.05),同时观察组慢病管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提示在市级医院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中,通过实施开中医综合慢病管理不仅在帮助患者促进肺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在提高患者慢病管理满意度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医综合慢病管理能够在临床实践中遵循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观等理念对患者展开全面管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健康宣教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重新树立疾病康复信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合生活起居管理及中医综合饮食调护管理能够从患者起居及饮食两方面着手,遵从季节气候变化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起居方案,同时饮食也能够结合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候变化等进行调整,按照“虚者补之”及“缓则护本”原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饮食科学性,最后再通过中医综合康复管理一方面可以借助各种中医适宜技术帮助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以扶正固木,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及八段锦训练等帮助患者增强体质,预防保健,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慢病管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市级医院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对其展开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可以产生更加显著的提高作用,同时对患者肺功能也可以带来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患者慢病管理满意度更高。


参考文献:略

作者:陈丽、牟丹辉

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10月第31卷第19期

【相关内容阅读】

1.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研究进展

2.长期慢病患者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前后脉搏波波形特征个体化分析研究

3.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价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心脑血管慢病疗效的临床研究

4.心肺运动试验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