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人数逐年升高,且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很多冠心病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无效,需要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控制病情。介入治疗的优势是能够迅速改善患者冠脉的血液循环,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恢复患者心脏功能 [1]。然而, 介入治疗尽管可以有效的扩张冠状动脉,却无法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随着专业领域研究的拓展, 发现心脏康复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冠脉再次狭窄的比例。然而目前心脏康复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有较为严格的一套康复操作流程 [2]。为及早开展心脏康复,笔者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化康复操作路径,以提高冠心病介入患者的治疗效果、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将 2015 年 9 月 -2016 年 9 月本院就诊的 84 例冠心病介入患者的心脏康复研究资料整理总结,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 9 月 -2016 年 9 月本院就诊并初次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 84 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2 例。纳入标准:(1)符合 1997 年WHO 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接受 PCI 介入治疗;(3)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肺肝肾功能等其他慢性疾病;(2)非常住居民,迁移性较大,随访困难;(3)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4)患者依从性差。
对照组男 30 例,女 12 例;年龄 48~78 岁, 平均(59.3±6.8) 岁;其中心绞痛患者 29 例,急性心梗或陈旧性心梗患者 33 例,合并高血压 34 例, 合并糖尿病 14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 14 例;年龄 51~81 岁,平均(61.9±5.4)岁;其中心绞痛患者 26 例,急性心梗或陈旧性心梗患者 31 例,合并高血压 30 例,合并糖尿病 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冠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案,所用药物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ACEI 类药物等。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有常规入院指导、护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饮食护理等。而观察组患者在此护理基础上严格遵照康复路径提供专业的心脏康复知识教育。本次研究采用的康复路径根据 2007 年美国心肺康复协会制定的心脏康复指南制定,共 4 个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为了提供更好的干预措施,需要对参与心脏康复教育的护理人员、医师、营养师预先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再开展具体的教育干预。每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教育之前,都需要对前一天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复习,若发现存在薄弱的环节,则可以进行适当的强调和再次讲授,确定患者对前一天内容掌握后再开始新的内容的讲解。
整个健康教育共分为 4 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院内阶段,是从介入术后的第 1 天开始,持续时间为 1~2 周,此阶段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及早的康复, 尽可能地让患者掌握相应的心脏康复知识,并建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一般此阶段第 1 天是对患者基本信息、疾病情况的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第 2 天是介绍冠心病以及并发症的知识,同时安排专业的营养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责任医师提供专业的医疗指导;第 3 天是冠心病药物知识的讲授;第 4 天则是相关危险因素的讲授,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并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第 5 天介绍相应的运动锻炼知识;第 6 天以后则是出院指导。
第二阶段为出院后的 1~2 周时间,此阶段内研究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通知患者定期复诊,做好运动评估工作,并根据运动试验结果,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第三阶段为出院后3~6 周,一般是每 2 周时间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及时复诊,进一步督促患者定期完成治疗和康复教育,使得患者能够在出院后坚持心脏康复治疗。第四阶段为出院后 6 周,每月对患者进行 1 次电话随访,通知患者复诊,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决定是否要调整现有康复计划。心脏康复教育实施目标在于帮助患者建立长期自我康复的生活方式,提高其二级预防能力。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后 6 个月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水平以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其中冠心病康复知识掌握情况采用2008 年 PCI 术后二级预防指南内容 [3],设计康复知识测试卷,共设计 100 个相关问题,每题 1 分,总分为 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好。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定,共 10 个条目,采用 likert4 点计分法,按 1~4 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能力信心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管理量表,内容有药物依从性、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及定期随访情况,设 26 个条目,按照 1~5 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越高[4]。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则根据 2007 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制定的 PCI 指南进行评定 [5]。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知识、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 接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效能水平得分、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两组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比较 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较中,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均优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吸烟、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讨论
现有研究发现,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患者及早地开展心脏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疾病进展并减少狭窄的发生,改善心血管功能,从而达到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目的。目前国内的心脏康复教育治疗以口头说教为主,尚未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多是根据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进行, 因此主观性较强,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6-7]。且教育内容不够完善,没有针对性 [8-10]。临床路径往往是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可以提供更为精细化的、程序化的治疗计划 [11-14]。本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的心脏康复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随意性,对参与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提供系统、规范的培训后,可促使其尽快掌握心脏康复的相关知识,从而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有序的康复计划;护理人员在每次进行心脏康复教育后,都需要患者或家属签字作为健康教育落实的证明,以此督促护理人员及时地实施心脏健康教育。
心脏康复教育实施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医学和生活手段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和控制率,稳定患者病情并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15-17]。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由于采取了心脏康复路径教育模式,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后 6 个月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吸烟、LDL-C、HbA1c 等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了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能够更好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坚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定期复诊,因此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也证实了心脏康复路径实施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在常规教育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路径,可以更好地培养患者健康意识 [18-20],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心脏康复治疗中,有效改善病情及缓解症状,改善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
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心脏康复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分享更多学术内容的目的,转载仅做学术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